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故障现象:个别客户可能会报告转向沉重,且仪表提示"助力转向性能降低",如图1所示。特别是在ECO停止/启动事件后车辆转向感觉沉重,可能伴有由仪表组发出的视频或音频警告。可能还会记录以下故障码(DTC)。(1)仅限揽胜/揽胜运动(Range Rover/Range Rover Sport)2016年款车型,电动助力转向模块(EPAS模块)可能记忆故障码:B1304-16,电子助力转向(EPAS)系统电路电压低于临界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汽车静止转向状态下汽车转向阻力矩常用经验公式的分析,介绍了常用的转向系统设计时选用的转向阻力矩公式,并引入汽车在实际测量转向阻力矩的计算。在此基础上,将两者进行计算比较,画图,最后得出实际测量的原地转向阻力矩小于原地转向阻力矩经验公式,应该提出新的方法进行汽车静态下转向阻力矩的计算公式,指出了原地转向阻力矩计算方向。  相似文献   

3.
首先分析了电动助力转向(ElectricPowerAssistSteering,简称EPAS)的系统原理,然后以某中型商用车为对象,利用ADAMs软件构建了该车的虚拟样机模型,并分别对三种不同的助力方式进行了仿真计算,确定了三种助力方式的优缺点,并为后续电控开发提供了电动助力转向MAP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ADAMS/Car软件建立了汽车的操纵动力学多体仿真模型,并对整车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分析了汽车在转向盘转角阶跃输入及转向盘角脉冲输入时的转向特性.通过对不同车速下的仿真计算,得出汽车转向特性在不通车速下的不同表现,为汽车操纵稳定性问题的设计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中的模糊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书龙  许超 《公路交通科技》2004,21(4):101-103,108
介绍电动助力转向(ElectricPowerAssistedSteering,EPAS)系统的工作机理及其系统组成,简要分析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自身特点和影响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阐明系统的控制要求,并从车速、转向扭矩以及PID控制的局限性等角度详细分析采用模糊控制的可行性与相对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模糊控制的初步模型。  相似文献   

6.
对建立汽车操纵稳定性神经网络模型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合汽车转向系统模块,在Simulink下建立了汽车助力转向系统转向力矩计算的整体模型,并对使用Real Time Workshop生成C语言实时代码的过程进行了说明.以SX6120大客车为原型.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神经网络模型的有效性以及C语言实时代码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运用RTW生成的C代码几乎能完全跟踪Simulink下汽车助力转向系统转向力矩计算的仿真结果,生成的C代码可信性和可行性很高.  相似文献   

7.
本论文研究不同类型的汽车在在水泥路、泥土路、石子路三种路面上,不同轮胎气压下的原地转向方向盘转向特性。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曲线拟合,求得试验车的方向盘力矩与方向盘转角的关系式,得出了汽车原地转向时方向盘力和力矩的平均值。最终得出不同汽车在相同条件下和相同车在不同条件下的汽车原地转向方向盘转向特性。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四轮转向汽车的数学模型,推导出其传递函数,在此基础上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了仿真模型,并且为四轮转向模型设计了PID控制器,最后对模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四轮转向汽车无论在低速还是在高速工况下其转向性能都优于前轮转向汽车。同时证明,文中所设计的PID控制器参数合理,能很好地控制汽车转向。  相似文献   

9.
汽车四轮转向较之常规的前轮转向可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论文针对汽车四轮转向的操纵稳定性控制问题,设计了一种四轮转向控制策略,实现汽车不同车速下的四轮转向控制。确定了二自由度车辆转向参考模型,进行低速时前后轮转角比例控制,高速时根据参考模型和实车横摆角速度、横摆角速度偏差设计了模糊控制器进行前后转角控制。应用Car Sim和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搭建了仿真模型,编写了控制算法,通过仿真实验对控制策略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汽车四轮转向控制策略使汽车四轮转向相对前轮转向有效提高了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JN252汽车的双桥转向机构为例,应用空间运动学的基本计算方程,编制出可以计算该车各转向轮转角关系的程序,针对空载、满载这两种工况,建立优化数学模型,并对该车转向机构的参数进行了优化计算。  相似文献   

11.
电动助力转向助力特性补偿策略的耦合仿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逸  张昕  施国标 《汽车工程》2005,27(2):217-219,154
采用ADAMS与MATLAB耦合仿真的方法,将电动助力转向控制与整车模型相结合,进行了助力特性补偿策略的仿真研究,解决了多体动力学自由度过多和控制运算法则过于复杂两者共处的问题。通过对助力特性进行补偿调节,提高了汽车的行驶稳定性,改善了驾驶舒适性。  相似文献   

12.
不同转向模式的多轴转向车辆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重型车辆转向时的低速机动性和高速稳定性的问题,提出了多轴动态转向技术,并以三轴车辆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首先建立多轴转向的二自由度车辆模型以及运动微分方程,为提高车辆的稳定性,以零质心侧偏角为目标,推导各轴间的转角比例系数及有关的状态空间矩阵、传递函数,使用MATLAB软件对不同转向模式下的操纵稳定性进行了稳态响应、瞬态响应以及频域响应的仿真。通过分析比较,说明采用多轴动态转向技术,车辆在转向时具有低速机动性高、高速稳定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极限工况下周期转向汽车侧向动力稳定性及分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汽车在极限工况下的转向操作建模为周期转向激励的非线性振动系统的响应,结合打靶法和Floquet理论分析了周期转向的稳定性和分岔行为.应用Poincare映射分析了不同的质心位置和不同的车速对极限工况下汽车转向频率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汽车周期转向时可能发生鞍结分岔和倍周期分岔,发生鞍结分岔还常伴有跳跃现象;极限工况下汽车的转向频率特性与常规工况有很大的不同,转向频率对汽车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必须采用非线性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电动汽车EPS助力特性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在对EPS工作原理和助力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EPS动力学方程,设计了一种能实现理想助力特性的PID控制器。基于MATLAB/SIMULINK对其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加入PID控制后齿条位移、方向盘转角及检测转矩相比无控制时运行更平稳,调节时间分别缩短0.2,0.4,0.4 s;前助力转矩阶跃响应呈高频波动,电机内部的波动现象明显改善,PID控制器对于EPS的助力特性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汽车操纵稳定性与前轮摆振的非线性仿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丽娟  林逸 《汽车工程》2007,29(5):389-392
以某轿车为例,建立3自由度整车系统动力学模型,利用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和数值仿真计算,详细研究整车的稳态转向特性和系统失稳后的前轮摆振特性。阐明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与前轮摆振特性同属汽车整车稳定性问题,前者是负刚度系统,后者是负阻尼系统。在一定的参数组合下,具有不同转向特性的汽车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摆振现象,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建议适当增加转向系阻尼和刚度以减小甚至消除摆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横隔板式转向块在体内体外混合配束连续箱梁桥中的合理构造形式,以科特迪瓦阿比让Banco湾主桥为工程背景,通过ANSYS建立转向块模型,研究体外预应力作用下转向块的受力和变形特点.结果表明,横隔板式转向块与箱梁顶板、底板连接共同作用形成压力区,受力合理,传力明确;科特迪瓦阿比让Banco湾主桥中的上部50 cm、下...  相似文献   

17.
为使汽车行业充分理解轻型汽车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ESC)国家标准,引导和规范ESC测试评价,文章对轻型汽车ESC全球技术法规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进行系统剖析,针对ESC过度转向评价和路面摩擦因数测定开展验证试验,并探索不足转向试验方案。在ESC国家标准中明确了路面摩擦因数测定方法,并通过冰雪路面上的双移线试验和稳态圆周试验对ESC不足转向特性进行评价。轻型汽车ESC国家标准弥补了全球技术法规在不足转向评价上的不足,为我国规范与完善ESC性能测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简要介绍了基于机器视觉导航区域智能车辆(CyberCar)的导航原理和组成。首先采用逆M序列作为辨识输入信号和最小二乘算法得到车辆转向系统的系统辨识特征方程,结合预瞄运动学模型和车辆二自由度转向动力学模型,从而建立车辆基于视觉预瞄的转向动力学控制数学模型,根据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理论得到状态线性反馈的最优控制规律。通过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了最优控制器在CyberCar户外路径跟踪过程中平稳、可靠。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汽车3自由度转向模型和EPS动力学模型,设计了助力工况的无缝车速助力模式和柔性PID控制器.柔性PID控制器可根据控制误差大小,判断系统误差所在的运行状态,实时调整控制器结构和控制参数.分别在车速为20 km/h、30 km/h和40 km/h情况下进行蛇行仿真和实车试验结果表明,柔性PID控制与无控制和原车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