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佳  刘勇  熊伟 《水运工程》2015,(10):125-131
为研究灌河口各整治工程实施后对河口纳潮量、潮位、流速的影响并提出最优的灌河口整治方案,首先分析了灌河口的自然条件;然后构建二维水流数学模型,根据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最后利用数学模型对各整治方案实施前后的水力特性变化进行分析。口门整治工程实施后结果表明:仅导堤工程的实施对河口纳潮量影响较大,应配合航道疏浚工程来缓解其带来的影响;导堤工程和航道工程同时实施后,双导堤内水流进一步归顺,流速有所增大,对维持航道水深较有利。  相似文献   

2.
以灌河口整治工程为例,采用大范围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从定性、定量两方面分别研究了航道单纯疏浚工程及布置单、双导堤工程(结合疏浚)对潮汐动力为主河口地区入海河流纳潮量的影响,并就导堤高程对纳潮影响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灌河口航道单纯疏浚工程会增加灌河纳潮量,增设单导堤后纳潮量将会进一步增加,而双导堤工程后,灌河的纳潮量既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减少,主要取决于导堤高程。就导堤高程对于灌河纳潮量的影响来说,东导堤高程位于低潮位及涨急附近潮位时最为敏感,而西导堤各级高程都较为敏感。方案比较显示,只要堤顶高程控制合理,灌河口双导堤工程实施以后可以保持灌河纳潮量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3.
吴淞导堤位于黄浦江下游端与长江口交界区域,引导两江交汇处水流及船舶航运.由于年代久远,水流冲刷、堤身沉降、堤面坍塌,出于吴淞导堤对于黄浦江航运的重要性,有必要对其进行监测,以便为其维护和整治提供依据.通过不同技术方法对吴淞导堤进行断面测量、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灯桩倾斜、裂缝和损坏等方面的监测,观察其稳定性和损坏程度.从观测成果分析,导堤整体处于稳定状态,损坏部位有所增大增多,有必要对导堤护坡进行整修.  相似文献   

4.
根据以往国内外一些主要潮汐河口深水航道的整治经验,通过马来西亚Pahang河口海域实测水文、泥沙及水深测量等现场实测资料分析,确定了Pahang河口的整治原则,即整治与疏浚相结合、采用工程措施束水攻沙及因势利导;根据整治原则,提出了Pahang河口概念性方案工程布置,即对南北河口分别进行双导堤整治,口门宽度与现有河口口门宽度一致,堤头设在波浪破碎点以外500 m,导堤采用高水堤,与现有口门沙洲高程一致,可达到防浪、防沙及束水攻沙、维持水深并保证通航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赵凯  罗少桢  王效远 《水运工程》2016,(10):141-145
在长江深水航道一期工程白茆沙整治工程中,部分堤身采用了半圆体混合堤结构。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堤身结构选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半圆体结构受力和构造进行分析研究。工程实践运用表明,该结构稳定性优,实现了整治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介绍半圆型防波堤和河口导堤在国内外的应用概况及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对半圆型导堤的设计创新和优化--半圆型浮式沉箱的导堤结构型式,提出堤顶淹没情况下半圆型导堤波浪力的计算方法以及半圆型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法等.  相似文献   

7.
航道整治工程中土工织物充填袋和充填料的参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靖 《水运工程》2004,(6):23-25
结合横门出海航道整治工程烂山浅滩南北导堤工程和珠江三角洲小榄水道航道整治护岸工程砂枕护脚工程的设计实践,对应用在航道整治工程中的土工织物充填袋的等效孔径和充填料的选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为保障船舶安全进出导堤口门,以连云港港双导堤口门为例,分析其附近各个时间段潮流流向和流速的活动规律,并重点分析在高潮前3~2 h至高潮后1 h内,导堤口门以外的潮流对进出船舶影响的原因和规律。根据潮流活动规律,提出高潮前2 h至高潮阶段船舶安全操纵的建议:根据潮流情况对当时导堤口门附近水流给船舶带来的影响作出预判,以便提前作准备;保持较快车速通过导堤口;小型船舶避免在此期间通过;对附件相关船舶做到早联系,保持安全距离。  相似文献   

9.
高敏  阮伟 《水运工程》2006,(Z1):48-52
针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整治建筑物工程NIIC-1区段特殊的工况和地质条件,采用了创新的具有较大空隙率的空心方块斜坡堤结构.根据室内模型结构断面透水率模拟实验和整体动床物模试验,结合现场流场测量和工程实施效果监测,初步分析了该结构透水性对整治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长江口南槽地区的地质、波浪等自然条件,结合长江口地区材料供应、施工条件等因素,对导流堤整治建筑物结构选型进行了研究,针对不同区段,确定了经济合理的堤身结构,并重点对半圆体桶式基础混合堤新型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