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息     
正三部委印发《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联合印发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旨在落实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部署,推动汽车强国建设,明确了"力争经过10年持续努力,迈入世界汽车强国行列"的目标。《规划》中选取2020年和2025年作为两个时间节点:到2020年培养成若干家进入世界前10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智能网联汽车与国际发展同步;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骨干企业在全球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智能网联汽车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之后,我国跃居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由汽车产业大国向汽车产业强国的转变,以及如何转变早已经提到我国政府包括汽车业内的议事日程。 就目前来讲,我国汽车产业强国的建设思路还不是很清楚,尚没有形成明确的规划,但是这个目标已经成为我国汽车业内人士的共识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3.
我国汽车产量2020年可能达到3 500万~4 000万辆.能否从汽车大国转变为强国,不仅关系到汽车产业,也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汽车大国转变为强国必要条件之一是应对世界汽车的绿色革命,用绿色制造技术制造绿色汽车(新能源和节能汽车).这不仅关系到我国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一、形式与政策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长期发展,2012年我国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2015年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正式提出制造强国战略,并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列为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报告中,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统称为清洁能源汽车,其范畴则更加广泛,主要是指用清洁燃料代替传统燃油的环保型汽车,属于广义的新能源汽车。现阶段可用于节能汽车的清洁能源包括了油电混合、天然气、甲醇、乙醇、太阳能、沼气等等。新能源汽车通常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先进技术原理、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纯电动汽车(EV)、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中国制造2025》总体上指明了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路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  相似文献   

5.
汽车产业是当前全球化程度最高、产业关联度最强的产业之一。汽车产品大规模出口是汽车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世界汽车制造强国无一例外都是汽车出口大国。2007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800多万辆,成为全球第3大汽车生产国和第2大汽车消费  相似文献   

6.
陈光林 《时代汽车》2007,(10):22-24
汽车产品大规模出口能力是世界汽车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尽管我国汽车产业目前还是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为主,但由于汽车产业的国际化特性,中国汽车产业走国际化道路,实现“汽车强国”的梦想只是迟早的事情。[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之后,我国跃居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由汽车产业大国向汽车产业强国的转变,以及如何转变早已经提到我国政府包括汽车业内的议事日程。就目前来讲,我国汽车产业强国的建设思路似乎有了,但与实践的可行性尚有差距。但是这个目标已经成为我国汽车业内人士的共识和行动目标。如何建设汽车产业强国?应该从哪些方面着力,自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通过分析德国汽车产业的突出特点,梳理汽车产业强国的战略特征,结合我国汽车产业强国的建设思路做一探索,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一、提升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自主创新生态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飞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汽车市场,然而,倘若我国汽车产业一直缺乏产品自主研发的核心竞争能力,那么,我国就只能成为一个汽车的制造大国,而绝不可能成为汽车生产强国。目前,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是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及核心技术的缺乏正是由于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生态缺失和系统不完整所致。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蓝图,其中明确提出的"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规划,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早在2012年,国务院就曾出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了国家积极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加快汽车产业转型的决心。面对国家政策利好,江淮汽车审视夺度,顺势而为,于近日正式发布了新能源汽车i.EV+战略,根据规划,江淮汽车将持续构筑领先的纯电驱动技术优势,重点发展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两大技术平台,到  相似文献   

10.
正2012年我国颁布了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明确了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00万辆。截止到2018年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290万辆,其中乘用车占75%,客车占17.5%,货车占7.3%,乘用车中纯电动占比76.5%,插电混动占比23.5%。"氢能源"作为未来新能源汽车工业的三条重要技术路线之一,其技术和应用已经得到跨越式发展。"推动加氢等设施建设"更在今年3月首次被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各级政府也陆续出台政策加码氢能产业,积极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是汽车大国,而不是汽车强国",这一判断被业内人士普遍认可。进入2018年,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汽车产业也要进入新征程。因此我国汽车产业未来的任务将是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再上一层楼,再一次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综合水平和品牌价值。  相似文献   

12.
印度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制造汽车。在亚洲汽车史上,印度是继日本之后第二个较早生产汽车的国家。但由于种种原因,印度汽车产业上世纪一直处于规模较小的低水平徘徊发展状态。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6年以来,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产业政策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之后,印度汽车产业出现了持续向上的蓬勃发展态势———外企投资日益增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市场连年大幅增  相似文献   

13.
正1汽车产业升级及汽车后市场转型发展对汽车类专业人才提出了全新要求(1)汽车产业升级要求亟需加快汽车智能制造和智能汽车制造及相关零部件制造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汽车产业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随着汽车产品形态(新能源汽车、互联网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和生产方式(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变革、工业4.0背景下催生的"超级智能""超级工艺""极致环保""极致管理"的  相似文献   

14.
《时代汽车》2014,(4):2-2
近年来,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关于建设汽车强国的呼声越来越高。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应该有建设汽车强国的规划,政府应组织制定建设汽车强国的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15.
正入世十年来,中国成功跻身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然而,汽车产业依然面临产业结构升级、企业经营模式转变、自主品牌提升缓慢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做大做强中国汽车产业的话题始终没有停止过。未来5年,汽车行业的兼并重组将再度成为行业焦点。这在今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表述得相当清楚:明确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在已经是世界汽车最大市场、最大生产国之一。按照汽车发展总战略,我国还将迈向世界汽车产业强国,而其战略基础则是拥有先进制造技术和装备。中国的各汽车企业,特别是汽车零部件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必须不断改进其制造技术与装备。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汽车产品正加快向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智能汽车已经成为我国建设汽车强国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本报告简析了我国智能汽车产业政策、市场及上游产业链领域的现状及趋势,为我国智能汽车行业企业的发展布局,以及各地方政府招商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马戈 《汽车情报》2008,(11):18-23
印度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制造汽车。在亚洲汽车史上,印度是继日本之后第二个较早生产汽车的国家。但由于种种原因,印度汽车产业上世纪一直处于规模较小的低水平徘徊发展状态。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6年以来,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产业政策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之后,印度汽车产业出现了持续向上的蓬勃发展态势——外企投资日益增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市场连年大幅增长、产业规模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19.
骊山  秀婷 《时代汽车》2011,(2):40-41
关于汽车产业的发展问题 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建议《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成就中国制造崛起》,推出“质量强国”战略,重塑“中国制造”整体形象,打造一批世界名牌企业。中国制造要摆脱过去低质低价的形象,必须更加重视质量控制。建议恢复启动中国品牌产品评价工作,将质量统计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发布指标体系并对地方政府进行考核。并在正在制定的《质量发展纲要》中予以明确,设立“国家质量奖”。  相似文献   

20.
汽车强国建设是国家战略,需要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战略判断。从汽车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步性,发达国家历史参照,中国特有国情对汽车产业发展提出的要求,能源、环境和基础建设与汽车产业互动等角度论述了汽车强国战略源自超前、全面、系统的判断,并对我国制定及实施正确、科学、有效的汽车强国战略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