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机电设备》2003,20(4):11-11
西安交通大学参加研制的国内首台日产60吨低温压汽蒸馏海水淡化装置日前在山东青岛市正式运行,它的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了低温压汽海水淡化的全套关键技术。为解决沿海城市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低温压汽蒸馏海水淡化为海水淡化技术中一种重要的技术方案,目前世界上只有以色列、美国等几个国家拥有此项技术。国家科技部将这项高技术的研制列为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和西安交大携手攻关。西安交大负责蒸汽压缩机的研制任务,由于蒸汽压缩机压缩介质轻,而且又在负压状态下工作,研究难…  相似文献   

2.
船用海水淡化装置的选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舰船海水淡化装置的选型方法。介绍了国外大型水面舰船和水下舰船海水淡化装置的选型事例和技术评价。一引言舰船海水淡化装置的型式,常和动力装置向其提供的能源形式有密切关系。内燃动力装置提供的主要能源形式是电能,其次是废气或气缸套内的热水,或由废气锅炉生产的热水或蒸汽。因此,这类舰船的海水淡化装置可供选择的形式是:以缸套热水和废气锅炉蒸汽为能源的废热式蒸馏装置;完全使用电能的电动压汽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船舶上广泛使用的真空蒸馏式海水淡化装置,建立海水淡化装置的数学模型,并以4 t/d真空式海水淡化装置为例,通过对不同的加热水温度、加热水流量及不同的蒸发压力进行模拟计算,得出真空蒸馏海水淡化装置性能变化规律,从而为该装置的使用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0引言海水淡化技术主要有蒸馏技术和膜技术2种。20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的水面船舶基本采用蒸馏式海水淡化装置;60年代末,另1种全新的方法——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崭露头角。随着反渗透膜技术的发展,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日趋完善。[1]反渗透法利用反渗透膜的半渗透特性,当进入反渗透元件的海水压力高于其渗透压时,水经过半  相似文献   

5.
海水淡化,目前以可东地区为主正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推广和实际使用。海水淡化装置,从其原理来看,有多种多样型式,各有特色,技术发展也很不一样,其中多级闪发型蒸馏装置,由于其性能可靠在大型设备中几乎占压倒多数,而反渗透法海水淡化装置在近期内发展也很快,在设备容量上已逐渐显露出一种  相似文献   

6.
在装置最高工作压力大于密封试验压力(即90%整定压力)时,通过优化设计、改进加工工艺,从而提高安全阀密封性能等级,降低安全阀的最小比压.在同等条件下,降低了安全阀的最小比压,就增加了安全阀密封性能可靠性,减少了有害物质的泄漏.试验证明,提高安全阀密封性能等级、降低最小比压是确保阀门密封性能可靠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海水淡化方法很多,通常有蒸馏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以及离子交换法等多种型式。目前,从造水技术现状看来,一般认为蒸馏法最为成熟。至于蒸馏法中又有多级闪发型、多效型、蒸汽压缩型等几种主要型式,世界上现有主要的海水淡化装置,大多数都采用多级闪发型。本文打算就用于多级闪发型蒸馏装置中的电导率、pH 值、余氯等有关的水质计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磊磊  崔国民  王方方  关欣 《机电设备》2005,22(6):I0045-I0047
借助理论方法对凝汽器喉部的内部设备所产生的阻力进行了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对建立小型凝汽器喉部试验装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文中还分别对未布置内部设备的喉部以及内部布置了抽气管和支撑管时的阻力进行了计算,当内部设备的压力损失能够抵消喉部所带来的扩压量,且整个喉部的压力损失量容易被精确测量时,就认为该试验装置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倪海 《机电设备》1992,(5):14-16
本文介绍一种国内首次研制成功的新型海水淡化装置,该装置与传统的蒸馏法海水淡化装置相比,重量和体积均为原来的30%左右,并具有工作稳定的特点,已在舰船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船用海水淡化装置的主要方法及各自特点,分析了国内外船用海水淡化装置的应用现状,着重对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蒸馏法和反渗透法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未来一段时期内船用海水淡化装置仍将以利用船上废热的蒸馏法和反渗透法为主.  相似文献   

11.
船用汽轮机汽封系统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蕾 《机电设备》2014,(4):81-83
针对船用汽轮机常用的汽封系统结构的缺点,设计并应用了汽封压力调整器,能将轴封、主汽门及调节汽阀的漏汽一体化集成处理,合理利用了高压漏汽源,并具有根据压力自动调节汽封补汽的优点,既提高了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又减小了安装空间。经实船的运行检验,证明了该系统的可靠性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来,反渗透技术发展很快,美、日等国相继研制成各种高脱盐率和高水通量的半透膜。七十年代后期,反渗透技术已应用于海水淡化,并且开始在舰船上试用。本文综合有关文献资料,简要地阐述了国外反渗透技术的发展情况,并通过与蒸馏装置比较,论述了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在舰船上的使用价值。本文结论是:在无废热能可供利用的舰船上,反渗透装置与蒸馏装置相比,具有造价低、耗能量少,重量轻和尺寸小等优点,其前景是广阔的。  相似文献   

13.
船用海水淡化设备的典型式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航海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自海水中提取淡水已经不再是个幻想。目前几乎每艘大船都是通过淡化海水的方法来得到它所需要的淡水。关于采用蒸馏法淡化海水的试验报导对追溯到古代。当时文献中第一次报导以加热法蒸发海水,随后利用海绵收集并冶凝蒸气。关于船上采用木材加热的蒸馏设备的第一篇报导发表在13世纪。直到18世纪技术有所改进并用煤作为能源后,船上方能得到每小时70公升的蒸馏水。在50年代,船用浸管式蒸发器主要采用压力蒸发。其主要缺点是在加热系统中大量沉结  相似文献   

14.
本文比较了单用和两用多级闪发蒸馏装置及海水反渗透装置的能耗。蒸馏装置的能耗包括热耗和电耗;反渗透装置的能耗就是电耗。为了能进行确切的比较,无论是热耗或电耗都折算成锅炉装置或者相应的热电站的燃料消耗。作者考虑了反渗透装置的能量回收并且表明,典型例子的能耗可望下降大约35%。虽然反渗透所需的一次能耗显著低于两用蒸馏式,但在5000~15000米~3/日的范围内,如果考虑投资费、能量费、更换费以及其他操作费,则两者的总费用相差大约5%以内。如果薄膜的寿命从3年延长到5年,特别是产量小的装置,反渗透装置造水的成本费就大大低于蒸馏式。  相似文献   

15.
板式换热设备越来越广泛应用于船舶换热系统,其内部结构为窄矩形通道,高功率换热条件下,可能形成汽-液两相流,汽-液两相流的阻力特性影响着换热性能。因此,在海洋摇摆条件下,竖直窄矩形通道内汽-液两相流阻力特性研究成为船舶换热方面一个研究热点。实验结果表明,摇摆角度等其他因素不变,阶段性增加摇摆周期,试验段总压力减小,压差变化频率减小,周期性明显增加。通过理论分析,摇摆周期增加,摩擦压降频率和幅值不变;重位压降变化频率减小,幅值不变;附加压降变化频率减小,幅值减小。造成总压降幅值逐渐减小,变化频率逐渐较小,周期性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船舶海水淡化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俊珍 《江苏船舶》2009,26(1):18-20
现代远洋船舶由于航程远、航期长,对淡水的需求量多,因而需要装备海水淡化装置。提出了船舶对淡水的要求,介绍了船用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及特点,通过海水淡化装置在船舶上的应用,说明蒸馏式和反渗透式海水淡化装置将普遍应用在现代远洋船舶上。  相似文献   

17.
负荷扰动下直流蒸汽发生器蒸汽压力控制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用直流蒸汽发生器的船用核动力装置,为保证快速大幅度负荷变动时的装置运行安全,采用了一、二回路功率协调控制系统。但由于直流蒸汽发生器物理过程的复杂性和一、二回路功率协调控制系统的不完善,在一般负荷扰动时,仍会出现主蒸汽系统压力较大幅度的波动,影响汽动设备的稳定运行。因此,运行上仍需进一步对主蒸汽系统的压力波动范围进行限制。本文以采用直流蒸汽发生器的核动力商船动力装置为研究对象,研究利用装置的启停蒸汽冷却器参与主蒸汽压力运行控制,并建立运行仿真模型进行仿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启停蒸汽冷却器参与装置运行后能有效调节主蒸汽压力,降低其压力波动峰值。  相似文献   

18.
葛付祥 《船艇》2005,(3):60-61
海水淡化装置用于补充动力装置的给水储备,以及用于制造饮用水和洗涤水的原料水。目前海军舰艇上海水淡化主要有化学脱盐、电渗析、反渗透、热力蒸馏等方法。以蒸汽为动力的舰艇现都采用热力蒸馏法获得炉水。炉水盐度高是海水淡化装置经常出现的一种故障。高盐度炉水会直接、间接地对锅炉金属产生破坏作用,在容器和蒸发管束内表面生成盐酸和盐类沉淀物,引起锅炉腐蚀。  相似文献   

19.
介绍蒸馏法和反渗透法海水淡化的技术原理、工艺流程和发展历程,同时阐述海水淡化装置在舰船上的装备情况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船用海水淡化技术发展现状与研究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介绍了船用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国内外船用海水淡化的主要类型,着重介绍蒸馏和反渗透两种船用海水淡化装置的技术原理、性能特点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生产厂商,比较这两种主要船用海水淡化技术的优缺点,推荐两种淡化技术在不同船舶上的应用选择,提出船用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