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8 毫秒
1.
10月18日,被誉为“中国第一船厂”的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迎来了成立10周年喜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分别发来了贺信。吴邦国赞誉“外高桥造船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化造船企业”;勉励“外高桥造船大力弘扬中船精神,做强中国第一船厂,担负起做大做强中国船舶工业的重任,不断创造中国船舶工业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2.
10月18日,被誉为“中国第一船厂”的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迎来了成立10周年喜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分别发来了贺信。吴邦国赞誉“外高桥造船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化造船企业”;勉励“外高桥造船大力弘扬中船精神,做强中国第一船厂,担负起做大做强中国船舶工业的重任,不断创造中国船舶工业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3.
纪念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成立 60周年中国船舶工业发展论坛筹备工作会议 ,于 7月 2 4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秘书长、副秘书长、秘书处成员 ,各省、市造船工程学会及各专业学术委员会的秘书长 ,学会三刊和有关媒体的代表共 38人。学会秘书长罗季燕在会上讲了话。常务副秘书长林宪东向会议通报了论坛的筹备方案。根据学会十二届二次常务理事会通过的决议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将于 2 0 0 3年 9月下旬 ,举办“纪念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成立 60周年中国船舶工业发展论坛”。论坛的主题是 :围绕“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预…  相似文献   

4.
百年风雨,世纪沧桑。大连造船厂以其辉煌的成就展示了我国造船基地之一的实力。建国以来,建造各种船舶2630多艘,在我国造船史上谱写了百余项“第一”,产品打入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建造的船舶吨位是前30年的两倍,为我国船舶工业的振兴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工厂荣获“全国技术开发百强企业”、“全国质量效益型企业”及“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一、实现了由修船到造船的转变。大连造船厂始建于1898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四次技术改造,实现了由修船到造船、由造小船到造大船的变化。1957年,开工建造中国第一艘4500吨中型油轮。紧接着,以58天船台周期的速度建造了我国第一艘万吨级货轮。万吨轮建造实现零的突破后,大连造船厂靠科技进步,相继建造出1.5万吨油轮、2.4万吨油轮、5万吨油轮及海上钻井平台等诸多个“第一”的船舶产品。经过“八五”改造和“双加”工程的改造,工厂年造船能力提高1.5倍。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我国船舶行业发展战略环境、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提出了我国“船舶工业要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指示,我国船舶工业积极参与国际造船市场,出口造船总量不断攀升,1996年以来,我国造船产量连续6年居世界第三,2001年造船完工近400万载重吨,约占世界造船总载重吨近10%。 2002年5月,朱镕基总理在给船舶出口创汇的有关批示中指出,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就吨位而言),从而为我国船舶工业提出了国家级发展战略要  相似文献   

7.
张嘉国 《船艇》2004,(2):42-47
自国务院领导提出“中国有希望成为世界造船大国”的论断后,国家有关部门和船舶工业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纵观世界船舶工业发展的态势,分析我国船舶工业的现状,我们认为,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对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真正把中国建设成世界第一造船大国,还需要解决如下一些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顾宁  王炬成  王岳  马宁 《江苏船舶》2006,23(6):31-33
“数字化造船”是造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其发展关系到船舶工业在国际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地方造船作为我国船舶工业的一支生力军,在“数字化造船”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上具有自身的特点,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阐述,同时对地方船厂在“数字化造船”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态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中国船舶工业从此迈出了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进入新世纪,世界船舶市场迎来难得的市场高潮。2002年5月,朱镕基总理指出:“中国有希望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2004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不仅要努力成为世界造船大国,还应树雄心、立壮志,使我国成为世界造船强国”。这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史上的3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0.
张伟  徐舜吉  周奇聪 《中国海事》2020,(5):39-41,60
新时期下,我国正处于从造船大国发展为造船强国的道路上,重新审视“国轮国造”概念,出台相关举措,以技术升级、金融政策提升“国轮国造”比重,强化船舶工业技术积累,促进船舶工业升级发展。  相似文献   

11.
《船艇》1986,(9)
高效焊接技术是船舶工业重点推广应用项目之一。“六五”期间我国船舶工业中高效焊接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为了在“七五”期间促进造船焊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辽宁省造船工程学会工艺材料学组于今年7月10日至12日在鞍山召开了“高效焊接会议”。  相似文献   

12.
行业信息     
《船艇》2006,(14)
国内造船动态中国船舶业不能只是以量取胜随着《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出台,作为船舶工业行业主管部门——国防科工委在其《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十一五”末,我国造船产量要占世界市场份额25%以上;到2015年,我国造船产量占世界份额将达到35%以上,成为世界一流造船大国。但业内专家学者担心,我国船舶工业如果不改变现有附加价值低、重复建设严重、自我研发能力滞后、配套设备无法自给等一系列问题,船舶工业的发展只是单一产能的扩张,而非实质性的飞跃,未来只能作造船工业的产能大国,而非实际意义上的造船大国…  相似文献   

13.
《船艇》2006,(10):70-71
日前从国防科工委船舶行业管理办公室获悉,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船舶工业行业主管部门,国防科工委研究提出了“十一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总体目标:到2015年,我国造船产量占世界份额将达到35%以上。成为世界一流造船大国。  相似文献   

14.
数字     
第一 国防科工委对我国船舶工业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即经过10到15年的发展,我国船舶工业的综合竞争力接近日本、韩国,在造船总量上,到2015年达2400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5%.在吨位方面达到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相似文献   

15.
10月24日,湛江造船工程学会在湛江港务局船务总公司召开2003年学术研讨会,探讨船舶工业在建设湛江新兴港口工业城市中的发展和可行性。与会专家认为,根据我国在15年内建成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宏伟目标,湛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工业立市,以港兴市,建设现代化新兴港口工业城市”的发展战略,作为配套工业,发展湛江市船舶工业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造船模式的推广是把我国船舶工业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的关键。而集群化发展则是近年来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一大趋势。船舶工业的集群化发展大大提高了造船产业链上各相关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和合作水平,带来了显著的产业集群效应。推广现代造船模式使造船企业、配套企业以及相关机构形成了十分紧密的相互合作、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极大地促进了船舶工业的集群化发展。因此,必须基于现代造船模式的要求,来制定我国船舶工业集群化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吕航 《中国船检》2007,(11):14-21
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是船舶工业实现做大做强目标的重要战略举措。今年,国防科工委先后印发了《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船舶配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行动纲要(2006~2010年)》3个重要文件,分别对“十一五”时期我国船舶工业在科技发展、配套业发展和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三个方面的工作做了部署。近日,本刊请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张广钦会长专门对“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做了解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黄林根 《船艇》1998,(12):5-8
本文针对“国轮国造”现状,初步研究了影响“国轮国造”的主要因素;根据世界造船形势,对我国船舶工业的市场、机遇、基础和条件初析,提出了提高“国轮国造”比重,促进船舶工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机电设备》2003,20(4)
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将于9月17~18日在上海科学会堂举办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为贯彻和落实朱鎔基同志去年5月“中国有希望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就吨位比较)”的重要批示和今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做出的“中国完全有可能建成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重要批示精神,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的主题为“以信息化带动船舶工业现代化,建设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学术年会倡导学术平等和争鸣的气氛,将汇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精彩见解,围绕“以信息化带动船舶工业现代化,建设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主题,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和当前科…  相似文献   

20.
曹惠芬 《船艇》2006,(7):6-14
“十五”期间.我国造船业迅猛发展。产量连创历史新高,年均增长速度接近30%,世界第三造船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十一五”是我国造船业向第一造船大国目标迈进并实现由大到强发展的关键时期,但船舶配套设备发展的滞后.将严重制约我国船舶工业的健康发展。若不尽快提升配套能力和水平,不仅会严重削弱造船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会对船舶工业的产业安全构成威胁。本文试对我国船舶配套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一分析,以期探寻在当前形势下促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