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介绍了汽车灯具中灯体嵌件后压入工艺中冷、热2种压入方式的工艺过程及特点,给出了灯体后压入嵌件和底孔的尺寸及设计方法.试验结果表明,与嵌件直接注塑嵌入成型相比,嵌件后压入工艺具有模具结构简单、灯体报废少、嵌件定位精度准确等优点,可保证灯体加工和装配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2.
浇注式沥青混合料摊铺温度一般在240℃左右,高温下沥青将发生严重的超热老化,然而超热老化温度对浇注式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影响规律鲜见报道.对此分别采用静态贯入度和动态贯入度试验对基于超热老化温度的浇注式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静态贯入度和动态贯入度均与超热老化温度高度线性相关,随着超热老化温度升高,贯入度值明显下降,并且动态贯入度考虑了改性沥青的弹性恢复能力,数值明显偏小.在通过降低超热温度提高浇注式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的同时,必须采取措施解决由于超热老化温度下降导致其高温抗变形能力降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桥面沥青铺装的施工方法对铺装结构组合的整体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探寻合理的桥面沥青铺装结构成型工艺,基于室内模拟降温试验,对比分析“热接热”“热接暖”和“热接冷”三种成型方式下桥面沥青铺装结构的降温特性,并采用单轴贯入试验和四点弯曲试验研究三种方式成型的六种沥青铺装结构组合的高温抗剪性能和抗疲劳性能。结果表明:采用“热接热”“热接暖”一次成型方式可有效降低桥面沥青铺装结构的降温速率,保证铺装层混合料更好的碾压效果;“热接热”“热接暖”成型的铺装结构高温抗剪强度明显大于传统的“热接冷”成型方式,疲劳寿命分别为“热接冷”工艺的2.84倍和2.73倍,且一次成型方式下SMA-13+EA-10的铺装结构组合具有最大的高温抗剪强度及最长的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4.
《公路》2017,(3)
为研究混凝土入模温度、水化热对桩周冻土带来的热影响问题,以共玉公路查拉坪大桥桩基作为原型,设计了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入模温度、水化热对冻土的热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入模温度的影响时间为0~100min,200~300min为水化热影响期,入模温度对冻土的热影响程度大于混凝土水化热。入模温度最大影响范围是3倍桩径,1倍桩径以内为入模温度主要影响区,1~3倍桩径为入模温度和水化热共同影响区,3倍桩径以上为水化热影响区。入模温度及水化热在深度上影响范围是70~150cm,70cm以上冻土温度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150cm以下冻土温度受下边界条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高掺量RAP厂拌热再生混合料在国内首次应用于高速公路工程.研究采用车辙试验、GTM设计方法和单轴贯入试验3种方法,评价AC-25和AC-20高掺量RAP厂拌热再生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研究发现热再生混合料具有其固有和特有的规律,即热再生混合料动稳定度与混合沥青针入度计算值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3种试验结果均表明热再生混合料比普通沥青混合料具有更优异的高温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6.
由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指导的劝止酒驾公益短视频大赛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和热议,大赛作品受到广大网友的喜爱和称赞。对此,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社会各界进一步关注交通安全,通过优质内容的量级传播、主流平台的大力推送,"拒绝酒驾"会更加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城市出行中的热舒适问题,以中国城市为例,分析了都市的热环境现状,总结归纳了热舒适的测度方法,分析了出行者的热舒适适应行为,就出行环境热舒适对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机理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最佳热舒适状态时间当量的概念,用以客观量化出行方式决策过程中出行者对环境热舒适影响的决策过程,通过实验就这一影响的程度进行了...  相似文献   

8.
旋挖钻机高效入岩机理及其工程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岩石破碎理论的分析,揭示出了岩石的破碎效率受动静载荷、预加静压力及加载方式的影响.基于岩石破碎机理,对SR220R型入岩旋挖钻机进行技术改造,通过动静耦合加栽、利用施工工法构造岩石自由面和不进行钻头速度控制3种方式,实现对岩石的冲击-静压-拖动剪切的联合作用效果,提高旋挖钻机的破岩效率.现场试验结果表明:SR220R型入岩旋挖钻机可实现岩石的跃进破碎,达到了高效入岩的目的;入岩机理分析正确,可用于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9.
首先建立水冷系统布置方案和三维模型,然后对水冷模式下圆柱形锂离子电池18650不同排列方式的冷却效果和热均衡性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电池模组放电过程中不同点的温度进行测试。定义热比来定量描述电池模组热均衡性。仿真分析与试验验证的结果表明,电池模组几何模型和单体数量相同时,错位排列的冷却效果和热均衡性均优于并行排列,1C放电倍率下,错位排列最高温升比并行排列低2.26 K,热均衡性提高33.9%;同一排列方式下电池单体数量越多,模组热均衡性越差,当模组中单体数量由15增加到60时,并行排列热均衡性下降了5.1%,错位排列热均衡性下降6.3%;几何模型和放电倍率对热均衡性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0.
燃料电池重卡包含电堆热管理、电池热管理和电机冷却等三套热管理子系统,根据各子系统的温度限值、散热需求和热管理方式,分析了燃料电池重卡整车热管理的基本组成和各子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构造、特点和控制逻辑等,为后续燃料电池重卡的热管理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高强度钢板热成形技术及其工程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强度钢板热成形技术是同时实现汽车车体轻量化和提高碰撞安全性的最新技术。本文结合国内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强度钢板热成形批量生产线,介绍高强度钢板热成形成技术要点,并以两款汽车门内加强梁的热成形产品开发为例说明热成形技术的两种工艺方式及其工程实现。  相似文献   

12.
地下入岩连续墙施工机械配套形式多样、复杂,施工组织难度大,依托南昌地铁秋水广场站地下入岩连续墙施工实践,对各类钻机配合抓斗成槽机施工地下入岩连续墙工艺特点进行调研总结,优化采用“旋挖钻机配合冲击钻机破碎岩层、成槽机取土成槽”的施工工艺,并采取主副孔引孔策略和针对不同地层灵活换用各类钻机并合理组织等方式,有效提高了成槽入岩施工效率。  相似文献   

13.
在一台改装过的单缸发动机上进行异辛烷热氛围燃烧的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在"活化热氛围燃烧"方式下,异辛烷的着火最好,指示热效率和NOx的排放最高.异辛烷热氛围燃烧可以有效的拓展HCCI燃烧的负荷范围.  相似文献   

14.
为寻找合适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对电池进行温度控制,降低车用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风险,基于文献挖掘,在明确了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研究出发点的基础上,对目前锂离子电池热管理技术进行综述。阐述了车用电池空冷、液冷、热管冷却、相变冷却和复合冷却方式研究现状和进展,总结了不同冷却方式的优缺点,进而提出动力锂离子电池热管理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空气冷却和液体冷却技术虽使用较多,但控温效果较差;热管冷却和相变冷却技术虽控温效果较好,但结构复杂,成本较高。复合冷却技术将主动冷却与被动冷却结合,有效降低峰值温度的同时也提高了电池包温度的一致性,可满足不同工况的需求,应用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5.
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在充电放电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在经过低温静置后,温度会很低,此时动力电池需要热管理系统为其冷却或加热,以保证续驶里程、使用寿命和安全性。文章总结了动力电池冷却和加热的不同方式,列举某款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方案,为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汽车液压减振器热-机耦合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汽车悬架用液压减振器的热-机耦合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在正弦、随机两种位移加载方式下,同时对减振器的阻尼力和发热情况进行了测试,考察了加载方式、工作温度对减振器热一机耦合特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液压减振器的阻尼特性和热动力学特性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了验证同时采用冷、热再生添加方式的可行性,介绍了其施工工艺,并对该工艺下再生成品料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了试验检测,对ZAC-16C和ZAC-13C两种再生成品料的性能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同时采用冷、热再生添加方式生成的再生成品料的各项指标均满足技术规范的参数要求,且马歇尔稳定度、残留稳定度和动稳定度等指标优于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相应指标,该添加方式可有效提高再生成品料的路用性能。  相似文献   

18.
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热失控扩展是造成电动汽车火灾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章以由圆柱形锂离子电池构成的动力电池系统为试验对象,采用加热触发单个电芯热失控的方式,通过采集电芯和模组的电压、温度等特征参数,对电芯热失控及在模组和系统范围内热扩展特性进行分析与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电芯热失控诱发热扩展过程较为短暂,约5 s引发第二节电芯热失控;热失控发生前,触发电芯的负极采样温度高于正极,且负极温变速率平稳;热失控发生后,受正极喷射火焰影响,与之直接串接模组存在更高风险,在热扩展中受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9.
直插和斜插热棒用于保护多年冻土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青藏铁路两处热棒试验路基不同位置、时期温度场的分析比较,总结出热棒直插和斜插两种方式对于保护多年冻土效果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20.
以康家河大桥为工程背景,采用Midas建立了该桥承台的水化热模型,探讨了影响水化热的主要参数。研究了入模温度、环境温度、冷却水的温度、冷却水的流量和边界条件的放热系数对大体积混凝土的里表温度、最高温度,以及出现时间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