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君  叶丹  王彬 《汽车电器》2023,(1):68-69
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车载通信终端(T-BOX)作为互联互通的通道是不可或缺的零部件。T-BOX在车辆上供电取自蓄电池,其静态电流消耗直接影响到蓄电池续航时间及车辆启动,因此需要对T-BOX的静态电流消耗严格管控。针对T-BOX的静态电流消耗,本文结合实际项目给出设计和分析方法,满足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2.
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不断深入,T-BOX作为互联通信的基础,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零部件。T-BOX的功能也从最初的车辆数据上传,发展到了现在车辆管理,车辆定位,远程控制,安全监测,紧急通话以及辅助驾驶等功能。功能增加的给T-BOX的信息处理速度、整机功耗和稳定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MPU和MCU组成的多核异构架构,成为当前T-BOX的主流设计,文章介绍了一种用于支持多核异构架构的T-BOX电源系统,本系统由DCDC,LDO,PMIC,以及主备电源切换电路组成,除满足功能要求外,还通过电性能,EMC,环境实验等车载电子可靠性测试,满足产品配套要求。  相似文献   

3.
为了满足欧洲市场相应法规要求,车载通信终端(T-BOX)产品需要进行CE-RED认证,针对认证过程出现的辐射杂散测试谐波超标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给出对策方法,同时结合实际产品,针对RF SWITCH选型及使用给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车载终端T-BOX作为汽车网联化关键零部件,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对T-BOX的系统架构梳理、T-BOX主要功能的分析,展现了T-BOX当前技术现状,并结合车路协同技术路线,对T-BOX技术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车载通讯终端(T-BOX)工作原理和在汽车电子电磁兼容测试时所遇到的RE、BCI和ESD等常见问题;从原理设计、器件选型、PCB布局及结构设计等多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列出了车载通讯终端EMC的设计规则,确保了产品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6.
由于智能网联汽车LTE-V2X功能对安全预警、自动驾驶的重要作用,如何定量准确评估汽车无线通信能力是智能网联汽车测评领域的关注点。其中,汽车通信能力除了受自身芯片能力及天线系统增益的制约外,还受到外界无线信道环境的影响。本文针对前期LTE-V2X功能实际道路测试中发现的通信中断问题,选取了3个典型道路场景,对LTE-V2X终端的通信距离、丢包率等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下一步将对采集到的无线信道环境进行信道建模与试验室复现,为智能网联汽车通信可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对行车安全造成致命的威胁。深入研究了车联网"云—管—端"3个层面的设备及运行策略,系统研究了各环节的安全防护措施,从网络架构、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IVI(In-Vehicle Infotainment,车载信息娱乐系统)、T-BOX(Telematics BOX,远程信息处理器)、APP(Application,应用程序)、无线通信和云平台等7个方面对车联网信息安全测试技术进行了分析,对主要的测试清单进行了梳理,并利用相应的测试工具对试验样车进行了整车信息安全测试试验。测试中发现了若干漏洞,对漏洞的危害进行分析和修复,初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且合理的车联网信息安全测试方法,为智能网联汽车的信息安全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8.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网联汽车正在迅猛发展,但越来越多的安全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近年来,机车系统和车联网通信系统遭受攻击的事件时常发生,严重影响汽车安全。虽然汽车制造商和科研人员加大了智能网联汽车新技术的安全性研发,尽量防范网络攻击,但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介绍了智能网联汽车及其通信系统,列举了智能网联汽车的易受攻击点,总结了常见的网络通信攻击手段及其防护对策;结合智能网联汽车通信安全问题的新兴解决方案,对智能网联汽车未来面临的安全性挑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针对专用短程通信(DSRC)和LTE-V技术的性能测试需求,在封闭测试场搭建了静态、动态条件下的5种场景,构建了面向智能网联交通应用的模块化测试平台,并设计了一种通信性能测试系统及方法,以数据包投递率和时延为评价指标,通过测试对比分析了通信距离、遮蔽物、车速等因素对DSRC和LTE-V通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信距离和遮蔽物是影响DSRC与LTE-V通信性能的重要因素,但LTE-V较DSRC有更广的通信范围,在同一范围内有更可靠的性能;车速对二者通信性能影响较小,但在高速场景下,两车距离较近时,LTE-V出现时延突增现象,DSRC较LTE-V有更佳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
针对车载T-BOX通信系统需求,提出一款集成4G、全球定位系统(GPS:L1/L5)与WLAN的天线设计。4G天线与WLAN天线使用低剖面结构的平面倒F天线(PIFA)来设计。GPS天线采用两块高介电陶瓷基板堆叠、单馈入点结构设计,配合低噪声放大器(LNA),可工作于高精度导航定位。4G/GPS/WLAN集成天线通过优化的结构布置,整体外观尺寸为125×46×20 mm,具有低剖面、体积小的特点。对天线的回波损耗、隔离度、辐射方向图和增益等特性进行量测,确定可应用于智能车载终端T-BOX通信系统中。  相似文献   

11.
智能网联汽车封闭道路测试作为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的重要一环,其执行方法将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研发和验证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文章基于汽车传统ADAS测试执行方法,首先从测试场景、测试环境、测试车辆控制和测试结果响应方面分析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ADAS测试的异同;其次,依托ADAS测试框架体系,结合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特性,...  相似文献   

12.
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汽车电子化、智能化、集成化产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更加复杂的车内外电磁环境。车辆网联通信功能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可靠运行,轻则关乎用车舒适度,重则影响行车安全性。因此,网联车辆的电磁可靠性至关重要。然而实验室内完成汽车网联通信功能电磁可靠性测试离不开搭建网联仿真场景的检测设备。本文从保护网联车辆场景搭建测试设备在电磁干扰试验中的可靠性出发,设计方案进行摸底研究,分别在不同场强、不同频率、不同天线位置下,测试网联车辆检测设备端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并通过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给出推荐测试布置,为后续网联车辆检测的完善化、标准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道路测试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的先决条件,也是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和示范运营的基础阶段.梳理了我国典型城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的政策现状,对各省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分析了未来政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智能网联试验场是测试智能网联汽车对交通环境感知以及应对能力的场地,其技术涵盖了汽车、电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运输等多个行业,且智能网联技术提出时间较短,无论是多个行业之间的融合还是政策标准体系都处于摸索前进阶段,都将对智能网联试验场的建设规划设计以及研究测试带来很大的挑战。而想实现安全、实用、经济的智能网联试验场建设,则可通过试验场的平面布置明确试验场定位,强调测试分区,着重分析测试场景,配以相关智能网联设施,检验智能网联试验场规划设计以及研究测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正>据悉,捷德移动安全将在2019年(巴塞罗那)世界移动大会上展示安全的T-BOX的参考设计方案。该解决方案由捷德移动安全与芯讯通联合开发,可帮助汽车行业的原始设备制造商更快地生产安全T-BOX。依据最新的设计方案,原始设备制造商可以全面保证其T-BOX与其云端远程通信服务之间的通信安全。该技术支持车辆和云服务的相互认证,并通过TLS加密保护数据传输,可以  相似文献   

16.
常君  任红  肖剑阁 《汽车电器》2021,(4):55-56,59
针对车载通信终端(T-BOX)在研发、生产、维修过程中,容易受静电放电损坏的现象,提出一系列防护方案,即从原理设计、PCB布局设计和结构设计等方面入手,增加保护措施,并予以详细介绍,同时针对生产过程中静电预防实行加强管控。经实践证明,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智能网联示范区是在封闭测试区和开放道路上打造的智能网联环境,配备路侧单元、智能红绿灯和差分GPS基站等先进的设备,使之能与车载单元进行通信,实现V2I的信息交换共享。本文基于国内缺少智能网联示范区对智能网联汽车进行测试评价的需求,介绍中国已建智能网联示范区的发展现状,着重研究已经建成开园的上海、重庆和北京示范区,并从时间、规模和场景上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各自的特点。最后,总结中国智能网联示范区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8.
全面介绍了智能网联汽车仿真测试相关的政策导向、测试评价体系建设现状,对比分析了仿真测试与实车测试的特点,重点分析仿真测试的技术基础与技术应用于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测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仿真测试评价工具链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基础,但需加速测试场景库的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9.
伴随以互联、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汽车智能网联技术正成为全球发展的热点。中国一汽是国内最早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的汽车企业之一,2011年,具备L3级无人驾驶功能的红旗轿车即开展了实际道路测试,实现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新的技术突破。目前,中国一汽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领域已实现了深厚的技术积累,为此,《汽车技术》特邀请中国一汽研发总院副院长、智能网联开发院院长李丰军及其带领的研发团队介绍中国一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发展规划和创新实践,形成了"中国一汽红旗智能网联创新技术"专题。  相似文献   

20.
网联协同控制是智能网联汽车的重要应用场景,而车联网的通信时延与丢包可能导致控制性能下降,甚至影响行车安全。为了分析时延与丢包对网联车辆控制的稳态与瞬态性能的影响,设计了网联控制器,并开展了仿真与实车试验。基于车辆动力学特性,将通信时延与丢包下的网联车辆控制分解为纵向控制与横向控制,进行了统一建模,并设计了控制器进行试验分析;搭建了网联自动驾驶的CarSim-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及集成可模拟时延与丢包的LTE-V原理样机的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平台;开展了不同时延与丢包率下网联跟车控制与网联路径跟踪控制的仿真试验与实车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时延与丢包对控制误差的影响形态有相似性;时延或丢包率取系统及工况参数有关的小值时,如试验中时延小于200 ms或丢包率小于20%,工况随机因素对控制误差的影响可能超过时延与丢包的影响;在更大的时延或丢包率下,时延与丢包的出现方式(如出现时机等)对控制误差影响更大。研究结果表明:能实现针对网联车辆控制系统通信特性的控制器优化设计,使得当时延与丢包在工况相关阈值内时,系统控制误差有界。所揭露的规律一方面可用于对造成危险控制误差的时延与丢包工况进行预警,另一方面也可用于基于给定的稳态或瞬态控制误差边界,判定对应工况允许的时延与丢包率边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