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4.
5.
施加预应力锚索是修复大变形抗滑桩工程常用的技术之一,而锚索预应力的计算是修复工程设计的关键。基于弹性桩基本理论定义大变形抗滑桩概念,界定抗滑桩修复工程中锚索预应力上、下限值对应的桩顶位移状态;以修复上、下限状态的桩顶位移为设计目标,将抗滑桩自由段假定为悬臂梁,嵌固段假定为弹性地基梁,利用桩-索位移变形协调条件,分别推导锚索预应力上、下限值表达式,并将所提计算方法应用于预应力锚索修复大变形抗滑桩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所提计算方法与模型试验获得的锚索预应力上、下限值误差仅6%,施加预应力锚索改善了大变形抗滑桩桩身受力性能,修复效果较好,验证了此方法的合理性。现场工程应用表明:某特大滑坡大变形抗滑桩桩顶位移得到有效遏制,抗滑桩工程处于稳定状态,进一步印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7.
8.
随着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速公路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桥梁病害维修方法施工作业时间长,对过往车辆干扰大。结合宁连高速公路桥梁病害快速修补的工作实际,浅谈了一些高速公路桥梁病害的快速修补方法。 相似文献
9.
沥青路面裂缝修补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沥青路面裂缝修补的效果与材料的选择、裂缝封闭处理设计以及施工工艺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该文在总结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在裂缝修补过程中,应选择优良的灌缝材料,尽量采用开槽贴缝式处理设计,优化施工工艺,以提高裂缝修补的成功率,从而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0.
一、斑点修补涂装工艺
斑点修补涂装较整板和整车修补涂装的难度大,要求修补区域的涂层与原车涂层在光泽、鲜映度方面尽可能一致,与周围几乎浑然一体,用肉眼看起来几乎无法分辨,并要求有良好的润色工艺使修补斑点的四周呈平滑逐步过渡。 相似文献
11.
12.
高速公路服务区合理规模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合理规模,根据服务区的功能构成,通过对若干服务区平面图设计案例及服务区使用情况的调研,分析了影响服务区规模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停车场面积是影响服务区总面积的关键;经过现场调查与统计分析,得到了驶入率、高峰率、周转率等主要设计参数值,建立了停车场面积的计算模型,进而计算出各种交通量及车型比例状态下的停车场面积和服务区总面积。 相似文献
13.
14.
15.
区域高速公路网合理规模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分析现有研究方法(包括时间序列法、因素分析法、连通度分析法)和影响因素(包括区域面积、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需求等)的基础上,提出以运输强度法进行区域高速公路网合理规模的研究。该方法结合了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反映了公路交通供需的实际水平和适应程度,能有助于避免历史、现状的公路交通供需失衡状况延续到规划阶段。 相似文献
16.
17.
TST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贵州岩溶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岩溶地区有效的超前预报技术方案,结合岩溶区的地震波场特征,尝试使用基于散射和反射混合模型的TST隧道超前预报技术进行地质超前预报。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本查明斗磨隧道进口平导和大独山隧道1#横洞掌子面前方150m预报范围内的地质情况;2)探明隧道掌子面前方岩溶裂隙、溶洞的分布范围、规模以及发育情况;3)预报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为提前采取支护措施提供准确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高速公路平曲线建议限速标志设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区高速公路平曲线路段为研究对象,对建议限速标志的设置方法和流程进行研究。采集了8条山区高速公路的平曲线运行速度数据并进行分析,提出以小车运行速度差作为判定准则确定是否设置建议限速标志。选择平曲线半径和入曲线前运行速度为自变量,建立线性模型预测小车运行速度差,并通过将运行速度和设计速度综合确定建议限速值,最后分析驾驶员的视认特性,计算出不同运行速度下对应的建议限速标志前置距离。结果表明:当平曲线半径小于300m的时候,在高速公路平曲线上应设置建议限速标志。 相似文献
20.
快速路交织区交通流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再现快速路交织区交通流的运行特性,在跟驰模型中引入交通压力,并采用驾驶人心理制约条件对车辆换道模型进行改进,将二者结合起来提出了新的快速路交织区交通流模型;应用Java语言编写程序,针对不同的交通状态进行模拟再现。仿真结果表明:当交通量一定时,直行车辆和交织车辆的平均速度都会随着交织区长度的增加而增大;交织区长度增加为交织车辆的交织运行提供了较大空间,随着交织区长度的增加,交通量略有增加,交织区长度的增加可以有效抵消交通量的增加对直行车辆的干扰;在交通量较小时,车辆速度随着交织区长度的变化较小,高流量时,交织区长度对平均速度的影响较大,当交织区长度小于150 m时,外侧直行车辆车速大于交织车辆的车速,随着交织区长度增加,交织车辆的速度接近于直行车辆的速度,当交织区长度大于350 m后,变化就不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