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部主任徐长明表示,从长期发展大趋势看,我国轿车市场将处于快速增长区间,轿车增长速度应大体相当于GDP增长率的1.5—2倍。而目前中国经济增幅长期稳定在8%,9%左右,所以,中国车市会保持在15%-20%左右的增幅。  相似文献   

2.
文龙 《汽车导购》2005,(3):70-73
虽然2004年中国轿车市场的同比增长率达到了13%,但是已经习惯了中国车市高速发展的人们对此并不满足,他们对2004年车市的普遍看法是“持币待购”、“降价成风”和“库存增多”,并断言中国的车市到了“冬天”。其实,中国车市的增长率由2003年的80%变为2004年的13.8%,这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这是中国车市从前两年的高速发展转为现在的正常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韩林 《城市车辆》2006,(4):23-24
我国国民经济1978~2005年一直呈稳步增长态势,GDP增长率在3.8%~15.2%之间波动。2004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260美元,2005年达到1400美元,且呈现逐年增长态势。GDP的增长助推了汽车产业的增速,自1992年我国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以来的10多年间,汽车产量年均增长达15%,一直高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速,成为其他行业的领头雁。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汽车工业属于高速发展阶段。继2004年我国汽车产销双双达到500万辆后,2005年汽车产销量分别实现570万辆和575万辆。可以看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正在乘势而上。  相似文献   

4.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副主任徐长明介绍说,2004年中国汽车市场整体增势趋缓,增长率由2003年的35%下降到16%,其中轿车增长率由2003年的75%下降到18.8%,然而载货车市场却逆市而上,特别是重型车市场,其需求量由2003年的25.57万辆上升到2004年1—10月的31.77万辆,增长率由4.2%上升到44.5%。  相似文献   

5.
《轿车情报》2008,(8):143-143
一直以来,关于中国车市谁是“黄金排量”的争论一直没有定论,1.6L、1.8L、2.0L,甚至连2.4L排量在各厂商的包装下都成为“黄金排量”的候选名单。如此之多黄金排量的涌现,是因为业界对黄金排量并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在国内,很多人受“大才是美”的错误观念影响,一直对2.0L、2.4L以上排量的轿车特别偏爱。据数据显示,2002—2007年.2.0L轿车的年均增长率为33.4%,而小型车年均增长率则为24.3%。但随着近日油价高企,大排量汽车消费税的征收,2.0L、2.4L以及以上排量汽车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相似文献   

6.
2004年车市是在业内的一片“低迷”声中结束的。而从2004年已经买了车或者打算在今年年初买车的消费者来说,除了刚刚出手车价跟着再次下降有点让人心里“不爽”以外,不断下跌的车价肯定让更多的人开始计划买辆车来开开。事实上,在世界车市近年来只有一位数的增长率的情况下,中国车市能够一直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率,实在让全球所有的汽车业巨头看着眼热。  相似文献   

7.
2006年,中国GDP达到20.94万亿元。实现了连续四年两位数增长:2003年为10.0%,2004年为10.1%。2005年为10.4%,2006年10.7%。专家们认为。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经济增长的基础比较雄厚,居民消费和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都有很强的拉动力。因此,2007年中国经济增速虽然会有所回落。可能会降到10%以下,但还是会在高位运行,预计GDP增长率为9.8%。  相似文献   

8.
SUV在中国的快速成长,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2003年开始.国内SUV市场骤然“井喷”,销售总计134057台.市场增长率高达119.7%。私人消费者对SUV热情高涨.长城赛弗、长丰猎豹、东南富利卡等车型一度畅销。但市场形势瞬息万变,在2004年,伴随着整体车市的回落,中国SUV市场同样没能如2003年一样迎来意外之喜。  相似文献   

9.
与上年的低迷相比,2005年汽车市场有了平稳的回升,车市一直不温不火,由爆发式增长转向平稳发展阶段已成定局。2005年前10个月共累计销售轿车2256511辆,同比累计增长了25.05%。轿车市场走出了2004年低迷的状态,迎来了较高的增长态势。随着年底销售高峰的到来,各乘用车厂家销量纷纷上翘,11月份环比增幅普遍在10%以上,形成为6月、9月之后的第三个销售高峰,这种增长已经超越年初的预期。与2004年下半年车市一路下滑相反,05年下半年以来车市回暖势头逐渐确立,增长率接近18%。  相似文献   

10.
《汽车导购》2004,(9):46-55
您手中的这期杂志是今年第9期的《汽车导购》了,不知不觉中2004年已经过去了大半,回首一年中过去的这段时光,中国的汽车市场可谓跌宕起伏,消费者等候已久的市场充分竞争也在市场,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拉开了帷幕,曾经在家电行业发生的“价格战”充分验证了“车市冷淡”这个不争的事实。直到今天,很多汽车经销商不得不眼望停满仓库的商品车,无奈于笼罩车市的黑幕何时能够打开。  相似文献   

11.
《汽车导购》2004,(8):46-48
从5月份开始,没有一个关心汽车市场的人不惊呼,“车市怎么了?为什么车突然卖不动了?”“五一”黄金周和北京国际车展都没能让车市火起来:经销商的库存压力不断增大,叫苦不迭:厂家也联合起来,大规模地调低全系列车型的价格.试图一起来拯救不断下滑的车市。但是,这些行动都没能改变什么,车市依然冷清,消费者仍然持币待购。从2002年的“井喷”到2004年的“持币待购”,刚刚红火了两年多的车市一下子就消沉起来,这似乎让正在不断扩大产量的各大厂家还没有准备好,也令正在加大投资中国这块最广阔市场的国外汽车巨头们感到突然。  相似文献   

12.
王福民 《汽车情报》2004,(23):24-24,42
2003年夏天,中汽协会公布的汽车产销上半年统计表时正值“汽车工业踩足油门往前冲!”的热火朝天的形势,对商用车市场(尽管产量占56%)陷入困境,主流媒体谁都没有在意。时过一年,到了2004.年夏天,中汽协会又公布了上半年统计表,如何评价2004年上半年车市呢?笔者认为可用“轿  相似文献   

13.
Lydia 《汽车杂志》2012,(6):36-37
与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车市的“寒冬”表现相比,豪华车市场多少已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一颗“灵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中国汽车销售一季度累计销售479.27万辆。同比下降3.40%。而豪华车市场即使面对大盘不利的情况。销售状况依然强劲,第一季度销量同比增长36.7%至130,416辆。两位数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丰田章男曾在不少场合断言:“中国有潜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豪华汽车市场”。根据海外车市的惯例,高档豪华车在整个汽车市场上的比重应为8%,而在中国市场上目前只占4%(10万辆左右),这也就意味着,仅目前的车市而言,高档豪华轿车就有超过10万辆的巨大市场空间(按2004年250万辆左右的轿车市场规模计算);  相似文献   

15.
汤立群  祁锋 《汽车情报》2006,(10):27-29,30
2005年汽车市场回顾2005年,国内汽车市场发展稳定,较2004年有了稳步的增加,全国汽车总销量达到575万辆,增长率达到13.8%,但是,比起2004年16.9%,增长率仍有所下降,但可以看到,2005年汽车市场更加稳健,消费心理更加成熟,销售市场才得以在年初的低迷状态中迅速的回升,在几番市场刺激下,将这种势头保持到了年底,并呈现出最终上扬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6.
在经历了2002年和2003年的井喷式发展后,中国车市在2004年突然增速放缓,汽车信贷紧缩、钢价上涨、销量下滑、价格跳水、油价上涨、消费者持币待购观望……,种种影响车市的“变数”在2004年几乎都有体现。  相似文献   

17.
2004年的中国车市,充满着太多的“猜想”,城头变幻大王旗,只在弹指一挥间。2004年之中国车市,有多少“猜想”最终会演变成为不争的事实。这里,猜想2004年中国车市的十出戏是:  相似文献   

18.
三羊开泰,昭示吉祥。羊年中国车市的开局依然喜人。据统计快报,1—2月份全国汽车市场总生产量为60.83万辆,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为63.79%。总销售量为58.47万辆,同比增幅70.97%。整个汽车行业依然呈现高增长的态势。不过,从1、2月份环比看,整个行业2月份销量为26.15万辆,比1月份降低19.09%。业内三大集团上汽、一汽、东风2月份的总销售量与1月份相比分别下降30.95%、19.43%、20.15%,均呈现“高开低走”之势。尽管2月份正逢春节长假,属车市传统淡月,3月份车市有望回升,但分析整个一季度中国车市,在欢喜之中总让人感到丝丝忧虑。  相似文献   

19.
《汽车导购》2006,(3):88-89
根据汽车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我们对于国内所有的轿车以及主要的MPV和SUV的销量进行了统计,2005年其销量达到313万辆,同比增长了25.7%(如表1所示),在经历了2004年车市“寒流”的冲击之后,2005年车市再次迎来了“暖冬”。  相似文献   

20.
按1999年我国人均GDP增长率为7.8%,人均收入每年增长6%计算,到2015年我国的家庭和企业每年将购买1000万辆汽车,其中家用轿车将占到70%以上,仅以此巨大数字显示:毋用置疑中国是本世纪世界上潜力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