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兰州市独特的山谷型带状地理环境形成了天然的城市交通瓶颈,限制了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布局.针对此问题,首先分析了兰州市交通对内对外链接能力不足、都市圈交通系统发展滞后、城区枢纽与功能区耦合不足等现状;其次,在对兰州市城市交通现状进行全面把握和详细剖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兰州市交通发展战略措施体系;最后,提出了强化兰州多向通达的枢纽优势、推进兰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推进快速化和网络化及建设"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市等一系列具体措施,以保证兰州市城市交通的发展在未来能继续带动城市经济的腾飞,同时给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  相似文献   

2.
从都市圈之间以及都市圈内部2个层面,分析了城市群交通需求特征、交通网络结构特点和交通发展模式.以苏南城市群为案例,分析了苏南城市群交通存在的问题和交通发展对策.结果表明:都市圈核心城市之间表现为高度集聚的区域运输走廊,以公路和铁路为主要运输方式,形成“点—轴”总体结构布局;都市圈内部表现为围绕核心城市的放射状运输走廊,具有明显的圈层特征,内圈层轨道交通处于主导地位,中圈层适度发展BRT和都市圈轨道,外圈层以小汽车出行模式为主;苏南城市群是国内高度城市化的地区之一,应加快发展轨道交通、理顺干线公路功能,引导区域城镇形成紧凑型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深入解读《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的基础上,分析判断上海市域的空间结构特征、新城未来的交通需求特征,之后提出了上海市新城综合交通体系的在国家和国际层面、城市群和都市圈层面、新城内部层面的交通发展愿景和交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重点介绍了温州北部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场站设施布局优化方案。随着温州市综合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黄田综合交通枢纽提升为温州北部综合交通客运枢纽,远期杭温客专接入和永嘉长途客运站的纳入,原有用地规划和场站设施布局亟需优化。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坚持实现各类交通设施的"零换乘"和"无缝衔接"的规划设计思想和理念,对枢纽站场设施布局进行优化,提出交通组织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我国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都市圈逐渐成为我国高质量城镇化的重要载体,而轨道交通作为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的骨干,对于都市圈空间形态的塑造、产业和人口格局的优化、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等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加快建设发展都市圈轨道交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因此,本文基于不同空间圈层多层次差异性出行需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分析目前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发展的短板,并相应提出发展对策,为提高都市圈综合交通整体供给质量和效率、实现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6.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并提出了建设多层级一体化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系统,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等要求,我国基于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发展模式的站城一体综合客运枢纽开发建设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某市高铁新城综合交通规划设计方案为例,重点研究枢纽内外交通一体化、交通设施布局、各种交通方式换乘与衔接、站区主要交通动线组织等,探讨高铁新城综合交通规划设计的方法和策略,以期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历程,介绍了我省城市轨道交通、都市圈城际铁路规划建设情况,总结了我国当前城市轨道交通所处阶段的发展特点,并在规划编制、线网结构、投融资模式、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方面对我省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卢耀军  何波  侯亘 《中外公路》2012,32(4):329-332
以牙买加首都金斯顿为核心的首都圈是牙买加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随着首都圈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旅游人口不断增多,区域内现有公路网已不能满足逐渐增长的交通需求。该文以牙买加首都圈对外公路通道为规划对象,分析区域内公路网的现状问题,基于区域内的社会经济、交通运输等历史发展状况以及现状道路网的交通调查数据,进行交通需求预测,结合现有路网对未来交通需求的适应程度,提出了合理的通道规划布局方案,并对规划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9.
从北京市交通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VMS(可变情报板,Variable Message Signs)布局设置存在的不足,结合北京市道路建设智能化交通安全管理设施设置指导意见,综合运用节点重要度方法和交通区位线理论,研究并构建VMS布局规划设置优化模型——路段重要度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北京市VMS布局设置规划方案,并为其他城市的VMS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借鉴国内外综合交通枢纽级别划分方法和标准,结合苏州市交通特点和未来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对外交通综合枢纽分级标准,为后续枢纽布局规划、选址规划、方案设计、运营管理、确定建设时序和投资重点等工作打下基础,为国内综合枢纽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大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布局,首先对综合交通枢纽进行了分级分类,在分类基础上对各类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方法和规划内容进行了分析介绍,并以昆明市为案例,探讨了大城市不同类别综合交通枢纽科学布局、协同作用,共同构成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针对国内缺乏枢纽新城地区交通规划的实践经验和规范指导,文中以广州南站地区交通规划为例,通过对国内外经验的总结研究以及模型测算,提出交通发展目标、理念和策略,勾勒了地区发展的交通网络,并提出了枢纽布局、交通组织和公共交通系统等枢纽新城交通规划。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多中心组团发展模式下,分析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客流需求特征。以上海都市圈为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交通需求特征,明确大都市圈发展趋势与空间发展需求,从城区交通瓶颈、区域交通限制、轨道交通限制等方面分析上海大都市圈市域快轨发展的必要性。以空间视角分析解析市域快轨的空间演变特征,提出了与上海空间发展相协调的市域快轨线网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从地区国省干线公路布局规划流程及改进等方面探讨地区国省干线公路布局规划的相关内容,并提出地区国省干线公路布局的注意事项,以提高地区国省干线公路布局的性能水平,满足交通建设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维护国省干线公路布局规划的科学性及合理性,预防交通问题。  相似文献   

15.
时力 《华东公路》2014,(5):94-96
对机场交通衔接布局进行合理地规划,是整个运输系统中的核心工作内容,也能够保证本地区交通运输线的高效运转。从我国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机场交通衔接布局存在着理论不完善、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从分析我国机场交通衔接布局的规划情况入手,分析了影响我国机场交通衔接布局规划的因素,并针对机场交通衔接布局规划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城市空间格局、道路网络形态及交通需求特征等因素决定了城市快速路网布局和规模.大连市地处辽东半岛南端,呈明显的组团式城市格局且地势多山岭低丘,交通网络格局有别于内陆平原城市,交通方式多元化发展,此背景下城市快速交通地位凸显重要.综合一般性判定要素的同时,融入大连市特有的城市结构特征和多元化交通特点,提出“以形态定格局、以资源定规模”的针对性规划原则,通过“辐射线、区间线、结构线、转换线”等功能定位组合,构建“功能明晰、供需平衡、多元互动”的快速路网络,促进综合交通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丰富和完善城市快速路规划理论与方法,也可供类似城市路网规划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公路》2020,(2)
为了满足经济新常态下公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需要,通过分析经济新常态下公路交通发展特性,在传统的公路网规划方法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综合交通走廊分布情况,结合节点重要度法,建立适合于经济新常态下的公路网规划方法。将此方法应用于临朐县公路网规划实践,研究结果表明:规划后的公路网能够满足临朐县中长期交通发展需求,并能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研究成果能够为经济新常态下公路网布局提供辅助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兰州市近年来交通事业发展的回顾,对兰州远远景交通规划及如何搞好城市交通综合管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构筑网络型公路交通系统,加速长三角都市圈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都市圈发展中交通系统的作用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城市和产业的发展,早期得益优越的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于一身的交通区位条件。上世纪初叶沪宁、沪杭铁路的兴建形成了上海与两翼城市经济协同发展的雏形;1990年代开始的高速公路建设,使城市间的交通联系产生了“质”的飞跃,以经济高集聚度和高速增长、高密度交通流联系为主要特征的都市圈步入快速发展期。交通系统等基础设施对都市圈城市间的联系、经济交往和带动起到显著的作用,表现为沿快速交通走廊的城市间时空距离的缩短、交通量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趋同。  相似文献   

20.
城市交通是一个大系统,停车场是城市交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静态交通与动态交通构成完整的交通系统。静态交通解决不好将严重影响动态交通。大量私家车的出现,使得城市中心区"停车难"的现象尤为突出。一方面动静态的交通相互干扰造成道路通行能力的下降,另一方面长期低速行驶的汽车排放出的废气又给城市环境带来严重污染。该文基于停车场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在分析济南市中心区停车现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社会停车场规划布局的影响因素,结合济南市中心城区改造,提出适应城市发展的中心区停车场布局要点、社会停车场用地的规划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