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纵观每一轮信息技术变革,都由终端的人机交互创新为核心。人工智能时代,汽车将成为最大的智能终端,其人机交互将向智能座舱演绎。目前,智能座舱领域的争夺战颇为激烈,主机厂、零部件供应商等争相发布智能座舱概念。同时,此次疫情更加速汽车向智能电动化发展,未来智能座舱作为汽车的标配将陆续普及,成为消费者购车主要考量因素之一。智能座舱是面向未来的产品,伴随车联网、AI、增强现实(AR),以及5G等新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汽车产品内涵和外延的深度变革。汽车已经开始从最初简单的交通工具逐渐向智能终端转变。智能座舱开始作为汽车整个内饰环境向未来延展创新的重要一环,愈发成为当前汽车厂商和消费者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对汽车智能座舱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朱庭男 《时代汽车》2023,(19):115-117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智能座舱作为未来汽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成为汽车制造商们竞相争夺的市场。本文从智能座舱的概念、发展情况以及场景化创新趋势入手,探讨智能座舱场景体验方法的应用及其在智能座舱创新中的作用,并提出基于场景体验的智能座舱创新应用策略。研究发现,基于场景体验的智能座舱创新应用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升汽车驾驶体验,为汽车制造商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4.
正为研究智能座舱技术发展对汽车产业生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智能座舱的发展现状,智能座舱关键技术及其衍生的产品和产业链发展情况,以及智能座舱技术发展对汽车产业链组织结构的影响,最后提出网状的产业链组织结构更有利于汽车产业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正向着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多功能化发展,汽车智能座舱成为了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在汽车向着智能化、网联化和多功能化发展的今天,座舱的智能交互、操作方便性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智能座舱正在成为汽车厂商争夺的高点。本文分析了智能座舱的关键技术,以及其正在面临的技术瓶颈,最后预测智能座舱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汽车智能化成为发展趋势,而智能座舱作为现阶段汽车智能化程度的重要体现,也是汽车消费者重点关注的配置之一,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敏捷开发、快速迭代成为智能座舱开发的技术主流,面对日趋复杂、庞大的智能座舱软件系统,如何设计有效的测试方法、应用高效的智能座舱交互式功能测试手段适应快速迭代的软件开发策略、保证座舱开发质量将成为智能座舱发展的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四化的开展,汽车已经开始从简单的交通工具逐渐向智能终端转变。智能座舱作为用户和车辆进行交流的界面,逐步成为企业产品智能化的新破局点。而HMI人机交互设计作为座舱智能化发展的基础,在汽车研发过程中占有愈发重要的地位,如何更好的量化人机交互特征性研究也成为了企业的关注重点。本文首先分析智能座舱及HMI人机交互设计在汽车研发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之后对基于驾驶模拟的人机交互评价体系进行介绍,最后通过对HMI交互方式的演化进程进行分析,进而判断未来智能座舱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高驰 《汽车与配件》2023,(22):48-51
<正>随着全球汽车电动化及智能化的发展,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将会成为未来汽车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方向,结合前沿的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虚拟交互等技术的引入,未来汽车智能化将逐步走向成熟,并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移动终端和第三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9.
随着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汽车渐渐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向着智能终端方向发展。汽车座舱作为人与车的直接交互窗口,决定着人的驾驶体验和乘车体验,一直以来备受汽车消费者关注。5G作为当下较为先进的通信技术,具有高速率、低延迟、低能耗及大容量的优势,使得汽车越来越智能化,成为“出行、生活、社交”一体的智能空间,同时也推动着汽车座舱向智能座舱的发展。首先对汽车座舱的发展历史以及智能座舱的概念进行梳理,然后结合5G背景对智能座舱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探讨5G自动驾驶时代智能座舱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正百度、集度和高通宣布,集度首款量产车型将采用由百度和高通共同支持的智能数字座舱系统。这款智能数字座舱系统,搭载了高通第4代骁龙~?8295汽车数字座舱平台,并搭载了集度和百度携手开发的下一代智舱系统及软件解决方案。搭载全新数字座舱的集度量产车型预计于2023年上市,将成为国内首款采用第4代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的量产车型。同时,该产品的概念车预计将于2022年4月在北京车展正式亮相。  相似文献   

11.
宋歌 《汽车与配件》2014,(27):82-85
<正>如今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已经发展到第四代产品,虽然有很大的进步,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价格高、使用率不高、无法兼顾安全和娱乐等,针对这些问题,将来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发展又会走向何方?随着近年娱乐类消费电子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特别是智能设备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汽车也搭上了智能化的趋势,对于IVI的定义也相应的发生了更为复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飞行汽车作为面向城市空中交通和未来出行的新型交通工具,正日益受到汽车和航空领域的重视,成为汽车和航空技术与产业跨界融合的重要发展趋势。该文介绍了飞行汽车的内涵及城市空中交通(UAM)概念的兴起,阐述了飞行汽车早期梦想的探索历程、面向城市空中交通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将在全新智慧出行交通体系下实现大众化汽车“飞”起来的发展趋势;论述了飞行汽车发展的高功率密度电动推进、高升阻比轻质车体和低空飞行智能驾驶等主要性能瓶颈和关键技术;提出了中国飞行汽车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和构建汽车与航空跨界融合技术创新体系,以及重点推动城市空中交通和应急救援等领域示范应用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今社会积极强调环保发展的背景下,新能源成为了发展的主要方向,积极研究新能源技术在多行业当中的应用成为发展趋势。在本研究当中,从新能源车发展意义、不同技术应用、技术发展现状、技术发展方向这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确定了需要从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以及技术攻关这几个方面为行业发展做出保证。  相似文献   

14.
智能网联化已经成为当代汽车发展的重要主题,传统汽车网络通讯技术CAN,LIN等很难支撑汽车智能网联化的进一步发展,汽车以太网技术将在新一代汽车网络架构中承担重要角色。文章对汽车网络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对汽车以太网技术特点和现状进行了分析,阐明了汽车以太网技术的优势,研究了汽车以太网技术的发展趋势与主要挑战,并探讨了汽车以太网对新一代汽车网络架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能源短缺、交通拥堵、事故频发等现象日益突出,成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限制因素.智能网联汽车被看做是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案,因此智能网联汽车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正处在不断研究发展的阶段,智能网联汽车的研究逐渐的专业化、产业化.制动系统对于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有...  相似文献   

16.
根据当前智慧高速公路系统的发展历程,总结一些典型的车路协同系统逻辑与物理模型。在总结国内外智慧高速公路系统的整体架构之后,提出新一代智慧高速系统的总体架构-IntelliWay,包括智慧高速公路系统分层模块化架构、基于变耦合程度的智能分级和基于事件驱动的数据分发机制。同时,根据当前智慧高速公路系统的主流应用技术,总结车载高精度定位、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 ADAS)与车载总线、路侧设备优化、异构网络融合、网络负载均衡、网络信息安全、多传感器融合与协同感知、以用户为中心的场景自适应信息发布、车辆群体协同自动驾驶、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交通态势预测、车道级主动交通管理、组件式应用服务开发等驱动智慧高速公路系统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研究现状,然后基于以上关键技术的特点提出未来智慧高速公路系统应用的实施建议;分析广播式交通信息服务、主动交通管理、伴随式信息服务、自动驾驶专用道、车辆队列协同驾驶等智慧高速公路系统的典型应用场景,进行智慧高速系统的测评方法分析和相关案例分析。最后,系统性地分析和预测智慧高速系统存在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以...  相似文献   

17.
CAN总线作为一种车载网络,随着汽车工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在车辆智能化发展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文章通过对CAN总线技术上的线束数量少、体积小、可靠性高及通信速率快等优点的分析,提出了一个智能传感器CAN总线接口方案,阐述了当前CAN总线在车用智能传感器方面的主要应用,指出CAN总线技术必然会成为未来车用智能化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为了落实我国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指导精神,以我国汽车产业链智能制造需求为导向,加快提升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系统研发与集成工程技术能力,全面实现我国汽车智能制造自主创新体系和国产化水平,在机器人应用最为广泛的汽车及其零部件行业大力发展智能装备与系统、培育发展系统集成及其应用,成为了当前我国智能制造202...  相似文献   

19.
汽车轻量化技术是实现汽车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已成为国内外汽车工业界的研究热点。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车身上的系统应用引领了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进程。本文对国内外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身及零部件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总结,从结构设计与性能仿真两个方面对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