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隧道涌水是铁路施工过程中一种十分常见的地质灾害问题,它对隧道施工进度及隧道施工安全具有直接的影响。针对西南地区某铁路隧道施工期间发生的涌突水事故,结合隧道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分析了此次涌突水事故的机理,对隧道继续掘进的涌突水风险进行了预测,同时对后续的施工提出了相应措施,确保隧道的安全掘进。  相似文献   

2.
黄绍槟 《路基工程》2020,(2):158-162
位于川东平行岭谷区的南大梁高速公路华蓥山隧道是一座典型的山岭特长岩溶隧道,地形地质条件复杂,隧道建设面临煤层瓦斯、采空区、有害气体、断裂破碎带、石膏及岩溶角砾岩、岩溶与岩溶涌突水等特殊地质问题。在对华蓥山隧道地质条件进行论述的基础上,重点针对煤层瓦斯和岩溶涌突水问题进行对比分析,总结隧道勘察和施工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筠连隧道工程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条件的研究,进行了水文地质单元划分。在水文地质分区的基础上对筠连隧道进行施工涌突水危险性评价,总体上隧道中危险区以上占96.2%,涌突水危险性较大;在水文地质分区及涌突水危险性评价的基础上,又对初步拟定的隧道施工工作面进行危险性评价,为优化工作面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明月山隧道涌突水处理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贵红  刘传兵  林国进 《公路》2007,(2):182-187
明月山隧道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岩溶地下水发育,施工过程中发生大的涌突水,掌子面最大流量达15万m3/d。设计采用先在突水点设止浆墙,然后再对前方围岩进行全断面深孔预注浆进行堵水,施工实践表明该处理方式是成功的,目前,隧道施工已顺利通过突水地段。本次注浆堵水的成功为隧道涌突水的处理积累了经验,可供类似工程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快速解决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出口端TBM掘进D1K224+200~+230里程段后出现的突泥涌水地质灾害、隧道塌方冒顶、TBM被关在掌子面、皮带传送机中断等问题。根据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和施工开挖过程情况,分析隧道突涌原因,借鉴国内富水全风化花岗岩突涌处治经验,提出在隧道洞身地表河道改修、塌坑回填、深孔加固,确保洞顶稳定和防止水流下渗,同时在突涌体两端施作注浆加筋挡墙,为洞内清淤和TBM恢复掘进提供安全保障,形成了"高位锁口、泄水降压、两头夹击、支护加强、快挖快封"的施工技术措施对溃口进行处理,成功解决了富水风化花岗岩隧道溃口的突涌塌方冒顶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6.
刘泉  邓辉  王丽丽 《路基工程》2014,(2):159-163
正确认知和掌握隧道涌突水的形成机制,对隧道的施工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古蔺县中坝岩溶隧道涌突水作为研究对象,在详细调查沿线水文地质条件和岩溶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研究资料,初步推断出岩溶涌突水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7.
长大山岭隧道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通过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在断层带地下水发育、导水性较好、补给充分的情况下,极易发生突泥涌水等地质灾害,严重影响施工安全。针对三黎高速公路盘岭隧道工程发生的突水、突泥类破坏模式进行分析,探索未胶结的富水压性断层突水、突泥的特征、模式及地质成因。并对该隧道提出了反向施工、全断面帷幕注浆的施工顺序及方法,有效地控制了隧道施工造成的地下水流失,达到了预期处治效果,保证了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8.
姜云 《公路隧道》2002,(3):33-38
二郎山隧道、华蓥山隧道在建设过程中分别遇到了高地应力岩爆与岩溶涌突水问题,该概述了二郎山隧道地应力场,岩爆,围岩变形监测预报研究,华蓥山隧道岩溶涌突水特征以及产生原因分析和对隧道影响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对两座隧道所采取的岩爆和涌突水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小浪底引黄工程引水干线2#隧道土洞段穿越富水粉细砂层,该地层施工难度大、风险高,开挖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生突水、涌砂等地质灾害。以该土洞段发生的一次较大的突涌塌方为例,从塌方体清理、初支加固、超前管棚加固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整个处理过程,保证了隧道后续施工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公路山岭隧道漏水及渗水是影响隧道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的主要病害之一。因此,隧道的防排水技术直接关系到隧道施工期间和运营后的安全与质量。本文对某某山区公路的隧道防排水技术进行探究,并提出预防不良地质处的涌突水问题的建议,以供同类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1.
高水压富水隧道地下水控制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治国 《隧道建设》2015,35(3):204-209
高水压富水隧道施工中地下水的作用容易引发涌水突泥和坍塌,造成施工安全事故和破坏周围环境,甚至给运营带来安全隐患。文章通过理论公式、工程案例及规范规定等方面的分析,主要探讨了2方面的内容:1)通过分析地下水的渗流规律,从地层加固和止水、限排降压、抗水压衬砌等方面介绍了隧道涌水量和水压力;2)隧道排水量分级、水中泥砂含量及粒径控制问题,提出了一些控制参数和标准。并以中天山隧道为例,介绍了高水压富水区的地下水控制,促进高水压富水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并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2.
岩溶隧道突泥机制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国涛  宋瑞刚 《隧道建设》2012,32(2):169-174
为规避和降低岩溶隧道的突泥风险,采用归纳分析方法总结岩溶与隧道的位置关系,基于力学分析方法揭示岩溶隧道的突泥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并以贵都高速公路九条龙隧道突泥现场实例,对突泥事故原因、处理方案和防治措施展开论述。得出以下结论:1)岩溶与隧道的位置关系可划分为隧道周围存在岩溶、隧道整体穿越岩溶和隧道部分穿越岩溶3种类型;2)从宏观和微观2个方面揭示岩溶隧道的突泥机制,其宏观机制是指岩溶隧道不同的突泥类型,其微观机制是指地下水对地层的小尺度物理力学作用;3)针对岩溶隧道不同工程地质特征,应重视工程勘察和隧道施工作业中的超前预报,采用合理的开挖方法和超前支护措施,规范施工作业流程,预防岩溶隧道突泥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在富水地层中开挖隧道出现涌水事故后,若继续盲目施工易引发隧道坍塌,此时应停止开挖,探明涌水段周围地质条件与岩体变形。以大奎隧道右线出口处涌水事故为背景,从地质雷达和变形监测2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地质雷达探测结果显示隧道底板左下方2.5 m处存在承压水层,且隧道衬砌背后存在巨大暗道。变形监测表明多个里程断面岩体变形超过50 mm,高于规范要求的安全界限。基于探测结果,提出了混凝土回填、超前注浆止水及架立钢支撑支护的处理方案,涌水段围岩变形最终得到了控制。  相似文献   

14.
在隧道施工中,断裂破碎带富水段常出现涌水、突水突泥等地质灾害问题,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超前预报探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以揭(阳)惠(来)高速公路小北山一号隧道高水位断裂破碎带施工为工程背景,阐述红外探水技术的基本原理、实施方案、操作方法,以及HS-S310红外探水仪在工程中的应用实践。实践表明:超前红外探水技术针对于断裂破碎带隧道掌子面前方隐伏含水构造体的预报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以及可参考性。  相似文献   

15.
TBM法隧洞施工具有快速、高效、安全和环保的技术特点,但TBM施工地质适应性差,往往由于工程地质条件原因影响TBM的掘进效率,在TBM施工之前非常有必要对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研究。以厄瓜多尔CCS水电站引水隧洞为例,分析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岩石耐磨性和岩体的完整性等指标,得出该隧洞的地质条件适合TBM施工的结论。并根据工程区域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施工可能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包括岩爆、断层破碎带塌方、软岩大变形、涌水、高地温及有害气体5个方面,并针对性地提出在各种不良地质条件下的预防措施和施工对策。  相似文献   

16.
某隧道岩溶突水机理分析及安全岩墙厚度的确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干昆蓉  杨毅  李建设 《隧道建设》2007,27(3):13-16,50
结合涌水实例用地质法分析了涌水区溶洞暗河形成过程,并成功应用于涌水预报中;对岩溶涌水机理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岩溶发育的条件及施工地质调查的范围与内容;从几方面分析了涌突水的成因及确定施工中安全岩墙厚度应考虑的几个因素,提出了本工程的安全岩墙厚度值及施工策略。  相似文献   

17.
李方东 《隧道建设》2015,35(12):1321-1330
常规的隧道反坡排水方案都是基于设计涌水量制定的,往往由于对涌水量判断不准确而导致排水能力不足或过剩,造成涌水灾害或资源配置浪费。为此,在"提前整体配置,过程局部优化"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涌水量预估和动态监测的隧道长距离反坡排水技术。该技术采用瞬变电磁、激发极化超前探测技术,对掌子面前方含水区位置及水量进行较准确的定位和预估;提出成本最小化排水优化公式,优化泵站分级设计及水泵功率选择;同时,动态监测涌水量,根据监测结果进行排水设置,提出了增级截流集水坑技术,有效解决2级泵站之间的排水问题。在宁夏东毛高速公路六盘山隧道中对该技术进行了应用,通过对反坡排水方案的优化,较好地完成了反坡排水任务,节约了排水成本,保证了隧道施工安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白红梅 《路基工程》2013,(6):170-173
以拟建成都市地铁7号线某站为例,建立基坑体积大小相同仅长宽比不同的块状(圆形)、条形基坑模型,分别计算其涌水量。计算结果表明:在基坑体积大小及地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块状(圆形)、条形基坑的涌水量都随着长宽比的增大而增大。同时指出,在预测基坑涌水量时,必须充分认识工作地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尽可能采用多种计算公式,并结合地区经验类比,可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周军伟 《隧道建设》2011,31(4):504-509
白云隧道地质情况极为复杂,同时穿越F1,F2及F3 3个断层。在开挖至D3K334+733时发生了突水、突泥,为了消除其给施工安全和施工进度带来的极大影响,通过迂回导坑对隧道突水、突泥地段进行横向注浆及设置横向管棚,并结合正洞内全断面帷幕预注浆和大管棚,对该段进行了注浆堵水和加固处理。实践证明,所采用方法合理有效,拱顶沉降控制在合理范围,最终安全地通过了隧道突水、突泥段。  相似文献   

20.
吕燕  邓林 《路基工程》2010,(6):90-92
隧道作为地下建筑物,修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穿越不同水文地质体。涌水是隧道施工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同时也是其它很多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之一,如突水、突泥、翻浆冒泥等等,对隧道工程的涌水量预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以雅安至泸沽高速公路大相岭泥巴山隧道为研究对象,以地质及水文地质分析原理为基础,建立数值模拟模型,对隧道涌水特征和涌水量进行预测。分析结果:隧道整体涌水量为41 366 m3/d,在主要断层处最大涌水量可达3 100 m3/d,在断层段施工,要提前采取措施严加防范,保证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