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某车型在制造过程出现的端子脱出问题进行了插接件端子脱出原因分析,并总结了针对各种问题在线束生产及整车工厂插接配合过程中的控制措施。从线束护壳、端子原料确认、操作检验控制方式、物料运转、整车工厂对线束插接的标准化操作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控制,对于线束制造过程中可能导致端子脱出的因素基本可以做到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2.
对军用移动电站电缆输出插接件使用和生产情况的调研,分析和比较,针对插接件使用型号规模过多,严重影响电站装备的技术保障等问题,拟以出力插接件标准系列方案。  相似文献   

3.
针对现有汽车电线束图纸中插接件标注缺陷进行分析,提出改进的标注方法,对插接件代用及查询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4.
为改进焊接工艺和提升电缆插接件焊接质量,本文以航空插接件的焊接工艺为研究对象,对钎焊过程温度控制、焊接件焊接过程的固定等影响因素以及传统焊接工艺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论证,开展焊接工艺方法的改进研究和焊接辅助工装的研发设计,最后通过对不同焊接工艺制作的电缆进行拉伸试验验证,确定了钎焊焊接工艺中温度的参数值范围及焊接过程方法,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了优化的焊接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5.
确保检验准确度,制作插接件,提高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6.
电喷车线束和插接件的维修对一般修理工来说容易出现问题,为避免损坏线束和插接件,在维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刘志刚 《摩托车》2004,(2):24-24
摩托车全车线路是以主电缆线束为中心连接整车电器部件的。在与单个电器部件连接或开关连接处,都设有组合插接件及单个插接件,以备在更换电器部件时能单独快速地分解更换。由此看来,插接件在摩托车线路转换中是  相似文献   

8.
张乐 《时代汽车》2021,(8):155-157
汽车线束作为汽车传递信号及执行电能的载体,对汽车电气设备和各系统之间协调配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述了汽车线束连接器端子管控的重要性,旨在降低整车电器故障率,提升线束设计制造水平.  相似文献   

9.
介绍铜合金在汽车插接件中如何应用、选材,实践中的问题分析与解决,以及用于插接件的新型材料。  相似文献   

10.
杨庆国 《汽车电器》2011,(12):42-43
介绍汽车线束插头的在车检测方法及拆装要领。  相似文献   

11.
12.
较系统地对目前商用车线束设计方案时如何进行插接件选型设计进行探讨和分析,包括插接件的选型原则、约束条件、试验验证等做了详细论述,为汽车电气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基于重型汽车线束插接件使用现状,阐明影响线束插接件可靠性因素,分析原因,提出优化方案,实施并验证。效果显著:插接件故障率大幅度降低,可靠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电子插接件的生产具有产量大、效率高和产品质量要求严格的特点,而日臻成熟的机器视觉检测检测技术极为适合其制造质量的在线检测。本文介绍了应用机器视觉检测技术对电子接插元件制造质量进行在线检测的过程,并以其冲压阶段中典型质量缺陷的检测为例阐述了机器视觉检测系统构建、算法和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针对汽车连接器端子在高温环境下夹紧力衰减问题,通过分析端子夹紧力,提出了弹性结构二次夹紧方案和箱体结构二次夹紧方案。弹性结构二次夹紧方案可应用于端子规格大于2.8的情况,箱体结构二次夹紧方案可用于端子规格小于2.8的情况。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两种方案均不需要增加成本,可解决端子在高温环境下由于应力释放造成的夹紧力衰减问题。  相似文献   

18.
高强钢制件回弹控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强钢制件生产是制约冲压的技术难题。为减少高强钢制件在实际生产中的冲压回弹量,文章介绍了9种高强钢制件回弹控制方法。使用增加拉延模工艺补充部位的2级台阶,拉延件直接到位与回弹工艺补偿值相结合的方法,使制件回弹量处于产品要求的公差范围之内,有效控制了高强钢制件的回弹。在实际工作中,9种回弹控制方法相结合,能有效控制高强钢制件回弹,降低制件报废率,提高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9.
20.
高强钢制件生产是制约冲压的技术难题.为减少高强钢制件在实际生产中的冲压回弹量,文章介绍了9种高强钢制件回弹控制方法.使用增加拉延模工艺补充部位的2级台阶,拉延件直接到位与回弹工艺补偿值相结合的方法,使制件回弹量处于产品要求的公差范围之内,有效控制了高强钢制件的回弹.在实际工作中,9种回弹控制方法相结合,能有效控制高强钢制件回弹,降低制件报废率,提高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