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连杆后悬系统有较好的操控性能,但有可能产生路噪问题。文章所述带多连杆后副车架的车型较同平台扭梁版车型有明显的120 Hz路噪轰鸣声。通过车身连接点动载荷计算和传递路径分析,发现后弹簧托臂到车内的传递路径贡献最大。通过加强车身板件、在后弹簧托臂加装动力吸振器和加强副车架横梁,最终将路噪峰值大幅降低。早期通过对悬架系统的建模和动载荷分析,可以快速识别关键传递路径,有针对性地进行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2.
文章讨论并阐述了低频路噪的仿真分析方法;采用轴头力加载的方法分析了某电动车型的路噪,通过节点贡献量、模态贡献量及传递路径分析等方法确定了尾门呼吸模态是造成该低频路噪的根本原因,而后扭力梁衬套为该问题的主要结构传递路径;讨论了扭力梁衬套、尾门限位器、尾门密封条、锁扣刚度及尾门动力吸振器对关键模态和路噪的影响;并综合给出了最终的优化方案,有效降低了该低频路噪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为了克服传统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工作量大、效率低的问题,将工况传递路径分析(OTPA)运用于路噪优化,形成基于工况传递路径分析的路噪优化方法。首先推导了工况传递路径的基本原理,并将重相干性分析与奇异值分解用于工况传递路径分析以保证其计算准确性;其次,将工况传递路径分析应用于路噪优化,形成系统的分析方法;最后将该方法运用于解决某电动车路噪问题,快速排查出主要原因并提出有效的优化方案,成功将声压级峰值降低了1.9 dB(A)以上,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路噪的产生机理和优化手段,介绍了多参考TPA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流程。然后通过某车型路噪问题的优化实例说明了:1.多参考TPA可全面对比传递路径对车内噪声的影响,能可靠识别出主要传递路径,然后分析传递路径的载荷和NTF。但多参考TPA易使工程师将注意力局限在一条路径之中,无法发现影响主要路径的真正因素。2.路噪问题的诊断及优化流程应遵循整车排查——部件诊断——系统分析——部件优化的思路。即从整体上把握与排查,然后从细节上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再从系统的层面来分析问题,然后又从细节上专研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款SUV在60 km/h行驶时的路噪轰鸣声问题,对路噪机理进行分析,运用多参考分析的传递路径分析(TPA)方法进行路噪识别;将测试载荷谱输入CAE仿真模型,利用CAE仿真手段进行结构优化,结合工艺及实施性等因素,选出最优方案用于实车优化,通过测试与仿真相结合的方法解决路噪轰鸣声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某SUV车型为整改对象,利用模态分析、轮胎力传递率等试验方法,对车型激励源、路径、响应进行详细排查,分析车型路噪产生原因并制定优化措施,以提升整车路噪性能,改善其噪声品质。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多用途汽车(MPV)车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低频路噪轰鸣问题,通过整车传递路径以及响应分析,确定轰鸣问题由路面激励与尾门模态耦合引起。文章研究了尾门限位块刚度、尾门动力吸振器、尾门复合车身解决方案(CBS)的优化效果,最终选用增加尾门CBS方案解决了低频路噪轰鸣问题,有效提升车辆行驶中的乘车品质。  相似文献   

8.
传统汽车结构路噪开发体系主要是基于TPA(Transfer Path Analysis)思想,没有贯穿从路面到人耳的整个路径,不够完善。为完善汽车结构路噪开发体系,文中结合SPR(Source-Path-Receiver)模型和TPA分析思想提出路噪分解公式并运用于路噪开发体系中,进行路噪控制分析、路噪目标设定及完整的子系统目标分解。相较于传统路噪开发体系,该路噪开发体系将管控范围扩大到轮胎、悬架和隔振系统,使开发体系更完整;通过科学的目标设定和子系统目标分解过程使目标体系更合理和平衡,提高结构路噪开发体系的深度。  相似文献   

9.
针对纯电汽车底盘悬架力传递导致的中低频路噪问题,本文采用整车有限元分析和Spindle Loads激励力的分析方法,在60km/h工况下进行路噪的多输入多输出仿真计算,发现主要是由后副车架模态引起的力传递过大导致。试验表明,设计并安装与车内噪声中心频率(152Hz)对应的吸振器后,能有效降低车内路噪。最后将后副车架柔接后,车内前排和后排噪声分别降低了0.2dB (A)和3.8dB (A),验证了仿真计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以某车型的噪声-振动-平顺性(NVH)设计开发为背景,针对其怠速关空调时车内噪声大的问题,根据噪声源隔离试验对进排气、发动机噪声进行分析,确认其主要噪声源为发动机。与对标车进行发动机噪声台架对比试验,得出传递路径中的前围隔噪量不足及存在漏噪现象为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控制噪声传递路径的方法对前围的密封性和隔噪两方面的设计进行改进,最终改善了车内噪声性能。  相似文献   

11.
为提升整车路噪性能,本文中基于虚拟试车场技术和代理模型优化方法对轮胎参数进行了优化.通过集成试验场扫描所得路谱、CDTire轮胎模型和整车声固耦合模型,建立了整车路噪仿真环境.采用最优拉丁超立方采样、Kriging模型和多岛遗传算法构造了优化模型.以轮胎关键物理参数为设计变量,驾驶员外耳声压级均方根为优化目标,测点三向...  相似文献   

12.
文中介绍了采用两种试验及理论计算方法对被测车辆进行路噪检测分析,第一种是采用传声器和加速度传感器的路噪检测方法,第二种是采用六分力测量系统的路噪检测方法。通过两种方法互相验证及转换,检测及计算车辆噪音信号,在不用对整车CAE仿真优化分析的前提下,通过试验及理论计算,完成整车的NVH分析。  相似文献   

13.
电动汽车与传统燃油车辆振动噪声特点存在较大差别,真空泵、水泵、空调压缩机等电辅助系统噪声凸显;某项目纯电动汽车静置车内噪声不大,但制动过程可明显听到真空泵噪声.针对该问题,进行了真空泵支架模态优化,解决支架与真空泵运转的共振;对真空泵隔振橡胶垫进行了调校,使真空泵隔振率及被动侧振动得到优化;对真空管路进行了固定处理及隔振优化,使真空管路传递的结构噪声大大降低.经过以上结构噪声传递路径优化,车内振动噪声水平得到大大降低,真空泵噪声在车内基本无感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中对前置后驱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激振力的分配和传递路径进行了研究。通过在整车刚柔耦合模型上施加动力传动系统激振力,提取车辆关键硬点载荷并据此进行NVH性能的传递路径分析,从而对动力传动系统的主要参数进行匹配。针对某搭载四缸发动机前置后驱微车车内中低频轰鸣噪声问题,采用多体动力学方法和有限元法建立整车刚柔耦合模型,并通过KC试验和动态载荷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后,计算该车型在3挡全油门工况下的关键硬点载荷。根据噪声传递路径分析结果对动力传动系统参数进行匹配优化。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匹配后车内噪声明显下降,有效解决了中低频轰鸣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克服传统路噪目标设定不合理及不能标准化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1/f~β特征的路噪目标设定方法。先通过理论公式推导得出1/f~β特征在1/3倍频程图中的函数公式为P(n)=-2βn+A;然后运用回归分析法得出路噪符合1/f~β特征且β≈1.5,越符合1/f1.5特征的路噪越舒适;最后将1/f~β特征运用于路噪目标设定中,进行理论公式推导、流程设定和示例分解。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对某款MPV车型T2'与T2'数据的制动噪声进行加速、路噪、怠速带载载荷分析.三种载荷下的弱点分析及优化,寻找车身方案,T2'模型方案对比T2'模型方案,车身方案在不同载荷下的验证,减重方案,有效的解决了整车路噪低频压耳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纯电动汽车开发过程中,如何有效基于有限元手段实现低频结构路噪的预测与优化,对纯电动汽车NVH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Spindle Loads方法对某型纯电动SUV汽车在大粗糙路60km/h工况下的低频结构路噪进行仿真预测,通过与实车测试结果对比,显示低频结构路噪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曲线整体趋势一致性较好;对53Hz与127Hz风险频率点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关优化方案,实车验证有效。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SUV车型存在的车内加速噪声问题,文章从车内噪声产生的机理、关键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着手,利用装配车身的NTF曲线和各结构件模态试验分析了噪声结构的传递路径,并使用CAE仿真手段优化了车身板件模态、副车架模态和悬置系统,改善了车内加速噪声问题。最终,优化后的实车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控制方法的有效性,为SUV车内加速噪声控制提供了设计指导。  相似文献   

19.
简述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传递路径优化方法和能量解耦优化方法,应用这两种优化方法对某轿车的悬置系统进行优化,并从悬置刚度、能量解耦、振动传递率和车内振动4个方面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能量解耦优化方法相比,传递路径优化方法虽然在能量解耦方面相对较差,但在振动传递率和车内振动控制方面都较好,因而是一种可以满足整车要求并能更好地衰减振动的有效方法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为有效解决某SUV在高速行驶时驾驶员位置处风噪大的问题,文章结合风噪的产生机理,对风噪激励源和风噪传播路径进行系统梳理。采用计算机仿真分析和实车试验相结合的方式,从整车局部外造型、声音泄漏和声音透射3个方向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优化方案。通过对优化方案实施前后驾驶员位置的风噪问题进行主观评价和客观数据对比,验证了优化方案的有效性,提升了该车在高速行驶时的车内声音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