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4车辆检测在用机动车环保检验流程如图7所示。4.1车辆信息登录车辆信息登录流程如下。(1)待检机动车所有人或代理人持机动车行驶证到机动车检测机构"登录"窗口,交车辆信息登录人员,进行车辆检测信息的录入。(2)登录人员登录江苏省环保平台"排气监管系统"网页(图8),输入本机构的用户名、密码进入,点击选择"车辆信息管理"中的"车辆信息录入"界面(图9)。(3)登录人员根据车辆行驶证及其他资料对车辆信息  相似文献   

2.
7月22日,环保部公布了《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该规定指出,对按照在用机动车国家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经定期检查合格的机动车,核发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以实现环保标志规范化  相似文献   

3.
陈凯  李惠慧  唐博 《时代汽车》2024,(5):189-191
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是在用和注册机动车进行排放污染物检验的经济实体,多年来对其评价管理更多是基于法律法规、管理办法等主观、单一分散的判断,缺少较为综合且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为基础,构建多层级的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之后基于序关系分析法、熵权法,引入模糊综合评价理论,构建基于组合赋权的模糊评价模型.最终,选取银川市某排放检验机构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与其实际发展状况基本相一致,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综合评价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2014年公安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推行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制度的改革,2018年国务院提出货运车辆"三检合一"的改革措施,将我国现有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动车排放检验和汽车综合性能检验等各自为政的3类检验机构合为一体,尽最大限度降低了机动车能源消耗、排放污染、项目重复检测等问题,应该说,"三检合一"的实施,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我国对机动车采取的是强制定期检验制度,这是保  相似文献   

5.
机动车检验机构承担着机动车的综合性能检验、安全性能检验及排放性能检验。其主要是利用专业仪器设备,按照国家标准,采用规定的方法,同时辅以必不可少的人工检验,来对车辆技术状况、环保性能进行判定和把关,确保机动车行驶的安全性和环保性。人工检验作为对仪器设备检验的前置把关和补充完善,是机动车检验中的重要一环。专业的外检人员通过眼看、手摸、耳听等方式去判定车辆外观、安全装置、部件连接等是否符合上线条件和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6.
正注册登记排放检验是指对申请注册登记的新车进行的排放检验,外观查验是注册登记排放检验中的一个项目,它是对车辆信息公开内容进行核实。笔者走访了一些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发现部分机构外检员对在用车排放检验的外观查验操作相对比较熟练,但是对新车进行注册登记检验的外观查验操作能力却相对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7.
<正>《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GB 38900—2020)的发布实施,是继“三检合一”实施后为加强机动车安全技术管理的又一重大举措。“三检合一”实施后,机动车安全技术性能检验、机动车综合性能检验及机动车尾气排放环保检验均执行统一的检验周期、统一的检验项目、统一的判定标准,打破地域和行业壁垒,检验结果实现互认。这就需要出台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国家标准,因此,《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GB 38900—2020)应运而生。新标准最大的变化在于取消了机动车动力性、经济性检验项目。  相似文献   

8.
樊立杰  尚圣 《交通科技》2009,(Z1):129-131
分析了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危害,论述了实施在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制度的重大意义,同时对国外及国内各大城市在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制度的实施情况做了简要的阐述,通过对大量数据和论据的分析推论,提出在洛阳市推广机动车尾气检测新技术——"简易瞬态工况法"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论述:货车年审、年检和尾气排放检验"三检合一"。"三检合一"模式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形式整合,更不是地方政府以及主管部门为了方便管理,简单地将安检、综检、环检合并一起,由公安、交通、环保3大主管部门共同"齐抓共管"。真正意义上的"三检合一"机动车检测模式改革应该立足于民生角度,从机动车检测项目、方法上入手,更深入地从专业角度将安检体系、列为贯穿整个"三检合一"检测体系的主体,本着简化检测程序,优化检测方法的原则,将综检和环检纳入这个体系并作为补充和延伸。"三检合一"模式不仅要求在形式上完成良性对接,而且需要在内涵上实现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0.
<正>按照我国法律,非营运车辆(包括私家车辆)要定期进行安全技术检验和机动车尾气检测。机动车尾气检测归环保部门管理,一般在安检机构的尾气检测点或专门的机动车环保检测线进行。许多车主反映,不知怎样办理车辆环保标志?车辆环保检测时需带什么证件?检测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尾气检测周期是多长时间?带着车主们的种种疑问,记者走进机动车环保检  相似文献   

11.
资迅速递     
正中国将建立机动车环保缺陷召回制度为有效治理大气污染等生态环境,全国质检系统将更加精准地服务生态环境治理。记者从2017年1月召开的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获悉,鉴于燃煤排放和机动车排放是影响环境的2个重要因素,2017年,我国将全面实施成品油国Ⅴ标准,建立机动车环保缺陷召回制度。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要先行一步,抓好成品油专项执法打假,率先解决燃煤工业锅炉节能环  相似文献   

12.
拂晓 《商用汽车》2005,(5):101-102
目前,我国的新车环保管理已经建立了健全的新车环保监管制度,任何厂家的新的生产车型必须经过国家环保总局的型式认证和一致性检查才能生产、销售、出口和使用。但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在用机动车污染已开始成为我国城市污染的重要来源,部分城市的污染类型已从煤烟型转为煤烟和机动车混和型污染;因此,为了加强对在用机动车污染的监管,控制城市空气污染,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国家环保总局开始着手强化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刘颖 《时代汽车》2022,(9):16-18
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日益加重,机动车环保检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为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应加强对其的检验和管理.本文就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管理问题进行探究,给出相应的机动车环保检验技术,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目前机动车环保检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尝试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一步提高机动车环保检验管理的严谨...  相似文献   

14.
正在机动车废气排放检验时,被检验机动车的车辆信息在录入系统时必须要与该车在国家环保网备案的车辆信息是一致的,否则不仅会造成检测过程出现异常,还会造成对车辆检测结果的错误判定。因此,机动车在检验前的车辆信息录入,对其检测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机动车排放检验时车辆信息的录入及重要性。1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废气烟度检测1.1在用汽车自由加速试验(不透光烟度法)  相似文献   

15.
《汽车与安全》2016,(1):128-129
第一条本补充要求是在《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基础上,针对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的评审补充要求。对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的评审应予以执行。第二条本补充要求所称机动牟安全技术检验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按照机动车国家安全技术标准等要求,对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进行检验的活动,包括机动车注册登记检验和在用机动车检验。  相似文献   

16.
正2018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大力淘汰老旧车辆,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由此可见,做好在用机动车排放检验工作显得十分重要,而做好柴油车的检验及监管工作更是重中之重。目前,检验柴油车排放主要采用加载减速法和自由加速不透光烟度法,江苏省采用的是自由加速不透光烟度法。笔者认为,若能规范自由加速不透光烟度法的检验操作,使发动机转速达到断油点,其排放烟度值也能很好地反映柴油  相似文献   

17.
《汽车与安全》2010,(6):42-42
山东省滨州市环保局对在用机动车尾气检测实行社会化运营.对市区及六县实行布点规划.邹平县、博兴县、无棣县、沾化县等机动车检测机构已顺利通过了滨州市环保部门的初验,预计6月底之前将取得省环保厅的委托证书,全面开展在用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物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18.
<正>1简易瞬态工况法汽车尾气排放检测及设备技术要求机动车排气污染物(尾气排放)检测是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控制汽车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而制定的要求,是属于环保性能方面的检测,其排放限值用测量方法是由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共同发布的标准。《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GB 21861—2008)第4.1款有说明,"实行环保检验合  相似文献   

19.
GB 3847-2018《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自由加速法及加载减速法)》于2019年5月1日起实施。标准实施以来,检测事故频繁发生。如何既能保证检测质量,又能减少或消除事故发生,是所有机动车检验机构的愿景。本文从尾气排放检验程序入手,排查风险点,希望对机动车检验机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6月1日起,福州市机动车尾气环保年检将采取新检测方法.对达不到国家第三阶段排放标准的机动车.将不予出具符合国家标准的有效检验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