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俊 《天津汽车》2011,(12):50-52
发展电动汽车是节能、环保和低碳经济的需求,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相当于汽车燃料的加注站,无线供电(WPT)是未来电动汽车供电技术的发展趋势。文章首先综述了无线充电技术能解决电动汽车发展的难题,接着介绍了无线充电技术是扩大电动汽车市场的关键而受到了关注,然后研究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装置的类型、工作原理,最后讨论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装置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随着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无线充电技术以换电和传导充电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受到行业的广泛认可和推广。本文分析国内外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现状,总结无线充电的技术难点以及相关标准和测试情况,最后提出未来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无线充电系统测试是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设备品质的保证,测试技术的研究有助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行业向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首先介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基本原理,对国内外无线充电标准设备现状以及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标准现状进行综述,然后系统地介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测试分类及研究进展,最后指出现阶段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测试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为了将车载端与地面端充电设施统一起来,实现不同电动汽车与不同地面端充电桩之间高效、安全地进行无线充电,保证无线通信协议的一致性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对新颁布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通信协议标准GB/T 38775.2-2020进行解读,梳理得到电动汽车无线充电通信的一般流程;然后,设计了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通信一致性测试的软硬件架构;最后,提出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通信协议的一致性测试方法。该系统能够完成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过程中通信协议的自动化测试,有助于后续标准的修订和测试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电动汽车的普及还有障碍,由于续航里程有限,大众担心给电动汽车充电不能像给燃油汽车加油那样方便,毕竟充电站还不像加油站那么常见。为了解决电动汽车充电难的问题,最近欧盟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方法,希望借此方法让电动车充电变得更简单。2015年8月28日,欧盟对外发布了这项研究的最新进展。像Wi Fi一样给多辆电动汽车充电其实,无线充电技术在很多领域早已开始使用,  相似文献   

6.
赵兴福  魏健 《上海汽车》2012,(6):3-6,21
分析电动汽车用无线充电技术的特点,介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的研发现状,其中重点介绍最接近实用的电磁感应式技术.然后以行驶中的充电技术为重点,对将来电动汽车用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针对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分析了应用需求中的功率传输特征,给出了常用的系统电路架构。介绍了无线充电技术发展的历程,对目前主流研究机构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面向市场商用的条件,对应用了无线充电的国内外主要车企以及设备制造企业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并概况了目前国内外标准化的现状,此外,也对目前行业内的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示范运营情况进行了介绍。最后,对面向商用的无线充电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技术研究及市场发展提供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节约能源消耗,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近年来,世界各国及各大汽车企业加大了对电动汽车的投入和研究,电动汽车市场亦日趋繁荣,但目前仍存在许多关键性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其中与续航里程相关的无线充电技术因其操作便捷、公共占地面积小、安全隐患少等优点受到广泛的关注。文章主要就电动汽车国内外发展现状,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充电方式及市场应用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不同电动汽车使用场景所适宜的无线充电方式。  相似文献   

9.
为了有效地减少能源的消耗,从而缓解环境的污染问题.目前各大汽车企业都加大了对电动汽车的投入以及研究力度,整个电动汽车的市场发展日益繁荣,在电动汽车发展的过程中,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可以让电动汽车在操作的时候更加便捷,并且安全隐患也较少.本文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并且探讨了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以...  相似文献   

10.
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因其高安全性、智能操作和灵活便利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无线充电技术体系结构、电动汽车的种类和特点,然后建立了一个基于磁耦合谐振技术的无线充电系统。分析了PSpice中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特点,并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了充电系统和DC/DC降压变换器电路。通过公式推导和仿真研究了补偿拓扑、谐振频率、谐振线圈降压变换器与系统传输效率和输出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改变线圈参数(如增加线圈半径和匝数),选择合适的工作频率、补偿和逆变电路,可以提高系统的输电效率和负载功率。最后,分析了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中可能的发展趋势和应用趋势。  相似文献   

11.
现在石油和化石能源的短缺和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由于其能耗低,无污染的特点,电动汽车发展迅速,电动汽车是一种由车载电池供电的新型环保汽车,是解决不可再生化石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和降低运营成本的重要解决方案。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有两种:有线充电和无线充电。有线充能技术存在着操作复杂、插拔不安全、环境适应性差等缺陷,对于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造成了障碍;而无线充能技术具有操作便捷、无接触耗散、无高压危险、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是当前市场的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12.
<正>电动汽车的充电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不需通过电线的连接,可以将电力传送给电动汽车给电池充电,这叫无线充电或非接触式充电。试想一想,未来只要将电动汽车停在埋设有无线充电设备的停车场与路旁停车位上,打开车上充电开关,电动汽车就能自动完成充电,看不到一排排充电桩,也不需要从车上拉扯下粘着灰尘的充电电缆,该是什么情景!电动公交车还可以一边行驶一边进行无线充电,公交汽  相似文献   

13.
目前电动汽车充电方式多通过有线充电方式,极其限制电动汽车的普及。而无线充电技术多以电路较简单的较成熟的感应式无线充电技术为主,电磁感应的磁场发散性较强,对距离及放电受电线圈要求位置要求较高。现电动汽车充电装置的磁耦合共振无线传输系统多针对固定汽车型号。本文主要研究通过接收次级回路的参数,从而控制主回路电容调制,以自动谐振的磁耦合共振无线传输系统来实现对不同接收回路的充电,从而满足对不同型号电动汽车的充电兼容。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能源技术及其相关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建设,电动汽车得到迅猛发展。目前电动汽车的有线充电方式和换电方式均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无线充电技术随之成为电动汽车的研究热点。其中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技术具有高传输效率和与汽车底盘高度的完美适配的充电距离,非常适用于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应用。然而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系统的本质是一个松耦合变压器模型,该系统存在无功功率,需要在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之间添加相应的补偿网络来弥补无功功率。本文针对串串型的补偿拓扑进行分析研究,建立电路模型,推导其补偿网络参数,分析研究其输出功率和传输效率特性。分析研究表明,串串型补偿拓扑结构具有较高的输出功率和传输效率,适合应用于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  相似文献   

15.
异物检测是保障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核心技术之一。本文首先介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异物检测的概念,然后总结归纳了国内主要设备厂商异物检测方案,最后分析了异物检测功能现存的问题,为后续异物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减排和节能逐步成为了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电动汽车逐步成为了汽车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充电设施技术却制约着电动汽车的发展。当前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普遍为有线接触式充电,这种充电方式在实际操作中有诸多不便。本文以无线电能传输为基础,提出一种基于磁耦合谐振式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设计方案。针对充放电传输效率问题,设计一种改进型的ZCT-PWM软开关斩波电路,利用软开关变换电路,减小了充电过程中的开关损耗。同时,采用基于TMS320F2812的DSP充电控制回路,进行了相关的实验测试。其实验结果证明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总结了电动汽车充电接口、通信协议、车桩互操作性技术标准及要求,通过对电动汽车充电模式和充电接口性能的分析,得出我国的充电模式可以采用几种模式并用的方式,即自充电模式为主(包括大功率快速充电及普通充电),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选择换电模式及无线充电模式为补充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8.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力蓄电池的充电方法包括接触式充电和无线充电.接触式充电采用插头与插座的金属接触来导电;无线充电或称无线供电WPT(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是以耦合的电磁场为媒介实现电能传递.对于电动车用无线充电,即将变压器原、副边绕组分置于车外和车内,通过高频磁场的耦合传输电能. 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巨大需求使得相关技术的研发应用相当活跃.典型的应用包括新西兰国家地热公园的30kW旅客电动运输车、美国洛杉矶的无线充电移动充电实验公路,以及韩国销售的配有车载无线充电手机充电器的宝马7系列轿车等.日产聆风、雪佛兰沃蓝达和三菱CA-MiEV概念车均拟应用无线充电技术.  相似文献   

19.
以感应充电技术(Inductive Power Transfer,IPT)为主要特征的充电路面(Electrified Road,e-Road)近年来发展迅速,其可为行进中的电动汽车进行动态无线充电,有效解决电动汽车充电时间过长、续航里程不足等问题,是支撑未来公路交通电气化发展的重要储备技术。详细介绍了IPT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并总结了已有e-Road试验段的充电性能参数和技术就绪度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基础设施角度剖析了e-Road目前存在的主要工程问题及相关研究进展,内容包括:①深入分析了IPT系统工作时因高频磁场通过介电性路面材料所引起的电磁损耗对IPT系统充电效率的影响,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法;②针对充电模块与普通沥青路面存在的力学兼容性问题,从结构受力原理、材料损伤特性等方面总结了e-Road复合结构产生力学损伤加剧效应的原因,并提出了耐久性优化措施;③针对e-Road环境可持续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评估并对比了e-Road与传统道路的全生命周期环境效益,指出了e-Road环境性能研究对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估算的重要性。此外,还从政策支持、安全性、价格因素等角度对e-Road进行了综合可行性评估,并对充电路面基础设施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智能化展望,提出了e-Road与其他新型智能道路技术进行有机融合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针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现状和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