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小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从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到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多显"车本主义",以保障机动车快速通行为核心,而对行人和自行车交通系统重视不够,产生如人行横道宽度不合理、过街安全设施不足、人行道与自行车道被违规占用、行人与自行车随意横穿马路等问题,行人与自行车骑行人员的出行环境日益恶劣,致使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服务水平不高,制约了城市道路通行效率。中小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占有较高的比例,文中着眼于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在中小城市交通系统中的特点,分析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参与者营造安全、畅通、有序的出行环境。  相似文献   

2.
《汽车与安全》2018,(4):20-22
行人通行的安全也由“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两部分构成,通过治理形成机动车礼让行人的氛围是由监管手段为行人出行确保的“被动安全”,这之于行人的安全只是部分安全,还有一半的安全则来自于行人自身。如果行人能够遵守交通规则,安全文明出行,就等于做到了“主动安全”。实际上,部分行人参与交通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自我保护意识仍然淡薄,这也是行人出现闯红灯、违规翻越护栏等行为的原因所在。对于交管部门而言,治理行人违规过街不仅是保障行人群体安全出行的必然要求,同样是确保机动车有序通行的必要条件,更是构建和谐交通的内在需求。要形成人车互让的文明出行环境,则必须要让行人“管住腿”。  相似文献   

3.
苏州太湖园博会是城市品牌推广的重要机遇,同时其产生的高客流对城市道路交通也提出了较大挑战。根据园博园交通需求及周边路网情况,提出了园博园总体交通组织方案,对集约化交通工具的出行流线及行人交通组织进行深入分析与规划。同时,以预测的平峰、一般高峰、极端高峰时路网交通量为依据,提出分时段的交通管控方案,保障参展期间道路交通顺畅。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精细治理的需要,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组织国内在该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共同编制具有我国特色的“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设计系列手册”,以期提升城市道路交通建设者和管理者的交通组织设计能力和应用水平,在优化道路交通时空资源、保障人民群众满意出行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事故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城市道路早晚各有一次交通事故多发时段;城市交叉路口交通事故呈反弹增长趋势;电动自行车肇事导致的交通事故持续增长,骑行者交通事故伤亡人数年均增长百分比远高于其他交通方式;行人最为弱势,每年都有上万名行人因交通事故受伤甚至死亡;老年群体交通事故风险迅速攀升。  相似文献   

6.
《公路》2017,(2)
目前城市道路交通普遍存在交通拥挤、交通出行困难等问题。尤其是一些大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提高出行者的出行效率和可靠性对解决交通拥挤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是一个典型的动态随机网络,网络中弧和节点的耗费是随机的,且随时间变化。其最优路径问题可以转化为图论网络中的最短路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蒙特卡罗模拟和遗传算法的动态随机网络最短路径算法来解决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的最优路径问题,并提出基于出行时长95%可靠性的最优路径选择方法来保证出行时间的可靠性。实验表明该算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出行时间可靠性的问题,可以很好地运用到交通出行的路径规划中去。  相似文献   

7.
正为了全面改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通行路权和出行体验,今年天津市正式启动《天津市中心城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研究》,同步开展中心城区及天拖、老城厢、劝业场地区等多个示范区的慢行系统规划。慢行交通是指行进速度不大于15 km/h的行人和自行车交通。如今慢行交通出行环境日益恶化,天津中心城区慢行交通出行比例由2000年的88.1%下降至2013年的66.4%,呈加速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基于OD对,综合考虑道路通行能力、自由流车速、流量、运行车速、出行时间等计算城市道路网络交通效率的方法,可用于评估城市道路网络的实时运行效率,也适用于路网中单个路段及部分路网交通效率的评估;并将该方法与其他交通网络效率算法如L-M算法及N-Q算法进行了比较;通过实例仿真,介绍了该方法在路网效率与OD需求关系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城市道路交叉口中人车混行现象,综合考虑效率与安全两方面因素,选取延误成本和冲突成本分别作为效率与安全的评价指标,构建有(无)行人专用相位信号控制模式的交叉口运行成本模型.模型的延误成本中,行人和非机动车延误考虑了信号延误、冲突延误以及绕行延误;冲突成本则基于交通冲突理论,以车头时距判断机动车与行人和非机动车是否发生冲突为指标,并根据机动车及行人和非机动车达到分布确定冲突概率.最后,通过北京市四道口交叉口验证了该模型的适用性,并基于遗传算法求得典型信号控制交叉口中行人专用相位设置的阈值在750~900人/h浮动,随着车流量的增长,行人专用相位的设置对行人流量的要求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为城市道路交叉口信号配时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保障行人及非机动车安全、舒适、方便、尊严的出行.   相似文献   

10.
城市道路交叉口是制约道路通行能力的"咽喉",也是交通事故的高发地点,而行人在交叉口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从过街速度、起动时间、交通特征、违章四个方面对重庆市城市道路信号交叉口行人交通特性进行研究,为重庆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空间优化及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前沥青混凝土路面已成为城市道路中运用最广泛的路面,然而依附于道路上的各类检查井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严重影响城市道路的使用性能、危及车辆及行人的交通出行安全、影响路面行车的舒适度.采用可调式防沉降井可以解决检查井沉陷、井周沥青混凝土脱落等问题.结合近年来可调式防沉降检查井运用于工程实际的经验,重点阐述该井运用于不同施工条件下的施工方法、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正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召开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现场会后,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迅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加强了路口交通秩序治理,重点整治了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以及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深入推进城市道路交通秩序整治行动,取得良好成效。本文摘录各地交管部门开展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与读者共享。开展整治行动严肃查处不礼让斑马线行为北京:全面启动路口秩序环境综合治理工作6月15日,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全面启动路口秩序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重点整治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和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等交通违  相似文献   

13.
摩的违法上路是各个城市管理的痼疾顽症,尤其在一些大城市,摩的更是严重地威胁着行人的人身安全,也使良好的道路交通秩序遭到破坏。“摩的危险系数高,请不要搭乘摩的”、“拒乘摩的,平安出行”、“珍爱生命,拒乘摩的与黑车”……一条条醒目的治理摩的,净化交通良好秩序的宣传条幅悬挂在北京市主干道的立交桥上和护栏上,这种强大的宣传攻势也表明了北京市城管、治安、交通、工商等部门联合治理首都交通秩序的决心。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为了让行人得到平安出行,治理黑车、摩的违法载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上海市域外围新城、主城扩区和新市镇的发展,城乡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在出行特征、出行质量要求等方面,城乡结合地区的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异日趋缩小,部分普通干线公路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城镇化交通出行需求。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及建设用地总量严控背景下,上海市城郊区域亟需优化普通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融合模式。通过梳理上海普通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现状,以问题为导向,聚焦现状衔接点位置不适宜、衔接点前后设施设计不匹配等问题,根据上海不同分区的交通特征,从布局衔接、功能衔接、标准衔接等方面讨论了普通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5.
张震 《时代汽车》2022,(1):197-198
随着我国互联网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车辆技术的交叉融合发展,当前我国城市交通管理领域车联网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通过车联网能够将司机、乘客、行人、道路、车辆与调度员之间的信息进行联通,并形成城市交通管理大数据网络,实时监控城市道路交通相关信息.除此之外,在新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共享出行等新型出行方式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  相似文献   

16.
无信号人行横道人、车干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行横道是城市道路中必不可少的交通设施,也是城市道路交通组织中的薄弱环节.文中从理论上分析了行人和机动车的通行能力和延误情况,分别建立了无信号人行横道机动车数量占优及行人数量占优时的人、车延误模型.  相似文献   

17.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安全改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道路交叉路口各种车辆汇集、行人密度大、路况复杂,是交通事故多发点,改善道路平面交叉口是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文中在对广州、深圳、清远、长沙道路交叉口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城市道路交叉口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交叉口交通治理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以行人交通流基本特性为研究对象,总结了行人交通流基本特性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分析了行人交通流未来发展趋势。介绍了行人交通流基础数据采集方法,例如人工调查法、视频检测法和泰森多边形法等。总结了行人交通流宏观特性和微观特性,阐释了行人流交通特性基本关系图和行人流的整体运动特性,讨论了人群中个体的速度特性及个体间的相互作用,行人交通流的微观特性是宏观特性的自然展现。分析结果表明:行人流动力学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集群效应是由于行人个体之间的非线性作用而引起的,行人交通流特性存在显著的个性化特征,即:出行目的的多元化、出行行为的自组织性、出行过程的避让性。行人速度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当密度低于1.0~2.0p/m~2值时,行人流完全处于自由流状态,此时行人速度不受密度的影响,完全由个人喜好、舒适程度和个人出行目的等决定;当密度增加到4~5p/m~2时,行人速度已经下降到0.2m/s,即行人基本上处于拥挤状态,很难继续往前移动。由于行人性别、生理、心理以及年龄、出行目的、调查地点的不同,其速度变化范围为0.9~1.9m/s,密度变化范围为1.7~7.0p/m~2,而最大阻塞密度则从3.8~10.0p/m~2变化。行人交通流数据采集方法、行人交通仿真与模拟、行人交通建模与实证是未来需要关注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9.
李海峰 《交通科技》2013,(Z1):98-101
以苏州为样本,简要剖析了当前国内外发展慢行交通的现状和经验,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人们的出行方式及出行需求,特别提出"沿水、沿城、沿景、沿街、沿路、沿轨"的思路,打造独具苏州风味的慢行交通。同时,前瞻性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慢行交通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城市道路,还要考虑"进城"公路、其他公路和水上交通,从全社会、全路网、综合交通的角度来统筹思索慢行交通的规划、布局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深入实施,济南交警逐步认识到"以车为本"治堵思路的实施只会进一步刺激小汽车的增长和使用,并逐渐向"以人为本"治堵思路转变,努力打造"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并重"的绿色交通出行体系,倡导绿色、低碳出行,调整市民出行结构。近年来,按照"行人—非机动车—公交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