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常山江阁底枢纽处于“S”形弯曲河段中部,上游引航道处于河道凹岸主槽,下游引航道处于河道下弯道凸岸,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水流条件复杂,流速指标难以满足通航安全要求。针对坝址河段的特点和枢纽设计通航要求,依托180正态枢纽整体水力学模型,研究上下游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的通航水流特性,并提出优化布置方案。结果表明,合理疏浚河道并适当调整引航道航线布置,可改善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的水流条件,使口门区流速指标满足通航要求,实现船舶安全通航和枢纽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2.
王昆 《中国港湾建设》2011,(1):52-54,62
固镇复线船闸上游引航道受京沪铁路浍河大桥的制约,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的中心线与河流主流流向之间的夹角较大,产生的横流、回流等对上游航道航行安全不利。试验揭示了引航道口门区横流流速及其变化规律,测定天然状态及设计状态下上、下游引航道口门的流态;对船闸口门区及引航道布置进行论证,对引航道口门角度、导堤、切滩等工程提出优化方案,以满足规范要求的口门流速标准。  相似文献   

3.
陈建  张会杰  汪越  宫鹏杰 《水运工程》2022,(12):114-119
针对龙潭水电站引航道区域不利水流影响船舶进出安全问题,为改善上、下游引航道及口门区的流速,进行了优化上、下游引航道导航墙延长方案的研究。建立龙潭水电站船闸整改物理模型,研究运行过程中的各个典型工况。得出结论:1)上游河道来流量大于1 100 m3/s、闸门全开泄洪时,上游引航道口门区水流条件仍不能满足规范要求。2)下游引航道将主导航墙由透水改为不透水后,引航道及口门区水流条件可满足规范要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何贞俊  王斌  邢方亮  刘超 《水运工程》2017,(12):159-164
针对船闸下游引航道口门区横向流速超标问题,分析多种导流建筑物削弱口门区回流的机理,提出运用排桩调整水流流态的技术,并将排桩的概念进行延拓,涵盖以往多种导流建筑形式。结合物理模型试验,将排桩技术运用于大藤峡枢纽船闸下游引航道口门区水流条件改善中。成果表明:采用LD为1.0的排桩整流能降低口门区回流流速。  相似文献   

5.
乌江构皮滩枢纽为乌江干流的控制性枢纽,对乌江航运影响巨大.该河段地形复杂,其通航建筑物下游引航道、口门区位于"S"形河道急弯左岸,受上游右岸突嘴挑流影响,加之口门区、连接段河道过流断面小,水流流速大.航道中心线与河槽深泓线夹角达到20°,设计方案下游口门区内横向流速和回流流速严重超标,水流条件不能满足通航要求.通过物理模型、船模对其碍航原因进行研究,提出采用分层透水导堤来解决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航道的碍航问题.  相似文献   

6.
余凯  马骏  王志鹏 《水运工程》2020,(11):122-126
针对赣江井冈山航电枢纽下游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横流强劲、回流范围广等问题,进行枢纽下游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及优化研究。通过建立水工整体定床模型,对隔流墙布置形式进行优化,提出缩短隔流墙并增设透水段、同时透水段向河心侧外挑的优化方案较好地解决了口门区横向流速、回流较大等问题,下游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通航水流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经船模试验验证能够满足船舶安全通航要求。  相似文献   

7.
针对通航建筑物下游引航道口门区复杂流场的现场观测难题,发明了高精度的水流流速、流场测试方法,准确获得不同流量工况下景洪升船机下游引航道口门区的横向、纵向及回流流速,揭示带透水导墙的引航道口门区流场结构特征,为升船机船舶通航安全评价、航路航法优化等通航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并将原型观测与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针对通航水流条件模型试验及船舶通航安全评估提出建议,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西竹坑支流垂直航道轴线汇入西津二线船闸下游引航道口门区,支流水量较大时,洪水冲入引航道口门区将产生强劲斜流和大范围回流,严重影响过闸船舶通航安全。针对这一情况,设计提出了以扩宽原支流河道入口为主的扩宽河道方案和以改变支流汇入口轴线与下游引航道轴线夹角为主的支流改道方案,通过物理模型试验验证,选用支流改道方案,引航道口门区水流流态和流速均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9.
招贤枢纽位于山溪性河流转弯段,上游引航道处于凸岸主槽,下游引航道口门区处于下弯道凹岸,口门区及连接段存在较为严重的横向流速、回流、泡漩等不利水力现象,难以满足通航要求。依托1:80整体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上、下游航道不良水流条件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整枢纽运行方式以及疏浚局部下游河道等综合措施,有效降低口门区纵、横向流速和回流流速,使各项水力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极大改善了船闸上下游引航道及其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确保过闸船舶的安全。研究结果可供相关枢纽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李伟  张宝航 《水运工程》2013,(8):160-164
根据船闸下引航道口门区水流特点,应用水槽数学模型,对不同引航道宽度、水流流速、水深等对下引航道口门区回流长度等特性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出船闸下引航道口门区回流长度的计算公式,并通过概化模型研究透空隔流堤对下引航道口门区水流条件的影响,结论可供船闸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1.
沙溪口水电站船闸下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斐  彭伟  王义安 《水运工程》2017,(10):186-191
船闸引航道口门区水流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船舶进出船闸的安全。针对沙溪口水电站船闸引航道口门区水流条件差、水深不足、横流较大等问题,建立电站河段整体物理模型,并结合船模航行试验,对船闸下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进行试验研究,并提出优化工程方案。优化方案2试验表明:通过筑坝、新建明渠和底部透空式隔流堤工程,下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通航水流条件基本满足规范要求。船模航行试验验证船舶可以安全平稳地通过口门区,且船舶操纵参数均在要求范围以内。  相似文献   

12.
船闸引航道口门区是船舶进出船闸的"咽喉",受特殊边界条件的影响,该区域内产生有斜流、横流及回流等不良流态,对船舶安全航行造成很大影响。文中从理论上分析了口门区内不良流态对船舶航行的影响关系及导流墩削弱口门区内斜流和回流、改善通航水流条件的机理。结果表明,导流墩或导流墩与其他工程措施的结合应用是改善口门区水流条件的有效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3.
水利枢纽通航水流条件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水利枢纽船闸引航道及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进行研究,阐述了引航道非恒定流及口门区斜向流等不利流态的形成、影响因素及船舶安全航行要求的限值。归纳、总结了相应的工程和非工程改善措施,最后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采用整体物理模型试验对汉江雅口航运枢纽船闸上下游口门区及连接段通航条件进行研究。阐述设计方案工程布置条件下的船闸通航条件及影响因素,针对设计方案在通航水流条件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在船闸上游连接段外侧布置圆弧形隔流堤及河床局部疏浚等优化工程措施,较好地解决了枢纽船闸通航问题。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大源渡二线船闸上游的水流特点,采用整体物理模型和船模航行试验,研究大源渡上游引航道口门区水流条件、泄水闸过流能力和引航道制动段长度3个主要因素对上游引航道隔水墙布置方案的影响。试验对比3种不同长度的隔水墙布置方案的适用性,得知130 m隔水墙布置方案口门区水流条件最佳且制动段长度满足船舶制动要求;300 m隔水墙布置方案泄水闸受回流区影响最小,过流能力最佳。综合考虑规范要求和制动段长度要求,并考虑充分发挥泄水闸过流能力,选择上游引航道隔水墙130 m布置方案为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16.
从水力学角度和航行条件出发,来认识船闸口门区与连接段的水流结构,探讨连接段的范围。收集概化模型与枢纽物理模型的实验资料,采用归纳、总结和分析对比的方法,对概化和枢纽工程船闸引航道出口的水流结构、形态及回流长度等规律进行总结和讨论,对口门区与连接段的水流与航行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概化模型的回流长度l1=7.0b比枢纽模型l1=4.6b要长;连接段的同岸与异岸连接,实质是主航道航线与引航道轴线夹角的大小;文中连接段长度是推轮能克服水流作用于船舶(队)漂移时的长度,否则需重新确定。  相似文献   

17.
李艳  周勤  米家杉  侯极 《水运工程》2018,(2):136-141
为保证船闸口门区有利于通航的良好水流条件,采用整体定床物理模型对瓦村枢纽船闸下引航道及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受电站下泄尾水扩散及尾水渠出口右岸边坡挑流的影响,下引航道口门区水流流态较差,纵横向流速明显超标,不满足船舶安全航行要求。探讨了延长导航墙长度、扩挖尾水出口右岸边坡、增设隔流墩等措施对水流条件的影响,经模型方案比选及优化,确定了下引航道布置推荐方案,较好地解决了口门区横流较大的问题,使下引航道及口门区的水流条件满足船舶安全通航要求。  相似文献   

18.
采用正态物理模型水流试验研究方法,对两坝址枢纽总体布置4个设计方案的泄流能力、通航水流条件等控制要素进行分析。根据试验研究成果,对两坝址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试验研究,分别提出两坝址枢纽总体布置推荐方案。文章从枢纽泄流能力、通航建筑物水流条件、主要水工建筑物相对位置、船闸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航道线型对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电站出力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合理可行的推荐坝址方案。  相似文献   

19.
针对弯曲河段航运枢纽船闸上游口门区出现大范围回流漩涡、引航道存在斜向流等不良流态的工程问题,采用正态整体水工物理模型试验的方法,对泄水闸不同调度方式对凸岸船闸上游引航道及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船闸建在凸岸的航运枢纽,泄水闸开启远端闸门的调度方式可有效减弱口门区回流尺度及引航道斜向流强度,以保证通航安全。  相似文献   

20.
山区河流船闸设计最高通航水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鉴于山区河流的水文特点,采用洪水频率法确定的船闸设计最高通航水位很难满足上下游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的要求,研究探讨了采用高水通航历时保证率法确定船闸设计最高通航水位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并对嘉陵江IV 级船闸水位选用标准提出了高水通航历时保证率99% 的建议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