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根据发动机配气机构的工作情况,说明了配气机构不同的布置型式。通过配气机构布置型式选用合适的正时传动方式,详细描述了正时齿轮传动、正时皮带传动和正时链条传动所常用的布置情况,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和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2.
汽车转向传动机构的数学模型及其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最优化理论研究解决了汽车转向传动机构的优化设计方法。其基本内容分三部分:1.推导转向传动机构的数学模型;2.建立转向传动机构优化设计的目标函数;3.提供一种寻优计算的方法及其计算机计算程序。试验验证表明本文提供的方法是有效的且适用于任何型式转向传动机构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3.
简述以发动机为动力源的V带传动因发动机跳动破坏原来平稳工作的条件,从而影响传动效果的原因。介绍五种消除或减少这一负面影响的机构。每种机构都作了原理简述,提出了设计布置时应注意的要点。有些机构还列出计算公式,并说明每种机构的优缺点及适应范围。  相似文献   

4.
博格华纳的无声链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发动机噪声汽车发动机的正时传动、机油泵传动、平衡轴传动等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了链传动系统,因其具有结构紧凑、传递功率高、可靠性与耐磨性高、设计型式多样、终身免维护等显著优点。克服了齿轮传动和皮带传动性能上的某些先天不足,并给汽车最终用户增添了新的使用价值,日益显示出其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博格华纳摩斯链条系统可以提供完整的正时传动方案,包括可变凸轮正时机构、油泵以及链条传动部件。达到最佳的凸轮传动设计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5.
汽车发动机与传动系的匹配分析和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整车动力性、经济性出发,对汽车发动机与传动系的匹配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一种优化设计方法。实例计算表明,应用该方法对发动机与传动系的匹配进行优化设计时,整车综合性能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6.
汪振晓 《汽车科技》2008,(Z1):38-41
介绍了一种越野汽车风扇传动机构的设计方法,包括方案选择、基本参数选取、强度校核、部件轻量化等.该越野车的风扇传动机构是为解决发动机冷却性自主开发的,解决了国外类似车型没有解决的冷却能力不足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前,顶杆发动机已广泛应用在125ml摩托车上,它采用凸轮轴下置方式,性能稳定。与链条机相比,顶杆机简化了气门传动机构,其气门传动系统中的曲轴正时齿轮带动正时凸轮齿轮上的凸包推动下摇臂,将动力经顶杆传动至上摇臂,取代了链条传动,这种方式大大地节约了发动机成本。正时凸轮齿轮和曲轴正时齿轮作为正时动力传递机构,在顶杆机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也是故障的高发区,下面对正时凸轮齿轮和曲轴正时齿轮的故  相似文献   

8.
设计摩托车发动机顶置配气凸轮时,应先根据发动机配气机构的要求确定气门理论运动规律,然后再根据气门和凸轮的几何传动关系将确定的气门理论升程函数转化为对应的凸轮升程数据.设计计算表明,凸轮挺柱运动规律比气门理论运动规律前移或推迟了一定角度△ k值;试验表明,这种设计方法是可行的,新设计的配气凸轮改善了摩托车发动机的进气性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发动机后横置时传动系的各种布置型式,对发动机为后横置一种后轮驱动轻型越车的传动系进行了设计,并探讨了该车各传动部件的联接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一汽花冠装备的3ZZ-FE和1NZ-FE发动机采用了WT-i(VariableValveTiming-intelligent)智能可变气门正时系统。WT-i智能可变气门正时系统是一种控制进气凸轮轴气门正时的机构,在进气凸轮轴与传动链轮之间装有油压离合装置,让进气门凸轮轴与链轮之间转动的相位差可以改变,通过调整凸轮轴转角对气门正时进行优化,从而提高发动机在所有转速范围内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降低尾气的排放。这里以3ZZ-FE发动机为例,介绍VVT-i智能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结构原理与故障排除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多楔带轮系的布置,计算和寿命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昕 《汽车技术》1997,(2):5-11
介绍了多楔带的结构及特点,结合多楔带在汽车发动机附件传动系中的应用,总结了多楔带传动轮系的布置设计方法和原则,分析了多楔带的静态张力、动态张力和寿命及其影响因素,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所有公式在小红族轿车系设计中得到了应用与验证,其中带长计算的程序化实践证明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许金林  徐赞  王艳波 《隧道建设》2011,31(6):678-685
以新建兰渝铁路西秦岭隧道同步衬砌下的特长连续皮带机出碴为研究背景,介绍连续皮带机出碴体系与同步衬砌体系的矛盾并提出解决方案,创造性地引入连续分碴器自动切换装车技术以实现连续皮带机出碴与工程车转运2作业工序的无缝衔接;同时,阐述特长连续皮带机转场方案及皮带收放装置在解决出碴体系中途转场过程中如何实现无损伤快速回收、释放皮带难题的应用。实践证明:上述工艺和技术在经济性、连续性、安全性、施工工效、劳动强度等方面都能够更加合理地辅助现场施工,对于推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连续皮带机出碴技术发展具有较强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长大隧道TBM(tunnel boring machine)施工大多采用连续皮带机出渣,当运输距离较大时通常需要在中间增设辅助驱动,以降低胶带最大张力,从而降低胶带强度。为了提高辅助驱动的工程适应性,研发了磁力摩擦式辅助驱动系统,具有驱动力大、无二次转载、胶带无二次冲击损伤、结构简单、故障点少、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安装方便和配置灵活等特点。该成果可用于采用钢丝绳芯胶带的TBM连续皮带机、支洞皮带机以及其他需要辅助驱动的胶带输送机,并在山西省中部引黄工程TBM1标段成功应用,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轿车安全带优化设计及模拟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健  孙振东  史永万 《汽车工程》2002,24(2):160-163
安全带中限力器、预张紧器、织带的性能参数是影响车辆安全带系统约束性能的主要因素。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选取织带伸长率、预张紧器开始动作时刻、限力器恒力值以及在该恒力作用下织带的拉出长度为主要因子,提出了安全带优化设计方案。应用MADYMO分析软件建立的模拟计算模型,并提出了夏利7100型轿车的安全带系统优化参数方案。  相似文献   

15.
设计一种新型的通用皮带预紧力测量装置,通过分析发动机皮带传动中的横向振动,提出带轮结构布置原则。实验证明,根据该原则进行皮带轮结构布置并设定准确的皮带预紧力,可减小传动打滑现象,有效提高皮带的使用寿命及皮带传动效率.  相似文献   

16.
为降低曲轴扭转振动对发动机前端附件驱动系统的影响,在介绍曲轴减振器参数优化设计方法及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对曲轴二级并联橡胶扭转减振器参数设计提出了一种新的优化方法,这种方法以同时降低曲轴和带轮的扭转振幅为目标对减振器进行优化。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文中提出的优化设计方法设计的减振器,不但曲轴的扭转振动特性得到改善,曲轴带轮的振动也得到很好控制。  相似文献   

17.
连续皮带机配套TBM出碴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智远  伍智勇 《隧道建设》2011,31(1):138-143
以辽宁省大伙房水库输水一期工程TBM2标为例,通过经济性、环保性、出碴效率等方面综合对比,进行TBM施工配套出碴方式的选择,并就皮带的带宽、材质等参数选择进行详细介绍,然后从连续皮带机系统组成、工作原理、结构型式及使用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连续皮带机使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总结,实现连续皮带机系统与TBM设备有效结合,确保良好施工环境的同时充分发挥了TBM高效施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蒋永春  管会生  陈明  曾文宇 《隧道建设》2018,38(11):1903-1909
长距离斜井隧道施工所用连续带式出渣机,因其负载重且有一定的斜坡,在起动过程中驱动功率大、输送带张力大且变形量大。为优化其主要设计参数,以神华新街煤矿斜井长大隧道盾构施工所用连续带式出渣机为例,应用动态分析方法,通过建立连续带式出渣机离散动力学模型和动力学方程研究其最优起动方式。采用CST软起动系统并按照输入的加速度曲线起动,除正弦、抛物线、三角形和梯形4种常用起动加速度曲线外提出正弦组合曲线,运用Wilson-θ法进行方程求解,并使用Matlab进行动态仿真。结果表明,在5种不同的起动曲线仿真下,其设计参数都得到了优化,且采用正弦组合曲线起动得到的设计参数最优。该优化方法可降低连续带式出渣机的投资成本,可为类似项目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戴润军  杨永强 《隧道建设》2011,31(4):494-499
为减小衬砌施工与掘进施工的相互干扰,提高衬砌施工进度、缩短工期、降低工程安全风险,从设备管理、施工管理、劳动组织管理3方面介绍了TBM正常掘进时连续皮带机在出碴情况下的同步衬砌情况。通过合理的协调组织,实现了TBM掘进与衬砌施工的同步,有效缓解了本工程工期压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FSC赛车设计规则要求,利用Optimum Lap软件对FSC赛车链传动系统的传动比进行设计及优化,得到了最优传动比以确保法发动机最佳的动力输出。在此基础上,对FSC赛车链传动系统的关键零部件进行了设计,并对其强度进行了有限元分析,仿真结果表明FSC赛车链传动系统的关键零部件结构强度均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