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自然异化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破坏或过度开发自然对人类的危害,资源、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等前瞻性观点,这是我国当代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源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继续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价值诉求,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2.
荀子的天人观是人类中心论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学意义上的各种形式的人类中心主义有两个共同点,一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往往忽视人类维护自然的义务;二是否认将人类伦理道德扩展到自然界的必要性。而荀子常自觉地将“天”(自然)人合一,并要求人们在“制(顺)天命而用之”的同时,应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他主张把人类伦理关怀视野从人际之间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礼”事于天地。从二之间的区别得出结论:荀子的天人观与人类中心论无涉。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观具有世界观意义,它提供了理解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全新视野。只有立足于实践的观点,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历史观和思维观及其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之间虽有对立的一面,但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两者之间愈加明显地趋于统一人生活在自然的整体之中,同时人又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改造自然,使自然人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这一关系,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透视《刺猬歌》《炸裂志》《狼图腾》《中国虎》中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唇齿相倚,荣辱与共的关系,对文本凸显的生态理念在当下境遇中重新进行反思审视是本文探讨的主旨所在。在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失衡导致疾病传染源日益猖獗的今天,这种现代性反思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世人应具有生态主义的整体思想,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纠正社会生态的片面化发展,使自然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失衡得以全面的恢复和纠正;人类要从思想文化的深层次树立、普及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创造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人类生态文化和生存发展新模式;生态文学还要走出创作与批评的瓶颈,为生态批评理论建设开辟新的研究思路,构建二十一世纪全新的生态理念。  相似文献   

6.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最具创造个性、最有争议的重要作家之一。他对自然的依恋,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分析等都值得研究。劳伦斯一生都在思索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其作品中此主题始终被国内外学界所关注。本文主要从劳伦斯的历史背景、文化熏陶和生活经历等方面来探讨劳伦斯的生态思想渊源,从而揭示劳伦斯的创作动机和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7.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提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过程中,应注重生态价值,以生态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才能形成全面、长期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生态道德教育:高校道德教育的新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保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设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开展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是整体和部分的对立统一关系,人类社会只有和自然保持和谐,才能实现共生共荣.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经历了"制定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逻辑发展过程,体现了我党生态观念和执政理念逐步完善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狭隘的形而上学实践观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实践观的歪曲,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各派的共同症结。实践不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不是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不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不是所谓“人类总体性的存在方式”,而是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耦合”而成的“一”,它对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具有“视野”和“立场”的本体论意义。终结形而上学实践观对于克服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各派的对立及其局限性,建立实践与人类生存困境及其终极关怀的联系,弄清“交往”、“主体际性”等交往实践观的某些基本问题,从根本上提升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人需要的肯定和价值观的认可,把原本属于不同范畴的"幸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联在一起。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把幸福教育作为切入点,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践行习近平的幸福观,构建契合政治理想、人文价值与人类情感共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幸福理念两相宜的"集合"式教育模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定位、价值引领与人文导向的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教育真正回归人性和生活。  相似文献   

12.
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令人难以预料的消极影响。其中,环境问题就是人类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文章认为,坚持环境道德中的人类中心原则,才能维护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或许是无法回避当代自然和人的关系的严重失衡,并试图回应时代关于恢复生态平衡的呼唤,李泽厚提出了“人的自然化”,作为对“自然的人化(人力化)”的补充和纠正,并给了这两方面几乎相等的美学地位。但“人的自然化”所描述的美,却不是由“人力”、“劳动”创造的。所以,李泽厚提出“人的自然化”,其实是向自己的根本性命题“美在自然的人化(人力化)”发出了致命一击。  相似文献   

14.
董仲舒在汉代“大一统”政治建构的特殊历史时期,总结并改造先秦诸子人性论,从天人关系的高度为人性寻求终极依据,引情入性,对A.,li善恶做了“性未善”的悬置判断,并将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三个等级,提出“性待教而善”,为王道教化提供人性依据,其人性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汉代“大一统”皇权专制政治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稳定奠定了伦理基础,深刻地影响了后来人性理论的发展,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爱因斯坦不仅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提出了一系列对人类科学认识活动具有启发意义的科学思想.本文介绍了爱因斯坦对于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建立科学理论的方法、科学理论的逻辑简单性、科学理论逻辑前提的“虚构特征”和物理学理论的统一性等几个方面的思想认识,并指出这些思想对于科学认识活动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石器是作为人类使用的工具形态存在的,更多地包含了文化的涵义。石器设计对于现代设计思维是一次全方位的启蒙,已经考虑到人与工具、工具与材料的关系。石器文化反映了原始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石器的造型、装饰手段,无不体现出原始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精神以及人与自然达成的初步和解。  相似文献   

17.
人类是科技的发明者,也被科技发展深刻影响.本文从交通运输角度分析人类社会与科技发展的历史关系,解读科技进步对交通运输业及其发展方式、结构的作用.研究发现:科技正以越来越显著、程度越来越强的方式影响着人类客货运输的效率及服务水平.同时,科技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形成了滚雪球的效果.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需要更多地关注长期战略与长期规划,以避免短期策略带来的重复投资与可能的浪费.未来大数据、物联网、共享技术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不仅是效益与效率的改变,还将涉及大量与传统观念甚至社会伦理不同的变革,这些变革值得从社会治理角度去重视与研究.研究认为:“十四五”至2035年,在全面认识未来变革导致的需求下降等风险基础上,首先,应从政府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工作,优化交通运输资源配置;其次,应尽快研究规范科技带动下交通运输新兴产品的管理;第三,借助科技发展的推动,提高既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效能,研究部分基础设施提供延伸服务的方法;最后,研究交通运输行业供需新理念,进一步提升客货运输服务质量. 这些变革对于交通运输专业工作者与决策者都是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公交普线规划因服务对象时间、空间的分散性,是大城市公交系统中最难规划的部分。本 文分析了大规模多中心城市地区公交网络分层级功能及规划次序,重点针对普线网提出基于运 营商和用户广义成本最低的连续体近似法模型搭建方法。通过确定区域网络的普线总服务距 离,总停靠站数,以及发车间隔等决策变量的最佳值,使公交运营企业和乘客在单位时间内的广 义预期成本最小化。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对北京市进行区域划分,重新优化普线网,并基于北 京市路网和兴趣点分布,校核规划的理想网络,得到能够实施的设计网络。相比现状网络,优化 后的方案在成本控制和乘客出行体验方面都得到明显提升,分别减少企业运营成本5%,减少乘 客出行时间21%,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