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判定技术直达去向的合理性,提出静态条件和动态条件2种判定方法。静态条件方法是指:根据铁路运输组织学中的必要条件生成车流强度标准的计算公式,以列车平均编组辆数作为表格的横向表头,以运行里程作为纵向表头,形成技术直达去向的车流强度标准汇总表。动态条件方法是指:根据铁路运输组织学中的充分条件生成车流强度标准的计算公式,结合现场的最远站改编法则确定技术直达去向的车流强度标准。结合实例阐述静态条件和动态条件的计算过程及使用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得知,静态条件方法适用于评价规划技术直达去向的合理性,动态条件方法适用于评价既有技术直达去向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技术站广义配流问题模型与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列车解编顺序是否确定,将阶段计划中的广义配流问题分为广义静态配流问题和广义动态配流问题。以阶段内发出配流车数最多和车辆在站平均停留时间最短为目标函数,以列车解体开始时刻、车流分配、车流接续和列车编组开始时刻为约束条件,建立广义动态配流问题的多目标非线性混合整数规划模型。综合考虑优先排空、优先发送较近编组去向车流,模拟车站调度员编制阶段计划时的思维过程,设计搜索算法,解决广义静态配流问题(给定列车解编顺序的广义动态配流问题)。以有7个编组去向的某技术站为例,运用该算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列车解编方案和配流方案,表明了该算法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装车地直达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铁路货物运输在国民经济增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装车地直达运输是一种现代和高效的车流组织形式。它不但能够加快货物送达、加速车辆周转,而且可以减轻编组站作业负担、降低运输成本。本文对装车地直达列车开行方案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分析组织装车地直达列车的可能性、合理性及费用参数选择的基础上,构建了装车地直达列车开行方案非线性0-1规划模型。模型中充分考虑了车流在装车地的各种组合方案,并将运输与库存成本纳入同一目标函数,以物流系统成本最优来确定货物列车开行方案。构建的模型能够更全面地描述装车地车流的各种组合,最后给出的构模实例对模型的有效性、合理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传统车流组织优化模式的分析,发现无改编节省参数的局域性。本文在取消直达列车途经支点站均进行无改编技术作业的假设条件,把编组去向和无改编技术作业消耗相关联,通过设置改编作业时间参数和无调作业成本参数取代了无改编节省参数,建立了机车长交路条件下的技术站列车编组计划无调作业参数模型(NTFP),从而实现了支点站〈编组去向〉无改编技术作业站三者之间不规则关联的数学体现。NTFP模型更真实地反映了车流  相似文献   

5.
铁路基地直达货物运输对于加快货物送达、加速车辆周转、缓解编组站能力紧张、降低运输成本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基地直达列车开行的必要条件,以及车流以直达或非直达形式输送,在装、运、卸、储各环节的费用消耗基础上,对基地直达车流组织问题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基地直达车流组织优化的非线性0-1规划模型。模型中充分考虑了车流在直达基地的各种组合方案,将运输与库存成本纳入同一目标函数,以物流系统成本最优为目标、以直达列车开行的唯一性条件和必要条件为约束来确定基地车流组织方案。构建的模型能够全面地描述直达基地车流的各种组合,符合我国直达货物运输实际,进一步拓宽了铁路车流组织的研究领域。最后给出的构模实例对模型的有效性、合理性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6.
编组站日班计划和阶段计划编制核心之一是出发列车车流来源的推算,由于车流推算的复杂性,其求解算法也是研究重点之一。基于解编顺序建立编组站动态车流推算的数学模型,约束中考虑了单调机资源、车流接续去向和时间等约束,目标函数在优化正点出发列车数的同时考虑总停留车小时的优化。通过设计自适应离散粒子群算法(ADPSO)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以解编顺序为主要优化对象,静态配流采用Lingo编程实现,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路网编组站间重载列车去向优化分布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从整个路网车流接续优化及压缩车辆集结滞留时间的角度,确定编组站之间优先开行的重载直达,直通去向。在每个直达去向分别只有一种牵引定数的约定条件下,首次构造出了重载与非重载法去向合理分布模型,其数学形式为目标非线性0-1规划问题,模型中引进了3类变量,重载去向方案变量,非重功直达去向方案变量和车流接续方案变量,从而使得载车与非重载的直达去向优化协同起来。  相似文献   

8.
上海地区铁路编组站和货运站结构调整后,新南翔站承担着上海地区所有的铁路货物运输和枢纽地区车流的集结、编组任务。针对调整后的作业结构、方式,南翔编组站从加强列检作业、优化技术作业、减少折角车流、组织远程直达列车、优化空车配送方案等方面入手,提高车站运输效率。  相似文献   

9.
统一牵引定数发展始发直达列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线路车流特点,大力组织始发直达运输,有利于减轻沿途技术站的作业压力,加速车辆周转及货物送达。在不具备开行始发直达列车的干支线上采取相应措施,如实施线路改造、进行牵引动力改革、加强装卸基地的车流组织以及在技术站创造补轴条件等,以统一列车的牵引定数,加大始发直达列车的开行数量,提高运输能力和运输效率。  相似文献   

10.
重空车流运动组织的协同优化理论及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如何把重车流和空车流的改编策略略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把空、重车流的运行方案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然后从费用消耗最小化的角度,确定哪些车站之间开行空车直达去向,哪些车站之间开行空、重混合直达去向,以及哪些车站之间既开空车直达又开重车直达。通过设置4组决策变量:空车直达决策变量,重、空车混开直达决策变量,空车流改编方案变量,重车流改编方案变量,建立了空、重车流综合编组计划的数学规划模型。  相似文献   

11.
12.
从设计原理、设备性能及现场应用等方面介绍了一种停车顶自动停车系统。该系统以其科学性、实用性、灵活性、经济性和可靠性,解决了编组场尾部的停车作业效率和作业安全问题,实现了尾部停车自动化。  相似文献   

13.
地铁行车组织中的调度调整方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地铁运营的特点及调度调整的作用.结合南京地铁1号线的实例,分析了各种行车调度调整方式.提出在遭遇突发事件或设备故障时,行车调度调整必须遵守"安全、快速、全面、服务"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基于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牵引计算的列车编组形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编组形式,对2种典型编组形式做了分析和总结,并以1个实例进行了分析和计算.  相似文献   

15.
在介绍铁路站车客运信息无线交互系统的业务应用领域的基础上,结合PC端列车版应用程序的开发,从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和用户界面层3个层次,分析了列车版站车无线交互系统及软件架构.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大秦线开行20 000 t列车,车型以C80型敞车(铝合金、不锈钢、全钢车体)为主,并在湖东站集结编组200辆发往秦皇岛方向。湖东站设置了适应20 000 t列车作业的到发线,为保证列车安全到达预定的目的地,列车在湖东站进行技术作业,如按照常规设置的列车技术检查设施,将不能适应列车技术检查需要,为满足列车编组50辆、100辆、200辆列车日常技术检查,必须研究新型的列车检查安全防护方式及列车地面试风设施,以保证列车运行安全,并为列车检查人员提供安全保证。研究方法:研究到发线中间道岔(腰岔)设置型式,分析站场到发线使用方式及作业流程顺序,根据SS4改、DJ-型机车牵引列车方式,机车进出机务段整备作业程序,新型机车长度;进行模拟不同列车编组方式在到发线上4个分区范围内列车停放位置,研究适应列车日常检查的必要条件,提出可行的新型列车检查设施设置方式。研究结果:适应各种情况下20 000 t列车作业的列车安全检查,选择合理的安全防护设备和列车地面试风设备设置方式。研究结论:列检作业线两端设置电动脱轨器,中间腰岔设手动脱轨器,列车试风设备每股道按4段设置轨边试风执行器,同时具有联动试风条件。  相似文献   

17.
高速列车驾驶模拟器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发展,我国已经逐步进入高速铁路国家的行列。高速列车驾驶模拟器的应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面临的问题和主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针对YT-2C型液压停车器存在液压系统漏油、电机易烧毁、支撑头易断裂、油封损坏快等问题,对油缸、蓄能器、油泵电机组、支撑头、油封等进行了技术改进。改进后的设备性能稳定,满足了现场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9.
奥海铁路大通道是我国首条过海铁路,它从湛江到海安,跨越琼州海峡到达海口,然后经海南岛西部直达三亚,全长约530km。跨越琼州海峡采用轮渡。在海峡两岸各建一个港口、一座栈桥、一个待渡场和到达场(见图1)。列车轮渡的全过程是从上渡船到下渡船,经过车站-栈桥-渡船,过海后再经渡船-栈桥-车站。整个的调车作业全过程中测试、监督、控制和指挥均由信号自动控制系统来完成,这是奥海铁路自动核心,是机电控制的统一体,是保证轮渡安全的关键设备。下面以海安南(北港)为例对该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20.
简单介绍同一车次号问题,并对该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引入GSM-R系统后引起的问题进行比较详细的描述,最后提出一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