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内燃机连杆设计计算的若干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多种连杆大量计算的基础上,总结了连杆设计的经验,指出连杆大端对称于中心线的两侧刚度分布均匀,是保证其应力分布均匀的前提,是连杆合理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文中提出,为了保证精度,连杆计算应采用多体接触模型,并对影响计算精度的各种因素做了分析。讨论了螺栓位置和预紧力应如何选取以及齿形制造误差对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款电动汽车差速器壳体结构的轻量化设计方法展开研究,基于Hypermesh有限元平台建立差速器壳体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静力学分析以及模态分析,证明差速器壳体有足够的优化空间。以优化区域密度为设计变量,最大应力不超过材料屈服强度、一阶固有频率不小于主要激励引起的共振频率为约束,优化区域质量最小为目标,对差速器壳体结构进行拓扑优化。优化后的差速器壳体较优化前质量降低约13.6%,满足强度要求且固有频率较高,实现了差速器壳体的轻量化设计。  相似文献   

3.
针对轨道客车转向架V型弹簧力学性能试验及工装轻量化,简要分析锥型弹簧和V型弹簧2种车辆一系悬挂结构,提出一种工装轻量化设计方法,设计一种轻量化试验工装进行静态和模态分析,并对V型弹簧进行了刚度、蠕变和疲劳试验,结果表明:轻量化工装减重182 kg,强度和刚度满足试验要求、达到提高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和风险的目的,同时解决...  相似文献   

4.
连杆在内燃机的运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工作环境要求其具有很高的强度和可靠性.运用ANSYS软件对12V180内燃机连杆进行强度分析,确定其在危险工况下的应力分布,找出强度的薄弱环节,为连杆结构的改进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纯电动车对轻量化设计要求的提高,提出了基于CAE的结构优化设计来实现电机悬置支架的轻量化设计目标。首先建立了原支架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得到了原结构在4种工况下的应力及变形分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拓扑优化设计模型,分别对前支架、后左支架及后右支架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与原结构的强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电机悬置支架在保证强度及刚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减重14.2%。  相似文献   

6.
为对悬架控制臂轻量化并保证其性能可靠性,采用了多学科可靠性优化方法。采用悬架多体动力分析方法获得控制臂的边界条件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采用确定性优化方法对控制臂进行拓扑优化;采用Hammersley抽样方法,对拓扑优化后的控制臂进行多学科可靠性优化,得出可靠性优化模型质量比原模型降低了14.9%。与确定性优化相比,可靠性优化模型质量也略有降低,总体刚度及低阶频率都有提高。结果表明,多学科可靠性优化后控制臂满足性能可靠性要求,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轻型车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开发的新车型,其零部件采用的是传统的类比和静强度设计方法,在轻量化方面有很大潜力。本文通过对EQ1030T轻型车后桥道路载荷谱的实地测量与分析研究,建立了后桥的设计和试验谱,并对后桥进行了疲劳寿命估算,为后桥的轻量化设计提供了设计谱。  相似文献   

8.
以车体轻量化优化设计为目标,建立了C80通用敞车的有限元模型,对车体在主要工况下的强度和刚度进行了计算;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车体优化模型,以整个车体的各板厚度为设计变量,以整车各单元应力、中梁和边梁位移为约束,以重量最小为目标,用可行方向法对各设计变量进行优化,实现了车辆优化设计,优化设计使车体重量减小了13.83%.本...  相似文献   

9.
基于相对灵敏度对纯电动汽车白车身进行轻量化设计,对电动汽车白车身进行静刚度分析。以白车身框架板件厚度为设计变量,运用相对灵敏度分析排除影响轻量化较小的设计变量,以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满足国际设计值为约束,质量最小为设计目标,对白车身进行轻量化计算,并与轻量化前的白车身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扭转刚度提升了15.7%,达到国际设计要求,白车身质量减轻了7.36%。  相似文献   

10.
为了使起重机箱梁结构轻量化,以竹子为仿生对象对正轨箱梁横向肋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通过研究竹子结构特征参数的自然分布特性与受力特性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同受力截面对应不同的等效节间距;考虑加劲肋间距对结构刚度和强度指标的影响,设定加劲肋极限间距,建立了正轨箱梁加劲肋变间距等稳定性优化策略,结合有限元弹性屈曲分析进行迭代优化,实现了加劲肋变间距等稳定性设计.研究表明:优化求解速率随偏差率增大而增大;仿生箱梁较传统箱梁加劲肋数量由15道减小为10道,两根主梁重量减轻136.12 kg;各截面屈曲抗失稳能力差异减小,同时满足强度和刚度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