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确理解市场与技术,辩证看待技术引进与自主技术发展的关系,反思汽车和电动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原因,汲取国内先进产业的发展经验,探索电动汽车产业构造技术与研发管理体系的思路与模式,迎接智能汽车时代,实现汽车强国战略。  相似文献   

2.
美国电动汽车研发及财税支持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电动汽车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能源问题和实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共识,美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目前已居世界领先地位。本文对美国电动汽车相关研发和财税支持政策进行了系统研究,对我国制定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发展电动汽车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能源问题和实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共识,美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目前已居世界领先地位.本文对美国电动汽车相关研发和财税支持政策进行了系统研究,对我国制定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引言当前全球面临着能源短缺的危机,并且大气污染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促进了电动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在此形势下,世界各国的汽车制造商都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发电动汽车,目前日本及美国等汽车强国已经开发出一些商品化的电动汽车产品。在这一领域,中国与国外技术水平和产业化程  相似文献   

5.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顺应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国际共识,缓解我国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列入十大重点领域之一,新能源汽车产业步入了快速发展期。文章分析了我国天然气汽车、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产业发展中在政策制定、产业结构、核心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科技创新,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6.
王兆春 《中国自行车》2014,(3):76+78+80+82+84+86
小型电动汽车在市场带动下,已经进入产业化状态。走低端起步、由低向高发展的路线,也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试验田"。在国家没有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的情况下,借鉴传统汽车制造技术,借用欧洲机动车标准,按照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推进小型电动汽车高端化和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加快推进小型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和管理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汽车产品正加快向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智能汽车已经成为我国建设汽车强国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本报告简析了我国智能汽车产业政策、市场及上游产业链领域的现状及趋势,为我国智能汽车行业企业的发展布局,以及各地方政府招商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任林洁 《天津汽车》2011,(12):21-24
新能源汽车是河南汽车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抢占未来市场制高点的突破口。郑州市具备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基础和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受到核心技术缺乏、研发投入有限、配套建设滞后和人才短缺等发展瓶颈的约束。明确了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思路为:以纯电动汽车为方向,以示范运营为手段,以产业配套体系为保证,以先进节能技术为根本;从政策、财税、科技、人才4个方面制定了发展对策,从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原特色的汽车产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增程式电动汽车作为串联混动的一种,发动机在该车辆上不直接驱动车辆,仅驱动发电机发电为车辆提供电能,相对于传统车及其他混动车型发动机,其工作点及车辆控制策略都更为简单,凭借这一特点,增程式电动汽车在新能源的舞台占据一席之地。文章列举了中国市场出现的几款典型的增程式电动汽车,并对其工作模式、性能参数及市场表现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对增程式电动汽车在中国市场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0.
A Study on the Roadmap of Electric Vehicle Development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技术路线图方法和情景分析方法,通过分析电池和充电设施技术的发展路径以及电动汽车成本下降潜力等影响电动汽车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探寻并提出我国纯电动汽车发展的技术路线图和政策路线图,为政府部门制定电动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混合动力汽车市场发展阶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舒娅 《北京汽车》2010,(3):5-10,23
文中以混合动力汽车市场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产业经济学观点,详细论述了其发展需经历起步、成长、成熟、蜕变4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营销目标和营销战略。指出混合动力汽车是传统内燃机车和电动汽车的混血儿,是电动汽车市场的先行兵。通过建设混合动力汽车市场,推动整个电动汽车行业的滚动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为应对化石能源资源有限、环境污染和全球变暖等严峻局面,电动汽车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推广电动汽车是涉及汽车、交通、能源、城市管理、环保、信息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需要从产业生态和创新生态的角度来思考电动汽车的发展。日前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首届论坛的主题就定位为"产业发展新生态",意在为行业发展出谋划策,为推广电动汽车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据科技部部长万钢介绍,中国政府在2014年持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在各试点城市和相关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品和技术快速发展,同时在国家对新能源汽车采取的政府补贴等多种政策激励下,我国电动汽车逐步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在充分调查研究并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电动汽车标准、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组织制定了EV-TEST(电动汽车测评)管理规则。2018年EV-TEST第二批测评的车型来自于6家车企。为保证测试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和严谨性,EV-TEST测评全过程坚持自主选车、自主购车、自主测试、自主评价。  相似文献   

14.
<正>当前我国纯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发展纯电动汽车是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缓解日益严重的气候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但电动汽车普遍存在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低,导致续航里程短,续航里程估计不精确,驾驶员容易产生里程焦虑的问题,这是阻碍推广纯电动汽车的一个原因。本文以实际道路试验为依托,进行纯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LSTM网络的纯电动汽车瞬时能量消耗量估算模型。纯电动车作为汽车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已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政府制定了与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相关的电动汽车购买补贴政策。不断提高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是解决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不足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工业在我国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汽车产量和保有量的持续上升。汽车工业的大发展直接导致了能源和环境问题的趋于恶化,人们越来越关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而其中纯电动汽车具有低噪声、零排放、无污染、能效高等优点,发展纯电动汽车已成为国家重点扶持产业,其对我国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都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2022中国电动汽车用户充电行为白皮书》在2021版基础上扩大了用户数据采集范围,新增了充电典型场景,细化了用户典型城市特征分析,为充电服务更好地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助力新能源汽车普及应用。2023年3月7日,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下称“中国充电联盟”)联合能链智电发布了《2022中国电动汽车用户充电行为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七大战略性产业之一,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久陵 《汽车与配件》2004,(24):11-12
人们期待已久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终于在六月一日儿童节由国务院办公厅委托发改委正式颁布了。有人说,挑选这个日子颁布,这是否在暗喻我国汽车产业仍是幼稚产业。但应该不会吧!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第三大汽车市场,该是汽车大国。当然还称不上汽车强国。 在我们学习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  相似文献   

18.
《时代汽车》2010,(12):52-53
电动汽车已经明确成为"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发展目标,电动车正走入由研发阶段向产业化过渡的新时期。 目前,电动汽车的发展如火如荼,在整个产业界实现交通能源电动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政府主管部门已陆续制定出台政策支持汽车企业大力发展电动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30万辆,位居世界首位,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由产品导入期转为快速发展期。然而成绩与问题并存,新能源汽车产业一直是政策主导的产业,市场增长背后技术积累动力不足。未来政府、政策如何重新定位?市场规模与研发积累将如何选择?困扰行业发展的电池、基础设施和商业模式三大痛点又将如何破解?这是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2016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讨论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当发放购车补贴收效渐低,对进展相对缓慢的欧美电动汽车市场而言,着力布局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不失为一种更好选择。伴随全球市场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再度提升,部分区域市场正着手将促进产业发展的驱动力由激进补贴政策转向充电设施基建。特别对于美国和欧洲市场,由于区域内充电桩的建设速度远低于电动汽车的销量增长步伐,如何减轻配套设施不足对产业发展的掣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