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荼镇隧道的现场监控实测资料,以新奥法施工基本原理为指导,应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对量测所得的净空收敛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指出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变形的时间效应,为指导施工和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3.
4.
隧道围岩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新七道梁隧道地质条件复杂,本文对复杂条件下长大隧道影响围岩变形的施工因素进行分析。采用有限元法模拟施工中围岩的力学特征,表明隧道施工对围岩变形影响显著。同时,在隧道内布设大量收敛值量测断面,并长期监测,对隧道围岩收敛测量数据进行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隧道开挖后围岩的变形具有时间相关性和空间相关性。变形包括三个阶段,即急剧变形阶段、缓慢增长阶段、基本稳定阶段。同时分析开挖方法、支护结构、邻近施工、施工工序等施工因素对围岩变形的影响。结果认为施工中开挖初期对围岩变形影响最大,而设置仰拱可减小隧道围岩变形,因此应选择对围岩扰动小的开挖方法,并及时进行后序施工。将围岩变形施工因素分析动态反馈于施工中,取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针对黄草隧道施工的变形监控量测方法,并将所量测的数据反馈到施工中,为喷锚支护和二次混凝土衬砌的参数调整提供依据,并与有限元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6.
结合骡坪隧道工程的建设实际,介绍了隧道施工中监控量测工作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监控量测的数据处理以及监控量测成果的分析与应用。得出骡坪隧道围岩变形监测量均不大,基本在30 d内趋于稳定,施工采用上下台阶法可行。 相似文献
7.
8.
介绍了龙井隧道围岩监控量测的方法.通过监测数据分析以评价围岩、支护结构及承载体系的受力性能,及时指导施工,调整支护参数,指导二次衬砌施工最佳时间,并预测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发生事故. 相似文献
9.
介绍以监控隧道施工稳定性为内容的围岩监控量测工作在乌鞘岭隧道的应用,监控围岩和支护状态,通过量测数据的分析,调整支护参数、最大预留变形量,确定仰拱、二次衬砌合理施作时间,判定施工方法是否有效. 相似文献
10.
复杂条件下隧道围岩变形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研究目的:新七道梁隧道是甘肃省在建的开挖断面最大的公路隧道,地质条件复杂。研究复杂条件下长大隧道围岩变形分布规律,可以指导隧道开挖支护设计施工,这也是隧道信息化施工的重要手段。研究方法:在现场布设收敛大量量测断面,并长期监测,对隧道围岩收敛测量数据进行曲线分析。研究结果:结果显示隧道开挖后围岩的变形具有时间相关性和空间相关性。包括3个阶段,即急剧变形阶段、缓慢增长阶段、基本稳定阶段。新七道梁隧道围岩变形具有变形较均匀、收敛速度快、变形小、拱顶下沉较水平收敛变形大的特征,这是地质条件、施工技术、周围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表明隧道区围岩条件较好,自稳定性能强,隧道开挖支护设计施工技术科学合理,支护结构较强。围岩变形分析动态反馈于施工中,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研究结论:地质条件复杂、岩性、空间位置变化频繁地段围岩变形变化大,应引起特别注意,并制定相应施工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施工中对隧道围岩和初期支护进行实时监测是保障安全、优化设计、指导施工的重要手段。通过现场监测和数据分析可判定围岩稳定性,预测掌子面前方地质条件,并不断优化支护参数。 相似文献
12.
隧道穿越破碎山体围岩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结合南京九华山隧道穿越破碎山体的工程实际,取断裂带近区山体围岩,建立双连拱隧道穿越断裂带三维计算模型,对隧道开挖过程中破碎带围岩变形和应力情况进行三维非线性计算分析。从而判断围岩是否稳定,并采取相应支护措施,为施工中需注意的重点部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双护盾TBM掘进作业过程中,由于护盾和刀盘的阻挡,使得围岩面、掌子面与掘进机内部几乎隔绝,难以直接对围岩的强度及变形特性进行有效测试,从而未能实时判断围岩的稳定性.以西南某隧道双护盾TBM掘进施工为背景,采用直接观察、测尺以及改进型回弹仪,通过衬砌管片上的预留注浆孔分别对围岩的岩性特征、变形及强度进行联合测定,对围岩的稳定性进行评定.研究结果表明:结合直接观察围岩体岩性,对于稳定性围岩,其回弹测试换算的抗压强度与围岩到衬砌管片内侧的距离呈现出反相关性;对于大变形围岩,则呈现出近似的正相关性;三者综合评价围岩的强度及变形特性效果较为稳定,对于较完整围岩适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15.
为了克服回归分析法在隧道施工监测数据分析中预测模型的不足,利用多目标加权灰色局势决策法对回归模型的多个评价指标进行整合量化,得到综合效果测度和优选回归预测模型。基于已优选的回归模型与模糊自适应变权重组合预测法建立最优非线性组合预测模型,将组合模型与优选模型进行效果测度对比,并基于该算法编制"智能监测—模型优化—信息反馈"系统。结合麻栗垭隧道工程,对组合模型和单项模型进行分析,预测拱顶沉降值。研究结果表明:以残差与后验差为评判标准,实时构建的最优组合预测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为4%,方差为6.5,后验差比值为0.34,小误差概率为1,更能对隧道施工过程围岩变形进行有效的预测和反馈。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对深基坑施工围岩动态变形规律缺乏系统研究的现状,以武广客运专线上的金沙洲隧道明挖段深基坑工程为实例,建立空间有限元模型,实现了施工动态模拟;分析了长大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各部位围岩的动态变形和分布规律,并指出了围岩变形的关键位置与施工环节。研究结果表明:坑周土体沉降在竖直方向表现为沿深度逐步减小,最大值出现在地表,但在水平方向上,沉降规律较复杂,受到围护桩自身刚度的影响,呈现为"勺"形,最大沉降位置并非出现在桩顶位置,而是离桩顶约11 m处;坑周土体水平位移随基坑开挖逐渐增大,且位移中心逐渐下移,直至开挖深度2/3处;基坑开挖后,基底产生一定程度的回弹和内挤变形,开挖深度越大,土体条件越差,变形越大。 相似文献
17.
对客运专线铁路隧道施工稳定性判据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目前已经开工的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基本上都采用的是单洞双线形式,为形状扁平的超大断面隧道。这样的断面形状从受力上讲与一般的地应力条件并不相宜。由于客运专线铁路双线隧道的断面形状、受力变形规律、承载能力与普速铁路隧道有很大差异,其施工稳定性标准的选择也应考虑客运专线隧道的实际断面形状。而当前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得很少,《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中提供的参考值缺乏指导性,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文章对客运专线铁路隧道施工稳定性判据的选择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大连地铁5号线某岩溶强烈发育区段盾构隧道开挖,运用ABAQUS软件建立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分析盾构掘进过程中不同方位的溶洞对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溶洞的存在对隧道围岩变形影响显著,隧道围岩有向溶洞存在方位倾斜的趋势;隧道开挖完成后,塑性区隧道与上部、侧部溶洞围岩未贯穿,下部溶洞产生贯穿塑性区,为掘进过程中的最危险部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