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了解,,“柠檬混动DHT(Dedicated Hybrid Technology混合动力专用技术)”是一种高度集成的、高效能、多模油电混动系统,采用双电机混联混动技术。这套技术包含了三套动力总成,一个混动系统,HEV和PHEV两种动力架构。一个混动系统,指的是“柠檬混动DHT”采用双电机混联拓扑结构,拥有纯电、混联、串联、能量回收等多种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双电机混动变速箱已成为混合动力车型的主流系统构型,论文通过分析混动变速箱的分类,延伸出串并联和功率分流两种技术分支。通过对本田-I-MMD、上汽EDU、比亚迪DM-I、丰田THS等几款主流双电机混动系统作对比分析,阐述两种构型的模式原理及技术优劣势。文章重点分析不同厂家串并联构型双电机变速箱技术方案及发展趋势,得出双电机布置位置、内燃机/驱动电机两挡或多挡将成构型的布局点的结论,给有意向开发双电机混动产品的企业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问题日益突出,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行业新的发展趋势,其中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耦合机构是新能源汽车研究重点之一。文章介绍了一种新的双行星排动力耦合机构,并对其结构和工作模式进行了分析,并用杠杆法与功率流方块简图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双行星排耦合机构进行功率流分析研究,确定该系统产生功率循环的主要因素,为双行星排动力耦合装置的优化设计提供分析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节能减排     
《车主之友》2021,(1):2-2
前段时间我们去深圳比亚迪总部试驾了全新一代的DMi混动系统车型,更早些时候,还去保定长城的测试场试驾了长城DHT混动系统车型,而2021年,日产和本田也即将推出全新的混动系统e-Power和e:HEV混动系统,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混动将会是全新的主题,而混动系统曾经经历过弱混、强混的阶段,如今插电式混动系统将会是下一个主流混动形式,而他们的特点就是能耗极低,以我们试驾过的比亚迪混动系统为例,在馈电状态下(25%电量),其油耗水平低至3L/100km以下,而未来即将推出的以上各家混动系统,相信油耗水平都在这个程度左右。  相似文献   

5.
杨春龙 《北京汽车》2023,(6):6-9+21
在经典的单行星排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系统构型上增加离合器和制动器,使其具有并联直驱挡位,从而组成一种新型多模式混合动力系统。该新型系统具有更高的综合系统效率、更多的混合动力运行模式和更强的动力输出。对新型系统进行较深入分析,阐述各模式下的运行规律,通过杠杆原理对各混合动力模式下的行星排运行和受力情况进行图形化说明。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回顾中国汽车产业的法规政策变化、销量走势和用户特点。基于对混合动力驱动系统(HEV)的架构原理和关键技术对标,透视混动技术发展格局,剖析混动技术迭代路径,归纳混动技术发展趋势,认清当前混合动力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结合面向未来的产品规划,提出适合中国市场需求的混动系统开发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丰田公司的雷克萨斯LS400、LS430等车型装用了A650E自动变速器,它是电控5速后驱自动变速器,其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LS430变速器内部共有4个行星齿轮机构,它在AW-4(A340E)自动变速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最前面的行星齿轮机构称为超速(O/D)行星排;第二、第三行星齿轮机构分别称为前排和中央行星排,它们组成了典型的辛普森行星齿轮机构;第四行星齿轮机构称为后行星排。  相似文献   

8.
混合动力汽车用行星齿轮机构的理论研究与仿真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步曦  杜爱民  薛锋 《汽车工程》2006,28(9):834-838,853
对差动行星齿轮动力分配装置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分析,确定了分析计算行星排特征参数p的一般方法。从混合动力汽车特点出发,定量计算动力部件同行星齿轮系统中3个构件的6种不同连接关系,确定其作为动力分配装置的最佳型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混合动力汽车各动力部件的性能特征,分别对发动机、电动机、发电机和蓄电池进行了选型及建模,并完成了仿真计算。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某车企一款车型需求,研发设计一款紧凑、高效、节能的48V混动系统,并对该系统进行CAE机械可靠性和CFD热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款48V混动系统具有良好的安全可靠性,满足客户的性能指标要求,同时也验证了该款48V混动系统设计的可行性。仿真结果可为后续进行系统结构优化和试验验证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多级复杂行星传动系统在常用工作转速范围内的振动特性,采用集中参数法建立了由多级行星排构成的复杂行星传动系统的强迫扭转振动集中参数模型,利用Lagrange方程建立系统微分方程并求解,分析了系统的固有频率以及复合行星排的振型。对行星变速器中各行星排在发动机各转速激励下的频域响应进行了研究,最后对复合行星排在共振转速下的时域响应和复合行星排各啮合轮齿间的啮合力波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系统运行转速范围内,复合行星排将表现出较大的振动,其外圈行星轮啮合力大于内圈行星轮啮合力。  相似文献   

11.
《车主之友》2021,(1):148-148
12月15日,长城汽车在保定哈弗技术中心正式全球首发面向全速域、全场景的“柠檬混动DHT”技术。“柠檬混动DHT”是一种高度集成的、高效能、多模油电混动系统,采用双电机混联混动技术,可实现全速域、全场景下高效能与高性能的完美平衡。  相似文献   

12.
2008款三菱欧蓝德(OUTLANDER)EX搭载W6AJA型6速自动变速器,其换挡机构包括3个行星排和6个执行元件,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如图1所示。3个行星排从前到后分别是右前行星齿轮单元、右后行星齿轮单元和减速行星齿轮单元(RDCN)。右前行星齿轮单元和右后行星齿轮单元形成了一个典型3速辛普森行星齿轮机构,但右后行星齿轮单元有前、后两个太阳轮。  相似文献   

13.
<正>5.D4=B+D+E当变速器进入4挡,离合器C松开,离合器D开始接合,输入轴不再由离合器C输入给第三排齿圈3以及第四排太阳轮4,而是仅由第二排行星架2常输入;由于第二排行星齿轮机构中,并没有相对固定的部件,那么行星架2的动力将按照以后的关系按照比例送给第二排太阳轮2以及齿圈2;那么由于离合器E接合,那么第三排太阳轮3就等于直接连接到了齿圈3,所以此时第三行星排就是传动比为1的状态,3个部件整体旋转;而又由于离合器D接合,那么第四行星排的行星架4又等于第三行星排的行星架3等于齿圈3,也就等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某横置P2 DCT混动系统为基础,应用ASESim和Simulink建立整车、混动系统及控制模块仿真模型,用于仿真计算变速箱和电机等关键动力系统载荷谱,以在项目前期校核传动系统可靠性。通过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此仿真模型功能正常,可用于P2 DCT混动系统项目前期动力传动系统载荷谱计算,从而缩短项目开发周期,提高开发效率,节约项目开发成本。  相似文献   

15.
(3)3挡动力传递路线 行星排1:3挡动力传递路线如图103所示。2挡时行星架固定,内齿圈顺时针减速旋转,行星轮顺时针旋转,太阳轮逆时针旋转;在3挡时,太阳轮固定,因行星轮在顺时针旋转,于是行星轮带动行星排1行星架/行星排2内齿圈顺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16.
随着能源与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各种形式的降低油耗措施,包括不同电压平台、不同拓扑结构的混动系统纷纷得到应用,其中48 V 混动系统 P0架构是众多混动架构中对传统燃油车改动最小、项目开发周期最短的电动化升级措施。针对48 V 混动系统 P0架构的混动模式进行了策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架构对改善燃油车燃油经济性、排放指标、动力性能等都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李勇 《时代汽车》2022,(23):106-108
2022年以来,高油价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势头旺盛,各种类型的混动汽车都在市场上大展宏图。而随着竞争的白热化,名字五花八门的混动技术,诸如所谓“增程式”、“插电混动”、“油电混动”都映入消费者的眼帘。关于哪一种混动模式最好的争议也从未停止。本文将立足于混动系统的基本概念,基于几种市场上常见的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结构与原理进行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拉维那式行星排:结构紧凑但比较复杂。现在大部分欧款车型使用的大都是这种形式的行星排。其实拉维那式行星排也是由两个单排组成,其中的一个单排上多了一组行星轮。它的定义是两个单排中有两个自由太阳轮同时共用一个行星架、共用一个齿圈,而且齿圈还永远作为输出元件。图35为丰田威驰轿车U540E变速器动力传递简图。  相似文献   

19.
利用在Matlab对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进行建模仿真,将整车分为5个子模型,分别是车辆动力学模型、行星齿轮模型、发动机模型、能量管理模型和电力驱动模型,并对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的动力耦合部件——行星齿轮机构进行了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三.行星齿轮机构与动力传递路线 6T40/45E变速器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如图6所示,各换挡执行元件的名称及作用如表3所示,不同挡位各换挡执行元件的状态如表4所示。如图6所示,变速器内部有3排行星齿轮机构和6个换挡执行元件,主减速器为行星齿轮式。行星齿轮机构的照片如图7所示,在原资料中,将3排行星齿轮机构分别称为输出行星齿轮机构、输入行星齿轮机构和反作用行星齿轮机构。最前排是输出行星齿轮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