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研究横风作用下移动车辆的脉动风速谱形式,不依赖于传统的Taylor“冻结”假设和各向同性湍流假设,围绕移动车辆的脉动风速时程生成方法,在传统的谐波合成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高效的“直接生成法”。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察了不同离地高度、不同平均风速、不同车辆移动速度等因素对移动点(或移动车辆)脉动风速自相关系数函数的影响。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建立移动点与固定点自相关系数函数的关系式,并最终推导出移动点的纵向脉动风速谱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移动点(或移动车辆)脉动风速的“直接生成法”相比传统的“逐步提取生成法”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进一步的,提出的移动点纵向脉动风速谱模型由于不依赖于Taylor“冻结”假设或各向同性湍流假设,也未额外地引入横向脉动风速谱,而仅依靠移动点的纵向脉动风速时程而逐步分析推导而出,这与数值解所采用的条件一致,因而使其计算值与相应的数值解吻合较好,表明提出的移动点纵向脉动风速谱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研究结论可为移动车辆脉动风速谱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基于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的实物建立了后碰撞移动小车CAE模型,针对某型轿车进行了后碰撞有限元仿真,分析了移动刚性墙模型和移动小车模型对后碰撞仿真结果的影响,以及移动小车模型对仿真结果准确性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比分析主要零部件的溃缩变形量可知,移动刚性墙模型与移动小车模型的计算结果差别较大;刚性材料移动小车模型和弹性材料移动小车模型的计算结果差别较小.  相似文献   

3.
针对CDMss50/1200移动模架结构进行了空间有限元仿真分析,计算并分析了该移动模架在多种不利工况下的挠度及应力分布,以及各工况下的弹性稳定性问题.最后介绍了该移动模架在设计优化阶段所进行的改进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多刚体系统动力学为理论基础,应用多体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 中的Car专业模块建立了麦弗逊悬架多刚体模型。在对该悬架模型进行了两侧车轮同向跳动的仿真分析后,研究了前束角(Toe Angle)、车轮外倾角(Camber Angle)、主销后倾角(Caster Angle)、主销内倾角(Kingpin Inclination Angle)及车轮转向角(Steer Angle)五个悬架运动特性参数,同时研究了这五个运动特性参数对汽车的稳态响应特性、直线行驶的稳定性、操纵稳定性等众多性能的影响。此外,以改善悬架的性能为目标,从ADAMS/Car模块中导入ADAMS/Insight模块,对麦弗逊悬架五个运动特性参数进行了优化。最后,对优化前后的悬架运动特性参数曲线进行了比较,并从比较中得到较好的运动特性参数,从而对悬架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盾构刀盘液压系统故障诊断的快速性和准确性,引入权值向量来改进传统主元分析法(PCA),并推导变量加权主元分析法(VW-PCA)公式。通过AMESim仿真软件建立6 450 mm土压平衡盾构刀盘驱动液压系统模型,选取12个测试变量,模拟仿真6种故障状态; 运用仿真故障数据得到每一类故障的加权向量,建立变量加权主元分析模型(VW-PCA),并使用该模型对测试故障样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变量加权(VW) 能够增强各系统变量对不同故障类型的贡献程度,变量加权主元模型(VW-PCA)能够显著提高系统诊断的正确率,最大可提高50%以上。  相似文献   

6.
汽车侧碰移动变形壁障有限元模型的开发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陈晓东  苏清祖  程勇  朱西产 《汽车工程》2003,25(3):260-263,290
按照ECER95法规对移动变形壁障性能的要求及验证试验的方法,建立了移动变形壁障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验证试验仿真,仿真结果满足法规的要求,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林金木 《汽车技术》1994,(11):22-24
介绍了日本汽车标准化协会(JASO)对汽车接近角、离去角和纵向通过角的定义。按照该定义,可以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得若干个长度尺寸,然后代入按几何关系推导出的公式中求得上述三个角度的精确值,既提高了测量精度,又便于各车型之间这些参数的比较。  相似文献   

8.
主要介绍了基于PLC控制的移动电站性能评估实验室建设,该实验室完全实现了移动电站性能测试自动化,对我军移动电站招标测试工作有非常良好的辅助作用。本文着重阐述了实验室建设中与PLC相关的硬件、软件部分。  相似文献   

9.
多跨变截面连续梁桥在车辆通过时的振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多跨变截面连续梁桥在车辆通过时的耦合振动问题,采用了移动质量模型下的有限元法进行数值模拟,使用Euler-Bernoulli变截面梁单元模拟桥梁结构,给出了完整系统下的动力求解微分方程组的离散形式,其中移动荷载采用Dirac δ函数表示,并采用二节点的三次Hermite插值函数向单元的节点进行分配,对于移动质量模型下所产生的各相关的力采用移动质量单元处理.在假定变截面模式的基础上,推导了梁高呈线性变化及抛物线形变化的矩形截面梁单元刚度矩阵和质量矩阵,编制了有限元动力求解软件,并对变截面多跨连续梁桥在移动质量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一些已发表的简单算例吻合很好.  相似文献   

10.
针对搭载线控转向系统的智能驾驶车辆路径跟踪问题,基于汽车动力学仿真软件分析车辆转向特性,推导出横摆角速度对转向盘转角的稳态增益曲线,并获得了仿真稳态增益与理论稳态增益之间的修正系数,以此搭建单点预瞄模型和变角传动比线控转向系统模型.通过预瞄式横向运动控制与线控转向变角传动比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智能驾驶车辆路径跟踪控制...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汽车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设计汽车状态观测器模型对难以测量的质心侧偏角与横摆角速度的数据进行估计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利用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并基于二自由度汽车模型上对质心侧偏角进行估计及仿真分析,仿真的结果与估计的结果吻合,估计结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章依据典型的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结合freescale智能小车的实际转向系统建立数学模型,推导出微分方程,采用比例微分控制(PD)策略,并结合系统模型运用MATLAB进行仿真。采用比例微分控制(PD)策略对小车的转向系统的信号延时进行改进,对稳定性等方面也进行改善,达到预期的优化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主动前轮转向客车的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某大型客车的含侧向、横摆及侧倾三自由度动力学模型,通过方向盘角阶跃转向仿真结果和试验数据的比较,验证了仿真分析的准确性。采用横摆角速度跟踪主动前轮转向控制策略,结合比例积分控制方法,在考虑作动器动态特性和前轮转角饱和特性的基础上,对主动前轮转向控制前后的车辆进行直线行驶下的侧向风扰动和湿滑路面急转弯情况下的仿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主动前轮转向控制后的车辆其操纵稳定性和行车安全性都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为得出是以交通量还是以时长为控制条件所生成的支路通行能力仿真值更接近理论值,在假定车头时距服从M3分布规律下,以间隙可接受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上述2种控制条件的环形交叉口支路通行能力仿真模型;在VC++6.0平台上进行仿真试验,计算出支路通行能力、时长和交通量的仿真值,并与理论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以交通量为判断条件的仿真方法所产生的仿真时长与理论时长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以时长为判断条件时的平均相对误差,前者仿真产生的支路通行能力也较后者更贴近理论值;以交通量为判断条件的仿真方法的仿真效果明显优于以时长为判断条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吴奕娴  吴光强 《汽车科技》2011,(1):12-16,34
针对安全气囊展开仿真,从理论发展和应用的角度综述了几种常用的数字仿真方法,首先研究了用于IP(In-Position)乘员与气囊接触分析的控制体积方法(Control Volume,CV),分析了其对OOP(Out-Of-Position)情况仿真的不足;然后研究了可对OOP情况建模的、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  相似文献   

16.
我国加油(气)站普遍存在高峰期拥挤排队现象,论文研究了基于排队论的高峰期汽车加油(气)站优化模型,通过分析服务系统在排队等候中的概率特性,解决系统的最优设计和最优控制,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分析高峰期加油(气)站的运行状况。以重庆市八公里加气站为例,依据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已建立的排队论模型进行案例分析,提出加气站最佳加气枪设置数量和最优配置方案,以解决加气站高峰期拥挤排队加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为有效解决MBD开发流程中模型搭建、验证及代码生成工作中存在大量重复性操作工作效率低问题,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MBD软件开发自动化脚本工具。首先对基于MBD软件开发流程中需要进行自动化操作进行分析,然后基于自动化操作需求利用MALTAB/M语言进行脚本工具开发,最后利用发动机后处理控制算法模型进行脚本工具应用验证。本软件开发自动化脚本工具提高了MBD软件开发的效率和品质,可读性和维护性好。  相似文献   

18.
首先分析了电动助力转向(ElectricPowerAssistSteering,简称EPAS)的系统原理,然后以某中型商用车为对象,利用ADAMs软件构建了该车的虚拟样机模型,并分别对三种不同的助力方式进行了仿真计算,确定了三种助力方式的优缺点,并为后续电控开发提供了电动助力转向MAP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9.
依据ISO 362—1:2007标准中关于M1类车的规定,对该类车辆进行了车外噪声测试试验,并根据测试结果讨论了该标准中几个不明确的地方。指出,对于配备既能锁挡也能不锁挡变速器的M1类车,应选用加速度接近参考加速度的挡位进行测试;对于配备能锁挡变速器的M1类车,无论选择1个挡位还是2个挡位进行测试,最后的结果都是一致的;对于M1类混合动力车辆,车辆的额定功率由电机和发动机的有效功率之和决定;对于M1类和M2类跨类车,M1类车的噪声测试结果比M2类车要大。  相似文献   

20.
从动力性和经济性方面对LJ276M电控汽油机与化油器机型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新开发的电控汽油机功率和转矩提高5%以上,最低燃油消耗率降低3%以上。通过工况法排放试验,对电控机型的排放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电控机型的CO、HC、NO_x排放值均在国Ⅲ限值的30%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