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开设于2003年,2016年成立了以省级专业学术技术带头人马春阳老师为主持人的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能名师工作室。技能名师工作室成立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开展了基于技能名师工作室的品牌示范(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目前已初见成效。笔者作为技能名师工作室的特聘顾问,全程参与指导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品牌示范(特色)专业建  相似文献   

2.
<正>1 1+X证书制度试点发现的问题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全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之一,2019年6月我校开始申报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同年9月开启汽车领域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建设。2019年12月,我校2017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32名学生参加了全国首批汽车运用与维修1+X职业技能等级认证考试,考试模块为汽车动力与驱动系统综合分析技术(初级),  相似文献   

3.
<正>2011年,我院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被批准立项为教育部"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重点建设专业,按照重点建设专业的要求,结合我院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和本课题的实际情况,学院先后组织召开了两次企业一线专家研讨会,并组织汽修专业教师到宁夏15家汽车销售、维修企业进行了调研,得到了行业企业第一手资料,为分析汽车服务工作中的职业能力,创新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改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分析该专业的实训资源在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实训资源优化整合建设的必要性。依据《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领域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设计出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训资源优化整合建设架构图,并对实训资源优化整合建设给出了详细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11月,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示范专业通过复核并开始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我校紧紧围绕"服务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工作任务,坚持以品牌打造为切入点,促进我校汽修专业群及其他专业共同发展,积极示范引领区域内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成为宜宾"8+2"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蓄水池。本文围绕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示范专业建设所提炼出的成果进行描述,以期待给读者带来专业建设的灵感与思路。  相似文献   

6.
课程体系建设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文章就职业院校新开设专业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基于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探讨,提出衔接问题及解决办法和衔接特色,为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提出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7.
<正>我校汽车工程学院始建于1953年,有66年的办学历史,现有专任教师53人,在校生1 800多人。开设有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省级品牌专业)、汽车营销与服务(省级品牌专业)、汽车车身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等4个专业。为汽车后市场培养汽车销售、汽车维修、汽车维修接待、汽车性能检测、汽车保险和理赔、二手车交易等专业人才。从2012年起我校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与南京林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汽车运用工程方向)合作开展"3+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学生前3年在我校就读,学业合格后可获得专科文凭并转入南京林业大学再就读2年,2年之中完成规定的学业可获得南京林业大学颁发的本科文凭。同在  相似文献   

8.
<正>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极大地提升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为新形势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一、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的需求1.人才数量需求汽车运用与维修人员的培养培训已被纳入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据人才市场的有关统计印证了这一说法,近年来汽车运用与维修技师一直位列中山市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前三名。  相似文献   

9.
<正>现代学徒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技术与师资等瓶颈问题,为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参考。笔者学校在三年制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中进行了积极探索,系统构建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四岗递进·校企共育"实践教学的模式,尝试了这一模式对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效果。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三年制中职汽车运用与维  相似文献   

10.
正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尹山湖校区位于风景秀丽的尹山湖边,是融专业实训和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国家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汽车专业是我校品牌专业之一,积累了30余年的专业教学经验,现已形成了以服务于汽车后市场为主要培养方向的教学框架,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群的构建随着汽车在安全节能、智能和信息等技术领域的不断更新,企业大量需求汽车美容、汽车维护、汽车检测、汽车维修和汽车营销等后市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所以我校设置  相似文献   

11.
2019年6月,扬州市职业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科研中心组申报了江苏省职业教育研究课题:"中等职业学校活力课堂构建的实践研究——以扬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课题编号:XHYBLX2019009),着力研究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活力课堂构建,以多样化的六个"一"教学环节实施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教学充满生机,让课堂充满活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让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正现代学徒制是通过校企合作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通过介绍现代学徒制的实质,介绍了江苏省相城中等专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探索"双主体育人"的现代学徒制时所获得的经验。一、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背景目前,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通过三年学习都能掌握较为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开展已经有十余年了,对其教育的课程改革以及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正以自己独特的形式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近年来在中职院校中兴起的热门专业,其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正因如此,其教学也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目前中职院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堂教学文效果欠佳。文章主要分析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课堂教学现状,根据如今社会背环境,浅析了中职院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并提出具体措施,希望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刘加建 《中国电动车》2014,(10):162-163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与汽车底盘、汽车电器一起构成了本专业的核心课程。  相似文献   

15.
专业建设标准是专业教学和专业建设的重要指导性依据,对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调研分析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学时安排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建设、校企合作和国际交流建设等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建设标准的建议。可为省内其它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群建设是我院国家级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是学校整体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关系到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在全区示范引领作用,只有不断强化专业群建设,学校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才有可靠保证。为整体提升专业群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现从重点专业在专业群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这一视角出发,阐述其在专业群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各中高职院校对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陆续开展了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2018年各省市开始开设了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能竞赛,2019年、2021年国赛也开设了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项目。本文从中职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能大赛的指导方法、指导总结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以供指导教师们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正我校的汽车技术系于本学期搬入新校区,为了保证新校区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工作的落实,调动全系教师积极性,经过研讨决定以汽车维修专业为试点,通过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加强教学内涵建设,努力建设骨干专业。1确定骨干专业,整合教学资源我校的汽车技术系现有汽车维修、汽车电器维修、汽车钣金与涂装等3个专业。为了树立学院品牌,提升汽车技术系的核心竞争力,使其与汽车后市场紧密结合,学院决定对专业进行优化整合,确定汽车维修专业为我系骨干专业。借着搬入新校区的契机,  相似文献   

19.
正学校荣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贵州省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单位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贵州省省级精准扶贫基地贵州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贵州省交通运输类技能大赛基地贵州省中等职业教育汽车专业师资培训基地专业建设国家示范专业点:汽车运用与维修,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省级示范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和汽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对高技能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给职业院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同时,汽车新工艺和水性漆的应用,也使汽车运用与维修设备不断的更新换代,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些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人员的素质、技术也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但是大部分职业院校汽车运用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