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汽车开放式系统架构AUTOSAR的体系结构,基于AUTOSAR的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以及符合AUTOSAR嵌入式代码的开发成果;介绍应用AUTOSAR标准开发汽车电子控制单元软件的优点,以及对我国汽车行业研发该项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软件对于汽车成本的影响正与日俱增,当前平均每辆汽车上的ECU约为100个,汽车电子电气系统已经占到整车成本的近15%~45%,未来10年内这一比例更将上升至50%~80%。作为新兴的车辆软件设计标准,AUTOSAR为嵌入式软件提出了一个基本架构,优化设计流程,提高设计效率。作为全球领先的电子硬件和软件设计解决方案(EDA)供应商,Mentor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应对日趋复杂的汽车设计挑战。  相似文献   

3.
汽车开放架构标准AUTOSAR为不同的汽车解决方案提供了统一的平台,降低了汽车制造商整合的成本。AUTOSAR平台中的网络管理标准,为汽车车载总线网络管理管理协议的开发提供了标准与规范。本文设计了一套符合AUTOSAR网络管理标准的基于CAN总线网络管理协议。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车载网络中,实现了各节点同步休眠与状态检测。经过仿真分析,验证了该协议具有较高的实时性,可以保证车载总线可靠、安全地通信。相较于OSEK网络管理机制AUTOSAR网络管理控制算法简单,软硬件开销小,同时实时性较高,可以满足CAN总线以及FlexRay总线在内的多种车载总线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AUTOSAR是汽车开放系统体系结构,现已成为汽车电子软件的工业标准之一。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开发过程中,AUTOSAR标准制定了完整的通讯规范即AUOTOSAR COM其中也包括数据类型和数据属性机制的定义。AUOTOSAR COM的实现,简化和规范了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通讯控制和总线管理的设计方法。文章主要介绍了AUTOSAR体系结构,并对AUTOSAR基于信号的通讯机制AUOTOSAR COM及其特有的数据控制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CP AUTOSAR作为整个汽车行业一种标准化的开放式架构,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在车载软件开发中运用得越来越广泛,同时汽车作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汽车的安全性也越来越重要。为了开发满足ISO 26262的车载软件,文章分析ISO 26262对软件安全的要求,并结合CP AUTOSAR开发规范以及CP AUTOSAR的功能安全机制,对CP AUTOSAR的功能安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基于ISO 26262的软件安全要求提出基于AUTOSAR架构进行软件安全机制的应用方案,对当前车载软件功能安全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已经逐渐进入智能化时代。为实现更多的控制功能,车内装载的电子控制单元越来越多,电子控制单元的控制功能也越来越复杂。针对这种现象,有必要对ECU内软件的运行逻辑进行监控,防止软件的运行逻辑出现错误。文章在AUTOSAR架构的基础上,研究了AUTOSAR操作系统内核的关键功能特性,并提出了一种追踪与记录内核中关键功能运行动态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汽车与安全》2009,(1):29-29
宝马集团成为首家将AUTOSAR——汽车开放系统架构应用于量产车的汽车制造商.旨在实现更高的灵活性、更低的成本,开拓汽车电子系统新的发展方向。全新BMW7系在基础软件层面以及应用软件层面都运用了AUTOSAR。宝马集团电气,电子与驾驶环境系统研发部门负责人Elmar Frickenstein明确了未来的发展目标:“BMW要在生产的所有车辆中全面应用AUTOSAR系统。”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基于AUTOSAR规范的BMS软件开发方法,包含层级软件架构设计、基础软件模块参数配置、应用软件模块建模及代码生成以及软件集成及测试等过程。传统软件开发方法在软件和硬件之间具有很强的耦合性,阻碍了软件组件在不同硬件开发平台的可移植性和重用性。AUTOSAR定义了一套支持分布式、功能驱动的汽车电子软件开发方法和电子控制单元上的软件架构标准化方案,以便应用于不同的汽车平台。应用实践表明,基于AUTOSAR规范开发的BMS软件,可以提高软件重用性和成熟度,提升软件开发效率,有效降低开发成本。  相似文献   

9.
基于XC2000系列微控制器进行了智能进入及启动(PEPS)系统基站的软件设计,参考汽车开放系统架构(AUTOSAR),将软件架构分为应用层、接口层和基础层,通过接口层将应用层与硬件平台分离开来,针对基站复杂的逻辑控制问题,应用层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案,利用Stateflow分别搭建各模块模型。利用硬件在环测试系统对基站分别进行了功能测试和故障注入测试,结果表明,该基站可良好实现设计功能,性能可靠。  相似文献   

10.
采用汽车开放系统架构标准AUTOSAR的开发方法和诊断架构,开发了基于Freescale HCS12X处理器的汽车电子故障诊断系统,并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及时准确地诊断出故障,基于AUTOSAR的诊断系统是可配置的,能够适应多种情况.  相似文献   

11.
《汽车与配件》2009,(1):11-11
宝马集团成为首家将AUTOSAR——汽车开放系统架构应用于量产车的汽车制造商,旨在实现更高的灵活性、更低的成本,开拓汽车电子系统新的发展方向。AUTOSAR,汽车开放系统架构联盟是由全球汽车制造商、部件供应商及其他电子、半导体和软件系统公司联合建立,各成员保持开发合作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2.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系统软件开发而言,提高系统软件的可靠性、可移植性和开发效率是其目标,分层次、模块化的开发流程是其发展趋势。本文中以汽车开放系统架构AUTOSAR标准为基础,对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控制系统进行模块划分和软件分层,不同模块和软件层之间独立开发、互不耦合。再以英飞凌TC275单片机为控制平台,对永磁同步电机进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控制软件可实现正常的电机控制功能,且具有良好的转速、转矩响应特性,从而验证了本文中所提出的电机控制软件架构开发流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正>简单的CAN ECU时代已经过去;如今,一个典型的ECU会使用到AUTOSAR基础软件的许多功能去实现其复杂的任务。然而越多的功能也意味着越复杂、越宽泛的配置过程。没有工具的支持,开发人员肯定会越来越迷茫。影响ECU配置复杂度的3个因素:更多标准越来越多的ECU软件被定义为AVTOSAR标准基础软件,AUTOSAR中的"配置取代实现"原则要求开发  相似文献   

14.
在对用户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汽车工艺路线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设计原则,并建立了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以及数据流程。在分析汽车工艺路线数据的特点之后,讨论了汽车工艺路线信息的获取及转化方式,定义了系统基本属性表结构和结构关系表结构,并对两类表进行合理的计算机表示。利用VISUAL Basic设计了系统的用户界面和工艺路线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输入、表单输出、添加、修改、查询、删除、表单存储、接口功能、用户权限设定以及用户日志记录),利用SQL Server建立了系统数据库,通过应用举例,验证了工艺路线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为系统的实际投入使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宝马集团成为首家将AUTOSAR——汽车开放系统架构应用于量产车的汽车制造商,旨在实现更高的灵活性、更低的成本,开拓汽车电子系统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自适应AUTOSAR平台(AP)产品数据模型的一致性和兼容性问题,论文介绍了如何基于德国Vector公司的架构开发工具PREEvision进行AP数据模型的设计方法,包括基于服务的架构(SOA)服务及服务接口设计、AP系统C++语言的数据类型设计、软件模块设计、进程的设计、Manifest和ARXML文件的导出等,基于该方法创建的AP数据模型,可以无差错导入多种下游开发测试工具,对汽车AP系统软件的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宝马集团成为首家将AUTOSAR——汽车开放系统架构应用于量产车的汽车制造商,旨在实现更高的灵活性、更低的成本,开拓汽车电子系统新的发展方向。全新BMW 7系在基础软件层面以及应用软件层面都运用了AUTOSAR。宝马集团电气  相似文献   

18.
《汽车与配件》2009,(18):13-13
The MathWorks和Vector Informatik日前宣布,两家公司将进行合作,以实现双方AUTOSAR应用程序工具的互用性。此次合作确保了两家公司的开发工具的兼容性,汽车软件架构师和算法开发人员因此能够一起工作,以便更快地设计和自动生成与AUTOSAR兼容的嵌入式软件,而不需要过多的修改。  相似文献   

19.
基于MSP430的智能汽车行驶记录仪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简要介绍MSP430的结构,阐述新型智能汽车行驶记录仪具备的功能及其系统的框图和软件流程,给出基于MSP430的智能汽车行驶记录仪的实例。  相似文献   

20.
面向售后的汽车设计开发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汽车产品的质量,文章描述了售后工程在设计开发阶段的概念和方法,引入了"良好的售后源于开发"的理念,并介绍了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到汽车开发流程中。售后工程的方法和流程增加了汽车自主开发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