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3月24日,由江南船厂修船部承修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在完成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后安全顺利抵达上海。为保证这次“雪龙”号完成中国新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科学考察活动,2004年6月,圆满完成了“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巨型轴系的特检任务,并创造了在国内首次不请国外服务商  相似文献   

2.
《船艇》1992,(7)
“极地”号南极科学考察船改装设计,最近荣获199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为了满足船舶航行南极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上海沪东造船厂先后两次对该船进行了具体的改装工程设计和施工,从而使该船成为一艘多功能、多用途、综合性并适宜于高纬度高严寒海域航行的科学考察船。该船建有较大的储油舱,尾部加装有直升飞机升降平台,并装有一套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自1984年首次组队开展南极考察至今,先后赴南极地区担负运输、科学考察的船只有5艘,它们是"向阳红10"船、"J121"号、"海洋四号"船、"极地"号和"雪龙"船。其中,前3艘船只进行过一个南极航次,"极地"号为冰区加强型运输船,在1986年购进后,经过改造投入到我国极地考察,1992年退出极地考察序列。"雪龙"船1993年购自乌克兰,原船设计为极区破冰运输船,经过两次改造后,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极地科学考察船。  相似文献   

4.
"雪龙"号是我国唯一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国家海洋局和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决定2013年4月起对"雪龙"号进行恢复性维修改造。该船轴系经过20年的使用磨损,已达到设计临界状态,此次轴系修理作为维修改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对整个工程质量和船舶航运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文章对"雪龙"号基本性能、轴系技术参数等方面做了介绍,并着重对"雪龙"号艉轴拆卸过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航海科技动态》2012,(3):40-41
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即将增添“生力军”。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翁立新介绍,我国第一艘“联合设计、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目前已完成概念设计,项目进展顺利,新破冰船计划于2014年下水“服役”,与“雪龙”号一起赴南北极进行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6.
“雪龙”号于1994年10月26日至1995年3月6日,首次赴南极执行考察任务,历时133天,航行17186海里。这是我国第11次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此航次任务新、要求高、海区生、风险大,在国家海洋局的精心组织、正确指挥下,全体船员和考察队员团结拼搏,经受了艰苦环境和复杂任务的考验,圆满完成了任务。 穿越西风带 西风带位于南纬45~60度,常  相似文献   

7.
笔者根据第21次南极考察随“雪龙”号船实航状况调研情况,较深入地了解、分析了船舶现状,阐述了“雪龙”号船改造设计基本构想与局部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8.
寒星 《中国船检》2008,(10):64-64
2008年10月20日上午,我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上海出发,赴南极建立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同时对中山站进行改造建设并对南大洋进行数十项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9.
《珠江水运》2011,(18):7-7
8月3日,国家海洋局网站发布消息称,我国新建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项目己获国务院、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完成立项。新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将与现有的“雪龙”号组成我国极地考察船队。  相似文献   

10.
《航海》2008,(3):F0002-F0002
4月15日,“雪龙”号载着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217名队员凯旋,抵达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这是“雪龙”号历史上航行路线最长、跨越经度最广的远航。科考队共完成46项科学考察和11项后勤保障任务。其中,备受国际瞩目的南极内陆冰盖考察圆满成功,17名队员于1月12日在人类历史上再度登顶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海拔4093米的冰穹A,  相似文献   

11.
《航海》2009,(6):45-45
10月11日,“雪龙”号载着我国第26次南极科考队从上海基地起航。此次共有251名考察队员,是自1984年我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人员最多的一次;考察队将执行59项科学考察任务,是我国南极考察历史上迄今任务最重的一次。  相似文献   

12.
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对“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进行了改建升级,在改建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创新了单船管理的模式,将单船管理小组负责制的单船生产管理提升为项目管理组形式的管理制度,有效的促进了“雪龙”号的生产管理,使最终改建工程圆满实现。文章就此展开单船管理模式的探讨,以期挖掘单船生产管理的潜力,提升修船管理的实力。  相似文献   

13.
《船舶》2017,(5)
<正>8月28日,由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MARIC)设计的"向阳红01"号船从位于山东青岛的国家深海基地中心码头起航,开始执行为期260天的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此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以中国大洋46航次和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与"雪龙"号船联合组队)两部分为主体任务,首次将大洋科考与极地科考整合在一起,并在走航过程中进行环境、资源、气候、生态等多学科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4.
陈英 《船舶》2016,27(2):77-79
"雪龙"号科学考察船是我国目前唯一专门从事极地考察、后勤物资补给和人员运输的第3代极地考察破冰船。文章主要针对此次大型维修改造过程中货舱两套双吊的拆卸改装技术、工艺等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有效利用原船吊机底座及结构加强做进一步的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15.
沈权 《航海》2014,(2):14-18
最近,“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在南极救援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考船的行动受到从国家领导到普通百姓的极大关注。俄罗斯科考船被困南极、“雪龙”号的救援行动,让不少人对破冰船的工作方式、破冰能力以及南极航行风险产生了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6.
"大洋一号"海洋科学考察船动力定位系统的设计考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洋一号”船是我国唯一的专门从事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勘查研究开发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该船于2002年进行了高起点的增改装工程,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便是增设动力定位系统。本文介绍了在增改装设计过程中对若干重大问题的考试及部分主要的实船装置。  相似文献   

17.
《航海》2023,(1):1-2
<正>黄嵘不愧是“雪龙”的灵魂人物之一,先后担任“雪龙”号、“雪龙2”号政委兼轮机长,参加了17次南、北极科学考察任务,全程参加了中国首制极地考察破冰船的建造,并保障“雪龙2”号进行了首次南、北极科学考察任务,在极地考察破冰船建造和运行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他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长期工作在极地科考第一线,致力于极地破冰船动力配置研究。他授权《极地船用直升机喷气燃料加油系统》等发明专利7项,多次被评为优秀南、北极考察队员,先进工作者,  相似文献   

18.
高元兴  赵建人 《航海》2008,(4):13-14
今年4月,我国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载着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任务,凯旋而归。这是“雪龙”号历史上航行时间最长、跨越经度最广的一次远航。而在如此之长、如此艰苦的航行中,其中的后勤保障和生活饮食需求又该是多么重要的一环。令人高兴和自豪的是,在“雪龙”号远航途中所需的食品中,有50%~60%是上海远洋船舶供应公司供应的,还有一些船舶物料也由他们供应。  相似文献   

19.
《航海》2007,(6):5-7
一个重达11400吨的钢铁巨人在上海脱胎换骨,而后它就驶向地球的南极执行第二十四次科学考察任务。耗资近两亿,我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雪龙"号在上海大修后,于11月12日开赴南极。  相似文献   

20.
“太阳”号是一艘具有八十年代先进技术水平的德国海洋科学考察船。它原为尾拖渔船,德国科学研究技术部1977年和1979年两次投资改装,使它在今天成为国际海洋界著名的海洋考察船。我作为中国海洋科学家小组成员,先后两次登上“太阳’号随船在我国海上进行科学考察,在船上与德国科学家和船员们共同生活了一个半月。“太阳”号长86.91米,总排水量3834吨,最大航速13节,每日海水淡化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