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礼文 《汽车情报》2004,(18):8-8,13
一边是人头攒动的北京国际车展,一边是门庭冷落的各地车市。这种强烈的反差构成了当前中国车市一道奇特的风景线。望着空荡荡的停车场,握着满是下滑线的销售数据,汽车厂商们连呼看不懂!有人说:2004年的车市就是一个意外,2004年车市远没有达到业内人士的乐观估计,据国家统  相似文献   

2.
去年年底,车市一片歌舞升平之际,曾有人撰文提出一个当时还显超前的观点——《明年(2004)汽车谁先出局》,文章预测今年车市即将生变,并且主机厂和代理商中将有大批落马者。文章论据并不耸人听闻,然不幸而言中,眼下车市正寒流劲涌:事实已经很明显,中国汽车制造商,不得不提前面对与寡头力量悬殊的竞争,一个愈加残酷的局面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3.
颜树泉 《汽车情报》2004,(26):21-23
与过去两年的高增长相比,从2004年二季度开始我国汽车市场急转直下,4、5、6月产销量持续大幅减少,汽车厂家及流通领域的库存急剧增加,价格战全面爆发,几乎所有的企业和车型都名列其中,无一幸免。频繁、大幅度的价格战不但没有使销量有所上升反而助长了消费者的持币代购情绪,于是汽车厂商又联合媒体,共同制造车市回暖的假象,各大媒体到处充斥着车市回暖的报道,怎奈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在识破了车市回暖的假象之后,反而将钱揣得更紧了,使得7、8月份的车市仍然不见起色。  相似文献   

4.
礼文 《汽车情报》2004,(24):15-15
2004年酷热的夏天没有带来一个火热的车市,传闻中的7月止跌回暖并没有兑现,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轿车销量仅为163252辆,比6月还下降了2.06%,创近两年销量之新低,令人大跌眼镜。连续高温下的车市低迷,将不少厂商烤得心烦意乱,频频叹息:“2004年这个夏天真难熬。”  相似文献   

5.
今年6月,对于汽车厂商来说,是一个充满希望和转机的月份。期待着新《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出台和北京国际车展的举办能够成为扭转今年前五个月车市低迷的乾坤。却偏偏传来了有些厂家降价的消息。又一次把汽车销售的严峻现实摆在面前。  相似文献   

6.
吴勇 《汽车情报》2004,(17):18-20
如果说2003年我国车市的主旋律是降价的话,2004年,降价依然是我国车市的主旋律。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04年初以来国内已有20多个品牌的80多种车型有不同程度的降价,一场波澜壮阔的降价狂潮正在席卷全国车市。降价的受益者是汽车消费者,降价告诉人们中国汽车市场日趋成熟,中国汽车市场正在驶入了买方市场,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降价也警示汽车厂家的生存。  相似文献   

7.
《汽车驾驶员》2004,(7):38-38
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以下简称“新政策”)于2004年6月1日正式实施。随着车市的发展,国家将进一步加强汽车消费市场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2003年中国汽车市场继续升温。业内人士已经开始关注2004年的汽车市场发展。今年车市究竟走向如何?笔者倾向基本看好,但存在的问题不容乐观,美好的愿望毕竟替代不了现实。  相似文献   

9.
2005年已经过去,总结一下这一年来的汽车市场,虽然没有2003年及2004年的大起大落,表面看似平淡,却也依然精彩着。2005年汽车价格的下降幅度是从1999年到现在,历年中最低的一年。然而销售情况却好于2004年很多,可以说,2005年车市没有像2004年那样混乱,而是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局面。在经历了2004年的低迷、2005年的调整之后, 许多人都在期待2006年车市能有一个新崛起,因为  相似文献   

10.
《汽车导购》2004,(8):46-48
从5月份开始,没有一个关心汽车市场的人不惊呼,“车市怎么了?为什么车突然卖不动了?”“五一”黄金周和北京国际车展都没能让车市火起来:经销商的库存压力不断增大,叫苦不迭:厂家也联合起来,大规模地调低全系列车型的价格.试图一起来拯救不断下滑的车市。但是,这些行动都没能改变什么,车市依然冷清,消费者仍然持币待购。从2002年的“井喷”到2004年的“持币待购”,刚刚红火了两年多的车市一下子就消沉起来,这似乎让正在不断扩大产量的各大厂家还没有准备好,也令正在加大投资中国这块最广阔市场的国外汽车巨头们感到突然。  相似文献   

11.
《中华汽摩配》2004,(3):19-21
2004年,随着经济的复苏,欧美汽车市场有望出现转机,加上亚洲特别是中国车市的继续快速增长,给处境不佳的欧美汽车厂商增添了一份信心。不过,专家认为,2004年全球汽车业将继续面临与过去相类似的问题,即价格竞争和产能过剩带来的压力。因此,车市的复苏能否转变成利润的上升目前尚难以定论。  相似文献   

12.
2005年中国汽车市场正如原先预计的那样,没有出现2004年式的大起大落,而是保持了一个趋缓、平稳的增长态势。今年车市又将何去何从?大家所关心的2006年中国的汽车市场能否火起来,或继续保持平稳上升势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在经历了2002年和2003年的井喷式发展后,中国车市在2004年突然增速放缓,汽车信贷紧缩、钢价上涨、销量下滑、价格跳水、油价上涨、消费者持币待购观望……,种种影响车市的“变数”在2004年几乎都有体现。  相似文献   

14.
与上年的低迷相比,2005年汽车市场有了平稳的回升,车市一直不温不火,由爆发式增长转向平稳发展阶段已成定局。2005年前10个月共累计销售轿车2256511辆,同比累计增长了25.05%。轿车市场走出了2004年低迷的状态,迎来了较高的增长态势。随着年底销售高峰的到来,各乘用车厂家销量纷纷上翘,11月份环比增幅普遍在10%以上,形成为6月、9月之后的第三个销售高峰,这种增长已经超越年初的预期。与2004年下半年车市一路下滑相反,05年下半年以来车市回暖势头逐渐确立,增长率接近18%。  相似文献   

15.
文龙 《汽车导购》2004,(11):58-59
“降价”是车市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是消费者购车时最关心的一个话题。车价什么时候还降?我该什么时候出手?谁也不能准确地回答消费者经常提出的这些问题。频繁的降价让中国车市的价格越来越与国际接轨,也让老百姓的生活与汽车越来越近。有人预计2005年年初中高级轿车将率先与国际接轨;有人预计2005年进口车的车价会大跌,并给中国的高级轿车市场带来深刻影响;也有人预计10万元将成为家用轿车最集中的区间。2005年各大汽车生产厂仍然制定了较高的发展目标,在这种情况下,2005年的车市究竟如何?各档次车型会降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我们从2004年汽车市场的降价趋势上能找到一些答案。  相似文献   

16.
森林 《汽车情报》2005,(10):7-8
预计2005年的中国车市不会像2004年那样大起大落,而是呈现一个缓慢的增长态势。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2005年汽车总需求量将达到580万辆,增长12%,其中轿车需求量为275万辆,增长17%。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更趋白热化、表面化。2005年车市这块大蛋糕究竟如何分,将成为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对2006年汽车市场,笔者见到一个观点:经历了2004年的低迷、2005年的调整,2006年是个节点,2006年车市将有一个新崛起。持此观点者预测,2006年整体产销规模为630~650万辆,其中轿车330~340万辆。  相似文献   

18.
2004年中国汽车市场大起大落、出现前所未有的“低迷”,令众多厂家大跌眼镜、手忙脚乱。由于先前对市场判断的不准确,所以令几乎所有厂家由于产能过剩而出现严重库存。而2005年刚刚跨入新年,还没有从猴年车市的失意中缓过神来,鸡年车市一股降价寒流扑面而来,来势之快、来势之猛,叫人始料不及。这就给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2005年车市究竟会如何?大家所关心的2005年中国的汽车市场能否走出低谷、保持上升势头?  相似文献   

19.
丰田章男曾在不少场合断言:“中国有潜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豪华汽车市场”。根据海外车市的惯例,高档豪华车在整个汽车市场上的比重应为8%,而在中国市场上目前只占4%(10万辆左右),这也就意味着,仅目前的车市而言,高档豪华轿车就有超过10万辆的巨大市场空间(按2004年250万辆左右的轿车市场规模计算);  相似文献   

20.
《汽车杂志》2005,(2):32-32
2004年汽车市场的低迷,经销商经历了行业的大洗牌,但对于实力商家来说,这正是实施并购、积蓄力量等待车市复苏的大好时机,近日,由广州市国讯通途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广东省机械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创城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三方合资成立广东超凡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