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新型船用热媒式加热系统在原理、组成及管理上均有别于传统的蒸汽加热系统。对中、小型船舶,可以只采用直接式热媒加热系统,而多数船舶则应该采用直接式和间接式两种热媒加热系统的组合,以利于主机废气利用和减少燃油消耗。  相似文献   

2.
船用焚烧炉污油柜是船用焚烧炉系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科学设计对船用焚烧炉工作可靠性、节能性、环保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船用焚烧炉污油柜系统的构成,说明了其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的组成,对污油柜的污油温度控制和液位控制原理进行了阐述,并讲述触摸屏控制界面的设计方案。结果表明,该系统采用高温除水、恒温加热、烟气余热利用等技术,在节能、环保等性能具有一定先进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针对船舶液压系统原有加热部分局部过热和冷却方法效率低下的问题,采用一种节能型的船舶液压油温控制系统,对因传统方法流失部分的热能进行回收再利用,达到节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从燃气轮机排出的气体中可获得大量热能。这些热能可用废热回收蒸汽发生器收回并生产出额外的能量提供给推进系统或电力。这一概念称为COGAS,即燃气轮机与蒸汽轮机联合装置。用于船用推进系统时,COGAS装置必须满足在所有可能的工况下舰船推进的要求。COGAS系统的性能,特别是燃气轮机的循环,是随着大气状况(诸如温度、压力和相对湿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对COGAS推进装置进行动力分析适用于系统性能的预报和提供对系统设计的指导。在本项研究中进行了仿真编码且采用MATLAB/Simulink开发。介绍了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的COGAS推进系统动力仿真,并对仿真的结果进行了讨论和介绍。  相似文献   

5.
直到目前为止,大多数船用辅机不受限制地烧重油是不实际的。发动机低负荷或者无负荷烧重油导致燃烧室不完全燃烧、柴油机污秽、机器性能恶化。曼恩—B&W 公司采用一种设计系统消除上述问题。它的子公司 Holeby 利用综合进气加热系统(ICS),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船舶空调为研究对象,从绿色船舶的理念出发,提出一种利用尾气热能的船用节能空调装置。该空调系统将热负荷和湿负荷各自独立处理,热负荷由高温冷水(18℃)承担,高温冷水由船舶发动机尾气热能通过溴化锂机组制取;湿负荷由溶液除湿系统承担,除湿溶液再生循环通过缸套余热完成。该设计为舱室温度和湿度环境提供精确控制,能够克服传统空调能耗大,空气品质差等缺陷,为船舶舱室提供清新干净空气,同时可以为船舶节约燃油,也减少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相似文献   

7.
成春祥 《天津航海》2001,(1):13-14,20
本文介绍一种新型船用燃油加热和移驳系统及使用方法。该系统特别适用于将燃料油或残渣油从贮存舱移驳至沉淀油柜。它与传统的燃油贮存舱内燃油经蒸汽盘管加热后再驳运的方法相比具有显著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船舶在海面行驶,环境潮湿,为防止船体生锈,一般都会在船舶表面涂抹防锈漆对船舶进行保护。而防锈漆制作过程中,需要利用导热油作为介质,对系统进行均匀稳定的加热。为了使加热过程实现智能温度控制,本文对船用油漆导热油智能温度控制系统及对系统的软硬件进行设计和研究,并采用模糊自适应PID控制方法替代传统的PID控制方法。在此基础上,在Matlab上进行仿真分析,证明模糊自适应PID控制方法可以实现较强的自适应性和灵活性,可以使系统实现良好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9.
由于到达海表面的太阳光的主要能量分布在0.15~4 μm之间,且海水的透过窗口也在此范围内,太阳光在海水中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在海水中尾流气泡受到太阳光的照射会对其有明显的散射作用.利用尾流气泡太阳光散射特性与海水散射特性的差异可对尾流进行探测.本文利用Mie散射理论对尾流气泡的太阳光散射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在真实海洋环境中对海水及实船太阳光散射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表明,以太阳光作为光源,在一定深度可以探测到尾流气泡太阳光散射特性.  相似文献   

10.
李勃  王宪成  李莉 《中国修船》2011,24(1):45-47
针对船用柴油机维修训练的实际情况,提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方法改进训练手段,并利用VC++.net编程语言以及Virtools4.0虚拟仿真交互平台开发出了船用柴油机虚拟维修仿真训练系统,从而提高了船用柴油机维修训练的经济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1.
李清  李坤  王利朋  刘畅 《船舶工程》2016,38(1):51-56
为降低船舶排气污染物排放,促进水运行业绿色健康发展。通过利用太阳能光伏系统代替部分船舶辅机发电机向船舶货仓甲板照明系统供电,并根据船舶排气污染物实船测试要求,对太阳能在船舶上应用效果进行实船验证,污染物CO、NOX、HC总体呈下降趋势。随着太阳能光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太阳能的利用将是未来实现船舶绿色航行的关键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2.
船舶余热梯级利用的淡水-空调复合供能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石  杨征  安卫超 《船舶工程》2017,39(5):76-80
探讨船舶柴油机余热利用的发展潜力和当前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根据能量梯级回收利用原则,设计一种以水/水蒸汽为单一热媒的新型淡水-空调复合供能系统,该系统包括冷却水余热回收和废气余热回收2个模块,兼具供热/制冷、制取淡水、生活用水等诸多作用。最后,对该系统进行热平衡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实现68.4%的余热回收量,低碳环保,节能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3.
针对船舶空调系统在冰区海域无法正常运行的问题,本文提出在一定范围内精确控制船舶主辅机冷却水的温度,将船舶主辅机冷却水与海水源热泵系统相耦合,使船舶主辅机冷却水在冰区海域可以作为热泵系统的热源,为船舶舱室供热。以2800TEU船舶为对象设计了冰区船舶空调系统,通过对船舶上层建筑的负荷计算,船舶主辅机冷却水可以为船舶舱室提供充足的热量。通过合理的使用船舶主辅机冷却水不仅可以解决船舶空调系统在冰区无法正常运行的问题,同时提高了船舶能源的利用率,也为船舶舱室提供稳定舒适的人工环境。  相似文献   

14.
发展和应用船舶柴油机热能发电技术是实现航运业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围绕蒸汽朗肯循环、有机朗肯循环、卡琳娜循环和布雷顿循环4种应用于船舶主机烟气余热回收利用领域的热力循环,介绍各循环的基本原理和工质选择,并进行装置效率对比,对以热力循环为基本原理的船舶柴油机热能发电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论文研究认为:有机朗肯循环拥有相对较高的热能回收发电效率,而以S-CO2为循环工质的布雷顿循环拥有更显著的船舶热能回收发电应用前景,在探求可联合“契合点”的基础上建立以“蒸汽-有机朗肯联合循环系统”为代表的两种甚至两种以上循环方式的联合热力循环余热回收发电系统是提升船舶热能发电整体效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太阳能热利用效率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太阳能的起源、传播、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储存和利用等各个方面所涉及的物理学定律,特别是对太阳能热利用所涉及的热力学定律进行了概括和归纳.根据热力学定律指出太阳能热利用的真正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蒋祖星 《船海工程》2008,37(1):77-79
建立采用排气余热动力回收,热电联产的柴油机船舶主动力装置总能热力系统的能级模型,实例计算表明,采用能级分析法可准确地了解船舶动力装置总能热力系统的能量分配和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17.
孙未 《船舶》2020,(2):52-57
鉴于普通柴油机能量有效转化率不足50%,以及船东对节能减排的特殊要求,文章以缸套水为研究对象,设计出一套能够回收主、辅机缸套水废热的加热系统。利用主、辅机产生的废热去加热燃油舱、污油舱、货油洗舱水以及空调等用户,以实现节能、提高燃油利用率的目的。满足船舶在停泊、装卸货、进出港、正常航行等工况时以及洗舱时的热能需要。运用简单实用的办法提高船舶动力装置总效率,为中小型船舶的废热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胡义  朱顺敏  徐国 《船海工程》2014,(2):168-172
在现有船舶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基础上,基于碟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设计一种船用碟式斯特林太阳能热发电装置,并利用STM32 F3作为控制器,基于高度角-方位角双轴混合跟踪技术设计该船用碟式斯特林太阳能热发电装置的太阳跟踪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9.
陈思明  卞根福 《中国修船》2010,23(2):37-40,49
针对船舶主柴油机转速传感器性能指标测试必要性和传统测试仪的局限性,引入实用而高效分布式智能监控系统,发挥集中管理、分散控制优势。智能型船舶主柴油机电脑监控系统,可以对主柴油机的性能测试中的转速、油耗、油压、水温、油温、扭矩、排温等多种物理参数进行自动采集显示,一次可同时测试多个工况。为船舶轮机管理人员提供了检测精度高、速度快且劳动强度低的智能化设备。  相似文献   

20.
船舶推进节能技术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随着船舶燃油价格的上涨,船舶节能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旨在介绍国内外船舶推进与节能方面的研究与进展。其中包括优秀船型的研究、开发附加流体水动力节能装置、新型高效推进器以及一些特殊船舶节能技术的研究。重点介绍了非对称尾船型、双尾鳍船型、可调距螺旋桨、对转螺旋桨、桨后自由旋转助推叶轮、舵附推力鳍以及一些特殊船舶推进节能装置的研究与应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