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7 毫秒
1.
随着新能源技术及其相关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建设,电动汽车得到迅猛发展。目前电动汽车的有线充电方式和换电方式均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无线充电技术随之成为电动汽车的研究热点。其中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技术具有高传输效率和与汽车底盘高度的完美适配的充电距离,非常适用于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应用。然而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系统的本质是一个松耦合变压器模型,该系统存在无功功率,需要在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之间添加相应的补偿网络来弥补无功功率。本文针对串串型的补偿拓扑进行分析研究,建立电路模型,推导其补偿网络参数,分析研究其输出功率和传输效率特性。分析研究表明,串串型补偿拓扑结构具有较高的输出功率和传输效率,适合应用于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  相似文献   

2.
电动汽车的能源是电能,电动汽车的电能是通过充电设备向电动汽车充电,充电设备的故障意味着电动汽车无法加注能源。笔者在使用北汽EV160慢充充电设备中修复了充电桩启动失败、充电宝或充电桩故障灯闪烁、充电桩人机对话界面显示本机暂停服务、充电枪故障。  相似文献   

3.
目前电动汽车充电方式多通过有线充电方式,极其限制电动汽车的普及。而无线充电技术多以电路较简单的较成熟的感应式无线充电技术为主,电磁感应的磁场发散性较强,对距离及放电受电线圈要求位置要求较高。现电动汽车充电装置的磁耦合共振无线传输系统多针对固定汽车型号。本文主要研究通过接收次级回路的参数,从而控制主回路电容调制,以自动谐振的磁耦合共振无线传输系统来实现对不同接收回路的充电,从而满足对不同型号电动汽车的充电兼容。  相似文献   

4.
无线充电系统测试是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设备品质的保证,测试技术的研究有助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行业向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首先介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基本原理,对国内外无线充电标准设备现状以及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标准现状进行综述,然后系统地介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测试分类及研究进展,最后指出现阶段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测试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充电设施数量稀少、充电模式不适应家用电动汽车的使用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家用电动汽车产业化的突出因素。本文提出了家用电动汽车的"主体、辅助、应急"3个层次的充电体系;分析了发展家用电动汽车充电体系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发展家用电动汽车充电体系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直流充电是电动汽车实现能量补给的一种重要形式,而直流充电接口作为连接供电设备和电动汽车之间的桥梁,其卓越的性能表现是保证电动汽车直流充电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基础。本文针对现有测试方法的局限性,基于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分析了不同品牌直流充电接口互相配合时的性能表现,并通过进一步的尺寸精度测试探讨了性能差异成因。以期相关研究结论能服务于产业研究、产品设计与相关标准的制定、完善。  相似文献   

7.
如今,电动汽车大多采用无序的方式进行充电,由于电动汽车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接受,数量不断增加,因此这就会对电网造成不良的反应,使得电网难以保持稳定的运行。因此,如何才能够消除电动汽车充电带来的不良反应,并有效的降低电动汽车的充电成本已经成为研究人员们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从实际出发,提出了能够提供实时电价的电动汽车智能充电导航系统,用户可以在系统当中得到更为良好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纯电动汽车的充电系统和充电设备故障会造成无法充电,文章针对插入充电枪后充电口指示灯不亮、不充电的故障进行分析,具体介绍了纯电动汽车故障诊断方法和排故流程。  相似文献   

9.
为了将车载端与地面端充电设施统一起来,实现不同电动汽车与不同地面端充电桩之间高效、安全地进行无线充电,保证无线通信协议的一致性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对新颁布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通信协议标准GB/T 38775.2-2020进行解读,梳理得到电动汽车无线充电通信的一般流程;然后,设计了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通信一致性测试的软硬件架构;最后,提出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通信协议的一致性测试方法。该系统能够完成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过程中通信协议的自动化测试,有助于后续标准的修订和测试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针对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分析了应用需求中的功率传输特征,给出了常用的系统电路架构。介绍了无线充电技术发展的历程,对目前主流研究机构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面向市场商用的条件,对应用了无线充电的国内外主要车企以及设备制造企业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并概况了目前国内外标准化的现状,此外,也对目前行业内的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示范运营情况进行了介绍。最后,对面向商用的无线充电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技术研究及市场发展提供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是维持电动汽车运行的能源补给设施,是从供电电源提取能量对动力电池充电时使用的有特定功能的电力转换装置。主要包括交流(慢速)充电系统和直流(快速)充电系统。慢速充电系统通过慢速充电线束(充电桩慢速充电线束或家用慢速充电线束)与交流充电桩或220V家用交流插座相连,为动力蓄电池充电;慢速充电系统将220V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实现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的电能补给。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减排和节能逐步成为了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电动汽车逐步成为了汽车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充电设施技术却制约着电动汽车的发展。当前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普遍为有线接触式充电,这种充电方式在实际操作中有诸多不便。本文以无线电能传输为基础,提出一种基于磁耦合谐振式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设计方案。针对充放电传输效率问题,设计一种改进型的ZCT-PWM软开关斩波电路,利用软开关变换电路,减小了充电过程中的开关损耗。同时,采用基于TMS320F2812的DSP充电控制回路,进行了相关的实验测试。其实验结果证明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正(接上期)⑵SAE充换电标准SAEJ1772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传导充电要求,涵盖了对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实现充电的物理、电气、功能和性能一般要求,定义了通用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与供应设备进行导电充电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IPT类型发射(接收)盘模型在抗偏差能力、耦合效率、漏磁等性能方面对比分析,发现三相模型在抗偏差能力和降低漏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三相系统的电流优化概念,通过调节发射器电流来获得最大的传输效率,对于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电动汽车的充电口盖是可以翻转的开启机构,用于充电口的保护,并提供充电设备接口的通道。充电口盖外表面需要与前格栅外表曲面匹配。文章针对在前格栅上设计开发了一种电动汽车的充电口盖系统,采用拉线和双铰链的方式有效的控制了开启机构的成本,解决开启格栅过程中的平度、间隙面差等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电动汽车的充电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不需通过电线的连接,可以将电力传送给电动汽车给电池充电,这叫无线充电或非接触式充电。试想一想,未来只要将电动汽车停在埋设有无线充电设备的停车场与路旁停车位上,打开车上充电开关,电动汽车就能自动完成充电,看不到一排排充电桩,也不需要从车上拉扯下粘着灰尘的充电电缆,该是什么情景!电动公交车还可以一边行驶一边进行无线充电,公交汽  相似文献   

17.
运用SPSS软件对上海国际汽车城试乘试驾中心电动汽车试驾者所提供的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从试驾者特征、试驾体验以及期望偏好3方面分析研究影响电动汽车购买决策的因素,最终得出了购买意愿以及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模型。通过模型可以得到对电动汽车购买决策影响显著的因素,包括年龄特征、使用偏好、充电偏好、续驶里程以及政府政策。同时,该回归模型也可以用于其他人群的数据,来判断该人群做出积极的购买决策的概率。  相似文献   

18.
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因其高安全性、智能操作和灵活便利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无线充电技术体系结构、电动汽车的种类和特点,然后建立了一个基于磁耦合谐振技术的无线充电系统。分析了PSpice中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特点,并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了充电系统和DC/DC降压变换器电路。通过公式推导和仿真研究了补偿拓扑、谐振频率、谐振线圈降压变换器与系统传输效率和输出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改变线圈参数(如增加线圈半径和匝数),选择合适的工作频率、补偿和逆变电路,可以提高系统的输电效率和负载功率。最后,分析了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中可能的发展趋势和应用趋势。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建设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并将发布实施《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会议认为,建设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保障。要加快配建充电桩、城市充换电站、城际快充站等设施,新建住宅停车位建设或预留安装充电设施的比例应达到100%。加大财  相似文献   

20.
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是电动汽车产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经过对我国代表性城市的实地调研,结合充电设施自身的特点及商业模式主要构成因素,总结了充电设施商业模式的关键要素。基于这些关键要素,对比分析了在公共场所、半公共场所和私人场所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典型案例及主要特点,并对各类场所的商业模式特点进行了总结。最后根据目前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商业模式发展情况,提出了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