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晗  高艳  万帆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1,(7):133-135,157
流域综合治理是水环境治理的发展趋势.以武汉市巡司河为例,对其历史状况和治理过程进行回顾,从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管理等方面分析巡司河流域水环境存在的现状问题,结合流域综合治理目标,提出了能力提升、控源截污、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等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并补充了流域厂、站、网、河一体化运维和考核机制,可为其他同类河道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兰州雁滩南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是一项水环境的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水环境的治理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水环境治理必须实施“综合治理”,即从单一的河道治理转变到整个流域的治理.污水截流是实施“综合治理”的根本.该文针对截污工程规划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几个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3.
河流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河道不仅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而且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从生态文明的角度研究了城市河流污染的协同治理,并以上海静安区走马塘河道的治理工程为例,分析其河道治理经验、技术,分析河流综合治理中采用的协调管理方法,对城市河流污染控制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黑臭水体治理是我国现阶段水环境治理的重要任务,黑臭水体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在建设目标、地点、范围上部分相互重合,在建设的措施、手段、途径上具有共同建设的需求。本文从控源截污和雨水源头削减,活水循环和雨水净化利用,生态修复和雨水调蓄等三大方面对黑臭水体治理和海绵城市共同建设展开研究,实现降低工程投资,提升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效果,最大限度发挥工程效益,可为专业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孟兵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1,(1):112-114,160
河流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河道不仅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而且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从生态文明的角度研究了城市河流污染的协同治理,并以上海静安区走马塘河道的治理工程为例,分析其河道治理经验、技术,分析河流综合治理中采用的协调管理方法,对城市河流污染控制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城市防洪工程,是消除水患保证城市防汛安全的屏障,是保证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在城市里,人们在治理城市水环境的实践中,对水利工程兴利除害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城市防洪与城市环境结合建设已成为当代城市建设的亮点。本文介绍丹东市十年来有关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庆阳市位于西北地区,降雨少且空间分布不均,水资源缺乏,湿陷性黄土地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敏感性高。根据气候特征、土壤地质等天然条件,庆阳市海绵城市建设因地制宜地确定"滞蓄为主,以净促用;适度渗透,有序排放"的技术路线,将海绵城市建设与流域综合治理结合,处理好城-水-沙关系,打造西北湿陷性黄土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河道综合治理不用于传统意义上的河道治理工程,在确保防洪减灾安全的前提下,需要对入河污染源进行全面性控制,对滨水空间进行合理性规划,对生态系统进行可持续性修复。本文以埭头溪(下游段)综合治理工程为例,详细分析了项目周边的环境情况,重点探索了项目的自身特点,从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以及水景观等四个方面有针对性的阐述了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中的重点及难点,并给出可行的解决措施,为日后厦门地区类似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更新及双碳背景下,老城区水环境的改善与提升是目前各城市亟待解决的难题。以漳州市中心城区内河水系水环境治理为例,从河流生态系统的角度结合模型分析论述水体污染的根本原因和实质,提出改善水环境与提升水生态功能的方案建议,为项目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城市整体水环境的提升提供参考。通过技术方案的应用与实施,使得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黑臭水体得到治理,改善水环境,修复流域生态属性,助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带来良好的生态环境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环境治理技术在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该文以漳州排洪港河道为例,按流域治理理念,以防洪排涝功能为前提,以水质改善为核心,以截污治污、生态补水为保障,通过生态护岸建设、河道疏浚、生态海绵、河道景观和长效管理等工程措施,提高了排洪港河道的行洪能力,沿河道打造出水城交融的生态绿廊,提升了城市形象,满足了市民休闲、美观和生态的需求。本次漳州排洪港河道的成功治理为今后同类型的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封面工程     
<正>本期封面工程为成都天府新区兴隆湖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由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设计。天府新区兴隆湖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是一项集库区水利枢纽工程、大型湖面景观工程、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水生态治理项目。兴隆湖位于成都天府新区双流县兴隆镇南侧,天府大道百里中轴东侧,鹿溪河的中下游。该项目是天府新区"三纵一横一轨一湖"重大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从四川省广元市传来捷报,招商交科下属产业公司招商生态成功中标"嘉陵江流域上游(广元段)水环境治理项目"。嘉陵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是川渝地区10余座城市的重要饮用水源,生态屏障战略意义重大。该项目属于长江支流小流域治理项目,本次中标标志着招商生态践行"长江生态文明建设系列行动"正式拉开序幕。嘉陵江上游地区有四川省多个热门旅游城市,是四川省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地区。嘉陵江是长江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流域面积16万km~2,人口4 000多万,保护嘉陵江水环境,对于长江  相似文献   

13.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3,(9):307-308
<正>河流湖泊是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的重要载体,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国务院同意,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林草局联合印发了《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十四五”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河湖生态流量水量管理等工作作出部署,明确了主要目标、任务和措施。深入贯彻落实好《规划》,要准确把握新征程流域综合治理新使命、新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加快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增强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相似文献   

14.
河流污染治理技术在滇池河道水环境整治中的集成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入湖河道治理是滇池污染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开展截污、清淤、生态河堤治理、入湖口湿地等工程建设,达到改善滇池水环境的目的。该文以西坝河截污及水环境治理工程为例,调查分析河道污染状况及成因,研究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生物-生态技术等污染治理技术的适用性,并加以集成应用,最终实现减少流入滇池的城市污染负荷、改善河道水质及周边环境、提升河道行洪能力的综合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15.
水生态系统修复是实现我国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重要手段。重点介绍了微生物活化(IMA)技术原理、特点和适用范围,并结合君竹河综合治理项目分析技术应用成效。工程实践表明,水生态系统修复是消除水体黑臭,提升水环境质量的必要手段;IMA通过促进本土有益微生物成为优势群落,有效提升污染受损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能力,逐步提升水环境质量并稳定维持。  相似文献   

16.
截污治污工程作为水质改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环境治理具有基础性作用。很多城市的截污管道由于建成年代早、使用年限长,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缺陷,污水外渗严重影响周边河流与地下水环境。非开挖修复技术凭借施工占地少、工期短、环境效益好等优势,在截污管道修复中得到广泛应用。结合广东省惠州市某截污管道修复工程,对非开挖修复技术的选择与应用进行探讨,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污水治理技术的进步,点源水污染在得到较好控制的同时,面源水污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合流制地区的雨季溢流污染问题,已成为进一步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的主要障碍。鉴于溢流污染治理工程的特殊性,科学合理地确定工程效果评价方法至关重要。结合广州市的相关研究成果,介绍溢流污染治理工程最主要的评价指标——溢流污染削减率的评估方法和思路,为其他城市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太湖流域水环境整治项目太嘉河工程、杭嘉湖地区环湖河道整治工程日前正式开工建设。工程建成后,对改善太湖和杭(州)嘉(兴)湖(州)平原水环境、提高区域防洪排涝能力、改善航运条件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秦淮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介绍秦淮河流域河道整治工程,以水安全为主线、认真盘活水资源、提升水环境,努力实践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从市区河道、城区河道、乡村河道治理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为有效应对上海市中心城区排水系统提标、内涝防治及面源污染控制等问题,上海规划建设苏州河段深层排水调蓄管道系统工程(简称苏州河深隧工程)。由于该工程规模较大、影响面广,同时国内尚未有排水深隧工程的建成案例,因此从响应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需要、满足上海市相关规划及政策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国际化大都市水环境治理的需要、满足智慧城市精细化设计和管理的需要、树立深隧技术解决中心城区防洪排涝工程示范等角度出发,系统论述了苏州河深隧工程建设的必要性。研究表明,建设苏州河深隧工程依据充分、效益显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该工程的推进和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