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GT-Power软件对8种方案下的排气系统声学性能进行分析并与原结构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对消声器内部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仿真和试验测试结果都表明,通过优化消声器内部结构能有效降低排气背压,降低整车油耗,并能改善排气尾管口噪声和整车通过噪声,提升整车NVH性能。  相似文献   

2.
根据汽车排气系统设计目标排气背压和尾管噪声两大指标,对消声器筒体体积、腔数、尾管直径进行估算,设计出预选方案;通过GT-Power模拟和实车测试交替进行,对预选方案进行二次筛选优化,最终得到满足噪声及背压要求的最终方案。  相似文献   

3.
针对某越野车在怠速和急加速工况下存在车内噪声过大问题,进行了整车噪声测试试验,确定了排气系统的尾管噪声是主要噪声源。采用GT-Power软件完成了该车辆排气系统的声学性能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前置消声器和后置消声器的改进。结果表明,改进后消声器可使排气尾管噪声得到明显降低,车内声品质得到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乘用车消声器在发动机转速1 500~3 000 r/min范围内尾管噪声偏大的问题,应用GT-Power软件建立发动机及排气系统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试验验证。应用DoE方法找到了对消声器性能影响较大的参数,建立了消声器性能综合评价体系。依据运行工况及指标的重要程度为各转速下的评价指标设计了相应的权重,通过多目标优化计算得到了最优化的消声器结构参数。优化后消声器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发动机转速1 500~3 000 r/min范围内,尾管总噪声和2阶噪声有较大程度上的降低。  相似文献   

5.
某微型客车在800-1 900 rpm有明显的"嘟嘟"声及排气噪声偏大。本文采用仿真和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排气系统的振动、背压、消声器传递损失、尾管噪声、插入损失和功率损失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排气尾管发生共振,放大发动机高次谐波分量,是引起本排气噪声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多方案分析比较,确定一合理优化方案,其排气噪声降低1-5dB(A),主驾驶员右耳噪声降低0.5-2.5 dB(A),满足功率损失比、插入损失和背压差标准要求,"嘟嘟"声明显减弱,声品质提高。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陕汽F3000和X3000两款自卸车后处理噪声异常问题,在不同转速下对两款自卸车进行原方案和加长尾管优化方案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两款自卸车的驾驶室内和尾管OA噪声及阶次噪声水平整体差不多,排气消声器无质量问题;经加长尾管优化后,两款自卸车在各转速下的尾管后500 mm处OA噪声及阶次噪声水平均出现显著下降,频率在5 000~12 000 Hz处与转速在900~1 500 r/min区域的高亮彩带明显变弱,仅在1 100~1 300 r/min转速间出现能量较弱的彩带,异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某新车型怠速尾管噪声超标问题,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仿真分析了横流穿孔管消声器内部流场的速度与压力变化情况,揭示了穿孔形式、穿孔位置及穿孔率对消声器压力损失的影响规律,并根据该车型前消声器内部流场的分布情况给出了优化方案。实车测试结果表明,优化方案在空调关闭和开启状态的怠速噪声分别降低了2.6dB(A)和2.1dB(A),满足尾管噪声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TCM叉车消声器的消声量测试,得知共对中高频段噪声消声效果不好。对该消声器进行结构参数分析,并在改进设计中增大了消声器容积比和改进排气尾管结构形式。改进后的消声器经装车试验,表明改进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GT-Power软件的BL1.6L发动机排气噪声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华晨公司自主开发的某型1.6 L发动机仿真模型并进行了标定,将该发动机模型与消声器数值模型进行耦合计算得到了该发动机排气系统的尾管噪声,并进行了该排气系统的优化改进.对优化后排气系统进行的实车测试及发动机台架试验结果表明,排气系统尾管噪声的A计权总声压级满足了目标要求:转速为1 200r/min时的2阶噪声和转速为1 400r/min时的4阶噪声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为了降低某款轿车排气噪声,采取增加玻璃棉、调整消声器内部管路和隔板的穿孔率与穿孔位置等措施,提升消声器的降噪性能,并利用GT-Power软件分析其传递损失。经试验验证,改进消声器后,车内噪声最大降低4 d B(A),尾管噪声实现全转速段降低。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介绍了在车辆2档降速滑行的工况下进行排气尾管噪声测试过程中,在发动机3 600rpm-3 700rpm转速范围之间,车内出现轰鸣噪声的问题。通过分析判断轰鸣声是由于排气尾管噪声出现了峰值,以及分析了尾管轰鸣产生的机理,提出了两种改善设计的思路。依据两种思路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并且通过传递损失的模拟分析找出最有效的方案进行整车尾管噪声测试,最终通过在排气尾管上增加一个赫姆霍兹共振腔,消除了排气尾管产生的轰鸣声。  相似文献   

12.
根据对长安胜利客车排气噪声的实际控制,主要分析客车排气噪声的控制方法——消声器优化设计,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排气系统结构优化设计入手,通过泄水孔、导水槽设计,消声器连接管高进低出设计,下沉式尾管设计,冷凝水管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解决消声器冷凝水排出的方案,从而提升排气系统抗锈蚀能力。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SUV车型在3档WOT工况车内排气噪声及轰鸣声的问题,分别从空气噪声与结构噪声两方面对其排气系统和车身进行了问题排查,随后优化了消声器的低频消声能力并增强了三号吊钩车身端局部动刚度,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优化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某车型的排气口原始噪声进行测试分析,通过开发不同类型的声音样本以及评审目标声音样本,利用GT-POWER软件搭建原始噪声排气模型并修正仿真与试验精度;通过设计低频腔结构、调整消声管的直径、长度和整个腔体的容积,有效控制车内低频的压耳感;通过控制旁通结构调整尾管长度,设计尾管的声学模态频率在排气尾管内产生驻波并达到共振效果,提高声音明亮感;利用高频管声学原理,消除高频噪声,降低气流噪声。最终根据主观评价和排气尾管噪声测试结果,对排气结构进行反复优化设计,使排气尾管噪声主观评价满足动感音要求。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轿车加速试验时出现的车内噪声大及声品质粗糙等问题,通过安装辅助消声器确定了该轿车异响噪声的起源为排气消声器,并对排气噪声异响声品质进行了试验分析,同时对原消声器提出了结构改进方案.结果表明,改进后车外排气管口和车内左侧乘员右耳处的尖锐度、粗糙度、响度、抖动度均比改进前降低,车内、外排气噪声的声品质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某发动机工作过程模型和排气消声器性能评价模型,并进行了该排气消声器声学性能和空气动力性的仿真分析.采用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调节各腔室容积和隔板的穿孔率对该排气消声器进行了改进.改进后排气消声器的试验结果表明,消声器总体噪声值和阶次噪声值均有明显好转,高速噪声值比较高的状况得到改善,消声器性能基本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1.5 L自然吸气发动机,为了能在项目开发前期有效预防并优化其排气系统怠速噪声,通过试验记录怠速工况下发动机转速、缸压、空燃比、排气系统温度和尾管噪声等数据,基于此建立GT-POWER怠速开关空调工况发动机声源模型,再将GT-POWER计算怠速尾管噪声与试验所测尾管噪声比较,优化消音器结构并预测怠速噪声水平.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为了降低发动机排气系统噪声,首先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汽车发动机排气系统模型的内部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其次通过计算得到计算域内流场分布,观察打开不同排气歧管入口时消音器及尾管的内部流线图、催化转化器内部气体流动均匀性来研究分析发动机排气歧管噪声的产生原因。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找出原结构中不合理的部位,并提出2种对发动机排气系统的优化改进方案,以达到减小排气阻力和排气噪声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利用GT-Power模型首先计算出整车排气尾管噪声和背压,同时通过试验测量出全油门工况下的排气尾管噪声和背压值,比较了仿真结果与试验的误差及原因分析,总结了用GT-Power模型作排气声学计算的分析流程以及在整车开发中具体应用.通过分析实例和试验验证说明了该分析方法在整车性能设计中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