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三七年,福建省长乐县一个农民,在一块荒芜了的庙宇附近开荒种地。一锄下去,突然碰到一块巨石。挖出来一看,却原来是郑和在宣德六年(公元1432年)立的一块石碑。郑和,人称“三保太监”。他  相似文献   

2.
明朝初年,国力强盛。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六年(1431年)太监郑和奉命七次出使东(太平洋)、西(印度洋)洋,为了促进国际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开拓航线,扩大贸易,他和他的舰队在海上活动了二十六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都有成千上万的随员和工匠同行,声威可谓大矣,但是封建史官对此并不重视,  相似文献   

3.
鯨吼海天秋     
历访诸国公元1431年1月19日(明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日)南京下关(当时称为龙湾)江面,黄旗招展,锣鼓喧天,明朝钦差正使总兵太监郑和率领全体人员,将第七次出发远航外洋。江水滚滚,浊浪排空,船队向着东方,破浪前进。  相似文献   

4.
我国有着悠久的航海历史,古代的航海技术在世界上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即以使用海图航海而言,据作于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诸番志》的序言称,早在十三世纪,就已出现了绘有南海诸岛的海图。明茅元仪编的《武备志》中,收有三宝太监郑和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第七次下西洋时使用过的海图——《郑和航海图》。该图所绘航路从南京开始,最远直至非洲东部,为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我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六百年前郑和率船队下西洋,不仅是中国人的壮举,也是世界的壮举。1955年,先父董浩云先生撰写纪念郑和下西洋五百五十周年的文章,现节录如下:“近世言航海,称拓疆者,无不盛道狄亚士之抵好望角,哥伦布之见新大陆,与夫伐斯哥·达伽玛之航抵印度。试一论中国航海大业,则蹙焉自沮,以为万年安乐,谁搜瀛海之神奇,百姓亨宁,奚控云涯之幽险。岂知先西方诸贤九十年,我国三宝太监郑和即已率巨船数十艘,吏卒数万人,自永乐三年(西历1405年)至宣南、爪哇、旧港、泰国、麻六甲各地,因南洋诸岛而叩印度洋之锡兰柯城…  相似文献   

6.
郑和,云南昆阳人(今云南省晋宁县昆阳镇),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人.祖父与父亲同叫哈只.哈只并不是真名,而是阿拉伯语haji的音译,意思是"巡礼人",即朝圣者.当时人们把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人尊称为哈只.礼部尚书李至刚说郑和"自幼有材志",这与他从小所受教育及其祖父,父亲的经历很有关系.  相似文献   

7.
三宝太监墓     
明代伟大的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的墓,在风景秀丽的牛首山南麓,江宁县谷里乡周村大队附近的“回回山”下,这里风光绮丽,境极幽深。南面为一片小丘陵开阔地,从墓地可以远眺长江。东北西三面有  相似文献   

8.
一、郑和创造了中国航海史上辉煌的一页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明代称加里曼丹岛以西的海域为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9.
丘克辉同志在《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考》(载《航海》一九八三年第二期)一文中,介绍了学术界、航海界对宝船尺度的不同意见,引起了我的兴趣。经查阅有关史料,我认为,《明史·郑和传》关于宝船尺度“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的记载是正确的,不能轻易否定。明代人对宝船尺度的记载并非仅见于《<瀛涯胜览>序》。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载:“今城之西北有宝船厂。永乐三年三月,命太监郑和等,行赏赐古里满刺诸国。通计官校、旗员、勇士、士民、买办、书手,共二万七千八百七十余员,名宝船,共六十三号。(笔者按:《明史》作‘六十二’。一艘之差,显为记误或  相似文献   

10.
《中国港口》2016,(Z1):67-72
"三宝"太监郑和是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历来学者对"三宝"的解释却多有不同。笔者认为"三宝"应是郑和官职的称呼,即"三宝信官"的简称。"三宝信官"确信的职责是掌管皇宫王府、陵墓的修建和采办宫廷所需婚丧礼仪所用珍宝等一切器物。郑和下西洋的活动是明初出使四域的诸"三宝"的代表,作为"王道"外交的忠实执行者,通过一系列下西洋活动,出色完成了明成祖朱棣"天下归心"的政治理想.但同时由于当权者的"赏赐无度"和奢靡享受,郑和下西洋活动客观上也助长了统治阶层的穷奢极欲和腐败滋生,进而加剧了明中晩期各种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吴长荣 《航海》2007,(5):34-37
上世纪90年代,我有幸跑了几年大远洋,涉足五大洲;特别是经常航行在东南亚和东非一带,我对郑和七下西洋有所研究,所以跑了不少郑和船队曾到达过的古港口,如印尼的南旁港(揽邦港)、泰国曼谷、新加坡(淡马锡)、印度的坎贝港、科伦坡(高郎务)、肯尼亚的蒙巴萨(慢八撒)、沙特的吉达港(秩达港),多次经过霍尔木兹(忽鲁谟斯)海峡等等,都是郑和下西洋重要登陆港或航经处,所见所闻,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2.
郑宽涛 《航海》2007,(2):32-34
在郑和近30年(1405-1433)的航海事业中,与郑和同为正使的王景弘始终协助郑和一起率领船队,不畏艰难险阻,积极开展和平外交。郑和去世后,王景弘继续带领船队完成最后一次  相似文献   

13.
2005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明朝永乐三年(1 40 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混合船队七下西洋,"涉沧溟十余万里",遍及亚非三、四十个国家和地区,历时28年之久.  相似文献   

14.
阅毕1982年第3期《航海》载文《郑和宝船尺寸记载有误》。(下称《有误》),有些观点不敢苟同,借此与杨槱、施鹤群同志商榷:郑和下西洋的所有档案资料,被弘治年间的兵部郎中刘大辰付之一炬,几乎全部销毁。这就给我们今天研究郑和宝船问题带来重重困难。资料缺乏,但历史事实是不容抹煞的。曾跟随郑和西下的人员以亲身经历目睹事实,写下了纪行著作传世为证。回族人  相似文献   

15.
时平 《珠江水运》2005,(8):49-50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  相似文献   

16.
《航海》1983年第5期载志诚同志的《郑和九下东西洋》,较详细地概述了郑和一生的远洋航行事迹,然而该文没把郑和於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的旧港(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一带)之行统计进去。此次航行见於正史记载的就有三处:  相似文献   

17.
庄辑 《珠江水运》2008,(6):59-59
郑和(公元1371-1433),十五世纪初期中国伟大的航海家。本姓马,赐姓郑,回族,云南昆扬州(今云南晋宁县)和代乡人。世代信奉伊斯兰教。兄妹六人,排行第三,小字三保,后都称三保太峪。  相似文献   

18.
读者一看这标题,或许会感到奇怪,历来都认为郑和七下西洋,怎会变成九下东西洋。原来郑和在七下西洋之前,已有一次出使暹罗(今泰国),一次到日本,山东大学的潘群同志对此有论文发表在《文史哲》1982年第3期上。本文引用潘群的研究成果,结合其它资料,就郑和下东洋及东西洋分界作些介绍。  相似文献   

19.
听说云南有个郑和公园,是航海史研究者值得一游之地。适逢出差到西南,趁工作空隙去逛了一遍,果然不虚此行。郑和公园位于昆明市郊滇池南端的昆阳镇。这里是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的家乡,其父马哈只墓在该镇月山。为纪念郑和,建国后在月山修建了郑和公园。从东门入园,先到“郑和纪念馆”。此处建筑原为明灭启三年(1623年)筑的玉皇阁,两层飞檐,高踞石台;凭栏远眺,滇池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辟为纪念馆后,馆内陈列着郑和像、郑和航海图、《天妃应灵之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交通部、上海市等单位在上海举办“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以示纪念。笔者在收集中国航海史展览资料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民国时期国营招商局“郑和”轮的照片。据查证这是我国第一艘以郑和名字命名的商船(如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