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李江 《汽车运用》2014,(5):15-15
做好军队车辆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车辆事故,是我军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受到各级领导和军交运输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来,全军部队车辆安全管理的水平大大提高,车辆事故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车辆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构建和完善军队车辆安全管理综合预防体系.有效预防车辆交通事故,提升部队战斗力和保障力,是摆在我军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观察体验 这辆大捷龙外观保持得很好。黑色的车漆十分鲜亮,车身上也很干净,没有剐蹭和划痕。发动机舱内比较整洁,个别连接处有锈迹,但是没有渗漏油的地方,检查油尺和水箱,各个液面的液位和颜色都车内,整个内饰十分干净,没有磨损和污渍,驾驶员座椅的真皮坐垫略微有些塌陷。  相似文献   

3.
我国东北地区冬季的最低气温大都在零下20℃左右,对摩托车的正常行驶带来极大的困难,安全也得不到保证,因此,用户大都会将摩托车暂时贮存。如果长时间停止使用摩托车,则应采取必要的方法,以防因长期不用导致机件失灵或部件损坏。此外,将摩托车收存车库之前,也需要加以适当地维护和保养,否则,等到天气转暖再次使用时,容易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故障。因此,了解和掌握冬季摩托车贮存的基本方法和操作事项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4.
在二手车交易市场,汽车保险和理赔、汽车贷款和抵押、汽车典当等行业中,为了公平和公正地进行交易和工作,必须对交易中的汽车进行鉴定、折旧和评估,各种工作能有章可循,使得二手车市场的可信度加大,更加繁荣。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在市场中销售和使用的摩托车蓄电池,由于缺乏方便、快捷的测试技术和手段,其故障判定和维护成为非常棘手的问题。错判、误判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将可以继续使用的蓄电池更换废弃。如何快速、便捷地早期诊断蓄电池的质量,科学引导消费者使用和维护蓄电池,最大限度地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降低售后服务成本,减少铅等重金属和酸液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在市场中销售和使用的摩托车蓄电池,由于缺乏方便、快捷的测试技术和手段,其故障判定和维护成为非常棘手的问题。错判、误判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将可以继续使用的蓄电池更换废弃。如何快速、便捷地早期诊断蓄电池的质量,科学引导消费者使用和维护蓄电池,最大限度地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降低售后服务成本,减少铅等重金属和酸液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7.
着眼三军一体、军民兼容,加快建立一体化现代军交运输保障体制。一是进一步深化三军一体保障体制改革。必须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深化和拓展,尽快建立和完善三军联勤军交运输信息化指挥网络,形成上下贯通、横向互联的一体化保障网。提高军交运输指挥和保障效率;尽快建立和完善军交运输保障平战转换机制,平时应针对部队跨区遂行任务的特点,研究制定保障计划、接转保障关系和实施方法,确保保障的连续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战时应按照平战结合、快速转换的要求,区分任务,明确责任,制定三军一体的军交运输保障转换方案,  相似文献   

8.
走在大街小巷,我们会发现,街上的踏板车越来越多,款式也越来越新颖。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爱和拥有踏板车,并逐步形成了踏板车运动。在国外,踏板车运动风潮早已席卷整个亚洲和欧洲地区,甚至成为年轻、运动和时尚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2008年11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提出,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实施燃油税费改革,对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公平和规范税赋,鼓励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决定,向社会公布燃油税费改革和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有关方案,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  相似文献   

10.
唐黎标 《天津汽车》2009,(11):58-59
现代汽车广泛采用电子控制技术,其电气设备和系统结构日趋复杂和精密。因此对电子控制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维修,不能延续传统的经验检查方法进行故障判断。而应在一定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借助先进的检测设备,运用先进的检查方法,结合故障发生原因、现象和检测结果,充分利用技术维修资料,认真思考和分析,判断故障范围,有针对性的解决故障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罗定市水旱灾害及其特点、未来发展情势和现有防洪减灾策略存在不足的基础上,从调整现有防洪策略、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工农业结构体系、加快非工程措施体系建设和防洪减灾管理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阐述的问题及提出的策略对罗定市防洪减灾具有指导意义,对其它类似地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川藏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陈洪凯  唐红梅 《公路》2011,(9):17-23
针对川藏公路沿线的地理环境选取了公路沿线灾害体、暴雨、年均降雨量、路基位置、岩性条件、地貌类型、地震烈度、年均温度、植被覆盖率、地质构造等10个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采用专家系统法赋值,通过层次分析方法确定指标权重,据此提出了川藏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在GIS技术支持下,建立了川藏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数据库....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内涝现象的发生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大中城市均遭受到城市内涝的影响,交通系统近乎瘫痪,地下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城市水灾害已成为威胁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该文分析了我国城市水灾害防御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借鉴国内外城市水灾害防御体系建立的实践经验,研究城市防洪、排涝及排水几套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体系的建立、设计标准的选用、运行机制的匹配等各方面进行探讨,构建立体排水体系,建立联动机制,御洪水于城市之外,借城市水系并采取一定工程措施除涝,由排水管网排水,为我国城市水灾害防御体系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公路防灾减灾水平,在实地调查、实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对策系统。从灾害过程管理和工程过程管理两方面概括阐述了公路路基灾害防治对策系统的框架和内容,确定了各防治对策之间和最终防治效益的逻辑关系,指出了防治对策的联动性和可持续性,明确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平衡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城市防洪设施主要有河堤、泄洪闸、防洪渠、雨水泵站、雨水管道、雨水检查井等。主要任务是:一.防止江、河水流在汛期受上游来水影响,下泄缓慢,发生漫过或冲破河堤进入城市,对城市人民生活和财产造成损失。二.防止城市暴雨过后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同样会对城市人民生活和财产造成损失。该文分析了老城区防洪设施建设与维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若干方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在面对特大暴雨情况下,地下空间类项目因其特殊性,往往水淹危险性高,一旦淹水很容易出现伤亡事件。因此,通过对“7.20”郑州特大暴雨发生时,郑州某地下空间类项目灾后实地走访,了解现场主要进水部位、受灾情况分析后,提出对于地下空间类项目排水设计的经验、不足及教训。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大力推进,各地的城市桥梁建设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呈现出大规模城市桥梁建设的新高潮。与此同时,针对各地频繁出现一些灾害事故,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建设系统防灾减灾工作的意见"。该文首先诠释了作为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桥梁防灾减灾的内涵,通过对发生在美国、日本和中国的7个防灾减灾典型案例进行综合分析,客观地指出了当前我国城市桥梁防灾减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当今国际桥梁界在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引起人们对城市桥梁的防灾减灾问题的高度重视,推动我国城市桥梁建设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奎  王志强 《隧道建设》2017,37(2):150-159
统计分析了83例国内外铁路隧道运营期事故资料,研究了铁路隧道运营期间主要灾害类型、原因及防灾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铁路隧道运营期间主要灾害类型有火灾、列车碰撞、脱轨及衬砌剥落;2)铁路隧道运营期防灾应以隧道火灾为重点,同时兼顾列车碰撞、脱轨和隧道衬砌混凝土剥落等灾害;3)隧道内旅客列车火灾的主要原因为列车车辆关键部位故障、人为因素、列车车辆缺陷致列车碰撞或脱轨;4)依据土建设施规模及隧道结构分布特点,长大铁路隧道(群)运营期防灾模式可选择定点停车疏散救援模式、全长或局部范围内随机停车疏散救援模式;5)铁路隧道防灾涉及基础设施、铁道车辆和运输调度,应建立铁路隧道运营期灾害防范体系及预警系统,防止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19.
沿河路基冲失水毁是路基岩土体抗冲失能力与路基近壁水流冲失作用相互对抗的宏观表象。以路基岩土体起动切应力量化路基抗冲失能力,以近壁水流切应力量化河道水流对路基的冲失作用,通过二者大小对比计算路基冲失水毁。从微观紊流力学分析沿河路基冲失水毁的营力机制或动力来源,认为微观紊流漩涡是沿河路基冲失的基础,宏观次生环流、主流顶冲等是沿河路基冲失的助动力。从微观泥沙运动力学出发,采用水动力模型计算沿河路基冲失宽度。根据路基冲失宽度将沿河公路冲失水毁灾情等级分为四级,并提出了对应的路基冲失水毁抢修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世界最大直径、一次掘进距离最长的上海长江隧道防灾减灾技术,内容包括盾构掘进期防灾技术、隧道运营期给排水、消防系统、隧道疏散救援体系、节能减排照明系统、高压细水雾降温系统、建筑被动防火体系等七大系统联动的防灾减灾体系设计、验证技术,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