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运营中地铁隧道变形的动态监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具体工程施工监测方案,对受紧邻基坑施工扰动影响的运营中地铁隧道变形的动态监测方法进行了分析,通过采用基于TCA2003全站仪的全自动动态监测系统,可以24h无人值守连续监测运营中的地铁隧道变形,且每次监测可在地铁运行间隔内迅速完成。监测方法及数据采集可以实时提供给施工方以指导当前及下一步的施工方案,在工程应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徐涛  陈梁 《路基工程》2020,(6):86-92
以合肥地铁3号线邻近的经开区大学城地下空间开发工程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基坑围护结构施工、基坑开挖及主体结构回筑过程中基坑对既有隧道的变形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基坑施工对邻近既有隧道的影响主要以水平位移为主,同时大断面基坑开挖对隧道的影响较小;施工过程中,基坑及既有隧道结构的位移在容许的范围内,验证了围护结构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铁9号线丰台南路站~丰台东大街站侧穿既有建筑物建国街一里四栋住宅楼,采用ANSYS大型有限元计算软件,用三维地层结构模型对地铁穿越既有建筑进行模拟计算,分析暗挖地铁施工对既有建筑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地铁深基坑邻近隧道施工时既有隧道的受力与变形特性,以南京地铁9号线管子桥站基坑工程为背景,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基坑开挖引起的既有隧道的受力与变形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地铁基坑开挖引起的既有隧道最大沉降值为7.32 mm,最大水平位移为5.74 mm,隧道变形满足相关规范要求;隧道主体沿Y方向和Z方向产生的位移远大于沿X方向产生的位移;基坑开挖时,隧道敞开段与暗埋段会产生沉降差异,施工时应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沉降差。  相似文献   

5.
地铁隧道附近基坑的开挖对地铁的运行有较大影响,其影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基于某地铁隧道附近采用全回转咬合桩(硬咬合)灌注桩+一道钢筋混凝土支撑的基坑支护工程,采用Plaxis岩土有限元软件对实际施工工况进行模拟,动态地分析了基坑开挖工程对地铁隧道变形的影响,并与地铁隧道的变形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基坑开挖对邻近地铁隧道变形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可控,采用合理的基坑支护形式可达到变形要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及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分析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变化情况。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围岩位移和应力进行监测,分析围岩的位移、应力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同时结合有限元计算软件ADINA对隧道开挖过程进行模拟,寻找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分析围岩稳定性,为隧道施工过程中支护时间的选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不断完善,不可避免地产生运营隧道上方基坑开挖工程问题.为了修建天津西站相关运营设施,需要在既有地铁一号线上方大面积开挖基坑就是该项工程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难题之一.结合天津西站大型交通枢纽工程地铁1号线上方基坑开挖问题,应用反分析法,通过监测数据反算出适合本工程加固条件的基于残余应力法的基坑回弹和隧道变形公式.此公式可以作为计算基坑开挖回弹量和下卧隧道变形的简便算法,为估算基坑和隧道的变形量提供依据.研究成果对天津的地铁建设有较大指导意义,应用相同的研究思路可对其它地区的类似相关工程提供科学合理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富水软弱地层地铁区间隧道施工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俊  张顶立 《隧道建设》2003,23(6):27-30
富水软弱地层地铁隧道施工引起隧道结构和地层的较大变形,通过对深圳地铁一期工程科学馆-华强路区间的施工监测和第三方监测同步分析,得出富水软弱地层地铁隧道施工引起的隧道结构和地层变形规律并反馈施工,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同时也可作为类似地层地铁隧道设计和施工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潘清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1):191-195,M0021
围绕地铁盾构隧道周边基坑开挖引起隧道的变形开展研究,结合工程实例,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PLAXIS,分析了不同加固条件下基坑与隧道的变形,并针对盾构隧道洞外土体加固与洞内堆载等辅助保护措施进行分析论证,从而选择经济、安全的施工方案,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确保既有轨道交通线路的正常运营,必须严格控制轨道交通线路周围施工对运营线路的影响。以广州市某运营地铁隧道侧方深基坑工程为背景,对深基坑紧邻地铁隧道侧的支护设计、施工方案及地铁隧道变形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需严格控制紧邻地铁隧道侧深基坑的施工,选择合理的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方案对地铁隧道的结构安全至关重要; 2)紧邻地铁隧道侧分段施工,部分区段采用双排桩加直撑的支护形式,在提高支护刚度的同时方便基坑开挖,且施工时预留土台,可有效控制双排桩的变形,降低对地铁隧道的影响; 3)通过变形监测分析,地铁隧道变形满足规范要求,同时能确保基坑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基坑变形监测是安全施工的重要依据,利用测量结果修改设计指导施工。遇见事故或险情,以便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以莞惠城际GZH-6标段为例,对基坑变形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控制基坑变形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圣彼得堡地铁1号线区间隧道事故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向东  白楠  李鸿博 《隧道建设》2008,28(4):418-422
圣彼得堡地铁1号线“森林”站与“英勇广场”站之间的区间隧道穿越涅瓦河古河道,在施工期间和1975年投入运营后发生了一系列事故,后期隧道内大量涌水涌砂,导致地面沉降、隧道变形,结构严重破坏,最终于1995年终止列车运行。论文介绍了在特殊地质条件下的施工方法,回顾了事故的经过及其对策,根据相关的现象分析了事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隧道裂缝是地下工程较为常见的病害现象。以地铁某区间隧道为例,对裂缝的发生、发展进行了调查,对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针对裂缝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治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隧道收敛变形监测及围岩特性参数反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岭南高速公路分水岭隧道的现场收敛变形监控,对量测数据进行了曲线拟合和回归分析,据此研究了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实时确定了合理的二次衬砌施工最佳时间.结合现场收敛观测数据,利用系统识别灵敏度分析理论开展了隧道围岩特性参数反演分析,确定了不同围岩类型的材料特性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后围岩稳定性较好,未出现超出规范规定的异常变形;经反演分析可知,围岩材料特性参数均在规定范围之内,符合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5.
李泽基  黄旭 《广东公路交通》2021,47(1):49-52,58
以某新建基坑为背景,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建模,分析周边土体和既有地铁区间隧道在该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基坑开挖施工对既有地铁区间隧道的沉降影响较小,不会产生明显的隆起或沉陷.坑底的最大回弹量为7.6mm,初步判定该基坑设计合理,在标准的施工安排下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地铁区间隧道施工过程动态模拟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有限元对CRD工法及其相关辅助工法进行隧道开挖模拟分析,总结了隧道地表沉降规律等,为沉积层中地铁区间单线双洞隧道在软弱围岩且小间距条件下,进行浅埋暗挖法设计施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赵太东 《隧道建设》2019,39(Z2):253-260
为确保新建矿山法隧道下穿成都地铁既有1 号线孵化园车站结构的安全并控制既有车站的变形,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对不同衬砌形式的结构受力进行分析,计算得到的隧道内力及变形均能满足设计要求。由现场监测数据分析表明: 1)新建隧道拱顶沉降累计变化量稳定在-1. 5~-5. 0 mm,净空收敛累计变化量稳定在-5. 3~-9. 1 mm,既有地铁1 号线孵化园车站结构累计变化量稳定在+0. 71~+0. 94 mm,远小于控制值,工程设计安全可行; 2)在施工环境复杂且既有车站沉降控制变形要求高的情况下,说明了采用CRD 工法施工的正确性以及在站台层段为截桩单独设计二次衬砌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软土地区明挖隧道在城市市政交通隧道十分常见,其中主要两个问题是基坑开挖和隧道结构施工期间的基坑变形问题和隧道结构受力问题。本文以杭州市某软土明挖市政隧道断面为算例,对基坑开挖和隧道结构施工全过程中基坑变形规律和结构受力两方面进行数值分析研究,同时对比了现场的监测数据。得到了一些有益结论,为今后类似的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结合实际案例,利用FLAC3D有限差分法程序软件包对建筑基坑临近某既有隧道的施工进行数值仿真模拟、得出基坑开挖卸载会引起隧道发生向上的竖向位移及靠向基坑的水平位移。最大位移均出现在正对基坑开挖的隧道位置,且呈现距基坑水平距离越小,位移越大的特征。基坑开挖后,隧道最大竖向位移值为2.8 mm(竖直向上),最大水平位移为-0.4 mm(靠向基坑方向),其影响程度很小,属安全可控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20.
以民生路-杨高路立交工程的跨线桥承台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有限元软件建立该桥承台和桩的单元模型,针对跨越运营地铁区间盾构隧道的桥墩承台特点,对此类承台设计要点进行了探讨,并建立相关模型研究承台施工开挖对地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