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动态收费控制对公路网拥挤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动态收费控制的角度,对公路网拥挤度的转移进行研究,分析动态收费对公路网拥挤度的影响,提出道路收费影响的函数模型,从而为解决公路网的拥挤问题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拥挤收费已经引入到许多城市,通过向在拥挤区和拥挤时间内出行的车辆收费,引起了社会对交通需求管理较大的关注。拥挤收费作为整个综合交通战略的组成部分,正在新加坡、伦敦、意大利、挪威和斯特哥尔摩成功地使用。以案例研究为基础,从交通、社会、环境3个方面对实施拥挤收费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交通拥挤收费经济学原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针对交通拥挤收费合理性的争议.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城市道路属性、边际费用和边际成本定价原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拥挤收费通过价格这种市场的手段使外部成本内部化,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交通拥挤收费使城市道路这种稀缺资源的产权得到了确定,为市场有效地配置这种资源提供了保障.也为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拥挤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很好地调整交通需求,学者们提出了交通拥挤收费政策.但城市道路作为公共设施进行拥挤收费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果不能正确合理地确定拥挤收费费率,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拥挤收费与社会福利和公众支持之间的关系,则该政策很难实施.文中通过对交通拥挤收费含义的介绍,提出了最优拥挤定价进行费率确定的算法,并对该算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交通需求急速增长和城市交通供给不足的矛盾愈发突出。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交通拥挤收费是缓解交通拥堵问题的可行方法之一。本文在总结新加坡和伦敦在交通拥挤收费上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交通拥挤收费的适用条件,最后结合我国大城市的实际情况,说明我国城市开展交通拥挤收费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拥挤收费与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城市道路拥挤收费作为一种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对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城市道路拥挤收费可以减少城市交通的能源消耗及有害气体的排放,提高城市路网整体运行效,能并能从制度上促进,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城市道路拥挤收费受到普遍的关注。本文基于北京交通的可持续发展,论述了北京城市中心区实行拥挤收费的必要性与可实施性,并提出了北京拥挤收费系统的总体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已成为我国大中城市普遍的问题,也成为城市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道路拥挤收费作为一种缓解城市交通拥挤较为有效的交通需求管理的经济手段,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基于杭州市的城市特点,道路网络和实际交通拥堵状况,论述了杭州市实施拥挤收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杭州市拥挤收费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9.
对城市实施拥堵收费策略的评估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公共政策、经济环境、收费方式的技术可行性的评估;二是对拥堵收费区域内外的交通影响进行预估。文章在后一方面展开研究,利用交通网络分析的理论建立了拥挤收费下的交通网络评估模型,提出评估指标和求解算法。数值算例结果验证了评估模型以及算法的合理性,揭示了拥挤收费下收费区域内外交通模式变化的内在联系。表明只有将拥堵收费政策与城市良好的公交服务系统具体结合才能更好地起到减轻拥堵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期导读     
《交通与计算机》2007,25(3):I0001-I0001
通过对城市快速路交通拥挤特性的分析,提出了交通拥挤形成时机的判定思路和方法,力争在拥挤之前对交通流加以控制,避免交通拥挤的产生。从全局最优的角度,讨论了以路段服务流量最大为目标的可变限速和入口匝道联合控制策略。(王伟,等:城市快速路交通拥挤形成时机判定及其控制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道路拥挤收费问题涉及交通工程、运输经济、决策博弈等多个研究领域,是广受关注的综合性课题。在弹性需求的多类型用户双层规划次优收费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不同OD下社会净效益的变化情况,提出了确定拥挤收费实施的OD区间范围和最优点的方法,为找到拥挤收费的合理实施时机提供了理论分析手段。结合上海市中心区道路状况数据,进行了实例分析,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东莞市松山湖大道入城段在高峰时段发生常发性拥堵问题,从出行结构、路网布局、立交节点3个层面对交通拥堵成因进行了分析.根据《东莞市交通发展白皮书》提出的城市交通高效性发展目标、道路交通发展总体策略及道路交通治理策略,提出:近期拥堵治理以交通管理措施为主要技术手段,中期主要采取工程措施,远期则由中短期的局部性治标措施上升到立足城市布局结构、优化完善路网规划、打造高品质交通廊道的系统性治本措施.最后,对未来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方式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根据城市混合交通拥挤的特点,提出了在收费路段对不同的交通方式收取不同费用,以此控制各种交通方式的分担量,鼓励人们更多地选用公共的交通工具,从而达到缓解交通拥挤的目的,并以此为出发点建立了一个关于多模式收费定价的双层规划模型.  相似文献   

14.
沈阳市在20世纪90年代建成了二环路和东西快速干道,2012年以后新建和改造了一大批快速路,但目前在早晚高峰期城市核心区的交通拥堵问题仍然严重。从沈阳市城市交通需求特性入手,对沈阳市的交通拥堵状况及拥堵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解决沈阳市城市交通拥堵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为预防和治理城市路网系统中交通拥塞的辐射扩散以及由此造成的路网系统服务能力损伤,从新的视角对交通拥塞辐射扩散规律进行研究。将毒气在有限空间内的泄漏扩散抽象为交通拥塞的辐射蔓延,首先运用Python软件对高德地图API的WEB服务进行实时路况数据爬取,并对爬取的数据、浮动车数据、SCATS监测的流量数据以及其他交通信息数据进行预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高斯烟雨模型的城市道路拥塞辐射时空模型并且充分考虑邻居节点和路段的交通运行状态以及不同道路等级对拥塞传播范围的影响。对模型调节参数U进行标定,得出快速路、主干路U值均为1,次干路U值为0.7。然后通过实例进行验证,结合实际值将模型计算结果与高德地图预测值进行比较,所建立模型的拥塞最大辐射边界、拥塞辐射时间预测精度要更准确,整个拥塞过程模型拟合度较高,模型适用性强。最后在城市道路拥塞辐射时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材料力学中切应力对材料的损伤原理,以拥塞某传播方向为研究对象,计算出拥塞辐射传播给路网中的某路段造成的通行能力失效值。分析路网中路段通行能力下降对路网服务能力的损伤影响,进而给出路段重要性识别方法。研究成果可为交通管理部门加强关键路段治理以及制定缓堵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城市发展导致的中心城区平面交叉口交通拥堵,是一个宏观到微观的系统性问题。从微观交通改善设计的角度,分析中心城区平面交叉口改造的工程特点;从识别核心矛盾、界定改造范围、确定改造方案、评估和反馈等方面阐述,依托工程实践,总结出中心城区平面交叉口交通改善设计的要点,可为相关工程实践与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蒋金亮  宋瑞  李晋  刘杰 《交通与计算机》2011,29(3):10-14,19
为了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以主干道为研究对象,将城市道路拥堵状态分为堵塞、拥堵、较拥堵、较畅通、畅通5个等级,从交叉口拥堵和路段拥堵2个方面筛选了衡量道路交通拥堵的评价指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建立了城市交通拥挤评价模型。以济南市北园大街主干道为例进行交通拥堵评价,得到该道路的拥堵状态以及产生拥堵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在进行多指标评价综合评价中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评价结果更客观。  相似文献   

18.
丁印成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1):8-11,M0004,M0005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表象在城市道路交通,其根源受城市的自然环境、气候、历史、规划以及市民岀行习惯等方面影响。全面、客观地分析总结了影响哈尔滨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对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建议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侯丽萍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3):9-11,17,M0005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城市交通需求量也持续膨胀,使得交通拥堵成为城市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鉴于此,首先,以车道占有率和速度跃迁概率为基本指标,提出一种新的交通流状态划分方法。随后,研究了交通流参数时变特性及不同车道间的交通流特性,提出了交通拥堵状态的判定算法和指标。最后,分析了城市道路交通拥堵评价层次和评价体系(指标),并得到了评价特定区域内交通拥堵严重程度的城市交通行程时间指数模型。  相似文献   

20.
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平面交叉口是道路网的重要枢纽点,但同时也是拥堵和事故的多发点.而T型交叉口是城市道路交叉口中常见的一种类型,所以T型交叉口设计要素的分析研究对缓解城市道路拥堵、减少交通事故以及改善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从渠化设计、交通组织、竖向设计等方面分析了城市道路T型交叉口在工程实践中的设计要素,总结了城市道路T型交叉口的设计方法,并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进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