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节约型搅拌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中国搅拌技术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的现状,进行了节约型搅拌技术的研究,将机械工程、建筑材料与施工工艺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搅拌机参数优化、振动搅拌技术及双排叶片结构3种节约型搅拌技术。对常用双卧轴搅拌机结构、运动和动力学参数进行了优化,得出了搅拌臂排列及其相位、叶片安装角、拌筒长宽比、搅拌线速度等参数的匹配关系;基于混凝土结构流变特性,设计了深度激振器,将振动活化与强制搅拌结合,明显地提高了搅拌质量和效率;双排叶片结构较好地解决了搅拌低效区问题,改善了机构与混凝土相互作用的搅拌性能。  相似文献   

2.
新型振动搅拌装置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针对振动搅拌技术中搅拌质量、振动强度和机器工作可靠性不能兼顾的问题,在前期试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振动搅拌技术,认为以搅拌轴和搅拌叶片作为振动活化源,振动和强制搅拌相结合的实施方案是合理的。以此设计了相应的试验样机,研究其合理的搅拌参数和振动参数并与普通强制搅拌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表明:这种振动搅拌装置所需振动强度小,振动参数在普通振动机械的范围内,较以往装置有更高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并能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搅拌质量。  相似文献   

3.
田娟 《重型汽车》2007,(1):14-15
1搅拌筒构造搅拌筒是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关键部件,外部结构分为前锥、中节、后锥、封头、导轨等;其内部结构是由两条相互交错180°的螺旋叶片组成,叶片高度控制在400~500mm之间。在搅拌筒的筒口部位,沿着两条螺旋叶片的内边缘焊接着一段进料导筒。主要结构如图所示。  相似文献   

4.
砼搅拌运输车搅拌筒对数螺旋线螺距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球面坐标系中推导搅拌运输车搅拌筒对数螺旋线的参数化方程,并用拌筒的设计参数表达螺距方程.总结了在UG中生成圆锥对数螺旋曲线的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1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及环境保护规范的日益完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市场前景将更广阔。本文通过对梨形卧式搅拌筒体及螺旋叶片部分进行设计分析计算,结  相似文献   

6.
以后锥段叶片轨迹的绘制为例,利用Mathlab语言编程与AutoCAD制图相结合的手段,提供了螺旋叶片轨迹坐标的计算机辅助求解并绘图的方法.只要改变相应参数或应用有关公式,同样适用于搅拌筒叶片的设计与绘图.  相似文献   

7.
简述了双滚筒连续式搅拌设备的结构特点与拌和工艺,针对该设备的再生优势,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受力、叶片前混合料堆放三角形进行分析,确定叶片倾角的安装范围为31°~40°.  相似文献   

8.
金先龙 《专用汽车》1999,(3):23-25,40
简单叙述了国外新近出现的干料和半干料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工作原理。对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主要装置-搅拌筒的叶片形状、驱动型式和转速控制的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新的振动搅拌方案,其特点是搅拌叶片在工作时处于共振状态,以解决振动强度大和机器寿命的矛盾,给出了求搅拌叶片参 计算公式和实验测定方法,可较准确地求出叶片的固有频率。  相似文献   

10.
郑平 《商用汽车》2012,(14):59-61
本文根据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实际工作状况,设计出一款搅拌筒容积为8m3的重型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并对其底盘选择、总体布置和参数的确定进行探讨,且绘制完成重型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总体布置设计图。  相似文献   

11.
以某高速铁路路基上跨城市地铁为背景,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计算手段,分析采用轻质混凝土与传统A,B组填料填筑路基和不同软基加固措施对下伏地铁以及高铁路基沉降的影响。通过计算分析,提出了轻质混凝土填筑路基+水泥搅拌桩软基加固技术方案,并对水泥搅拌桩设计参数给出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测量了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在不同载荷情况下的抖动情况,利用数值模拟分析了抖动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3种解决方案。研究结果表明,8 m^3的混凝土搅拌车在满载下坡过程中,搅拌车在怠速和加速运行时会出现周期性剧烈抖动现象。通过结构分析和数值模拟发现,搅拌筒转到一定位置时封头、前锥、叶片开始形成密闭空气腔,搅拌筒的继续转动会压缩密闭空气腔,迫使其内部高压气体通过向混凝土液面鼓泡的方式离开密闭空气腔引发叶片振动进而造成了搅拌车罐体的周期性抖动。因此,降低混凝土装载量或者在构成密闭空间的叶片上开导流通孔,避免密闭空间形成,可以有效解决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行过程中的抖动问题。  相似文献   

13.
Finite element models of headforms are used in experimental simulations of pedestrian protection. In this study, a quick and accurate method for FE modeling of the headforms was developed. This method entailed the initial definition of the dimensional parameters for the mass, centroid, and inertial moment properties of the headform. The equations governing these properties were constructed using the dimensional parameters as design variables. The dimensional parameters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relevant regulations were obtained by solving these three equations. A design optimization model was constructed for the material parameters of the outer part of the headform. In this model, the parameters of the material used in the FE model were considered as design variabl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eak acceleration in a side-impact simulation test and the average value of the regulated acceleration range was used as the objective function; the first-order natural frequency, which was required to be greater than 5,000 Hz, was defined as one of the constraints; the peak drop acceleration, which was required to be within the regulated range of values, was defined as the second constraint. The material parameters were obtained by solving the optimization model. These material parameters meet the dynamic requirements of the regulations for headforms. Based on these three parameters, an FE model of a headform can be constructed quickly and accurately.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沥青混合料粗集料的骨架特征参数与路用性能之间的相关性,基于优化的分级掺配设计方法设计3种骨架密实型沥青混合料,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观察混合料粗集料骨架特征参数转变的全过程,结合路用性能试验建立基于骨架特征参数的动稳定度估算模型,研究骨架参数的合理范围。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简化的分级掺配设计方法可以得到3种不同骨架特征的沥青混合料;混合料的空隙率和矿料间隙率VMA随着粗集料分级掺配次数的增加而降低,稳定度和动稳定度指标则随着掺配次数的增加而增加;混合料密度和有效沥青饱和度VFA最大值出现在二级掺配混合料中,采用间断级配有利于增加混合料的密度;随着掺配次数的增加,混合料粗集料接触点数量先增多后减少,但集料长轴水平倾角呈减小趋势;成型后混合料粗集料长轴初始倾角越小,混合料的动稳定度越高;试验数据暗示了沥青混合料存在一个粗集料骨架初始接触点数与初始倾角的合理范围,使混合料在一定的压实功下能够形成稳定的骨架嵌挤结构;混合料的粗集料接触点不宜过多,级配设计时应将粗集料接触点的数量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建立的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估算模型可分辨出粗集料接触点、倾角和沥青种类对混合料动稳定度的影响,但仅适用于有显著骨架特征的混合料。  相似文献   

15.
道路设计的三维可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时三维交互式仿真技术是实现道路线路三维可视化设计的关键,本文应用约束Delaunay三角剖分原理建立道路三维整体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实现了有效的道路三维模型的视相关简化方法,并结合真实感图形绘制技术开发了道路三维场景的实时动态浏览平台。最后将该平台与线路CAD系统集成,实现了线路设计过程和设计成果的可视化。  相似文献   

16.
基于正交试验的虚拟样车平顺性分析及参数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多体力学理论,在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中建立了某车的整车多体力学模型。将虚拟样车在三维空间道路上进行平顺性仿真试验,通过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前、后悬架弹簧刚度及相关主要衬套等性能参数对汽车行驶平顺性的影响,并根据正交试验的结果优选了相应的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17.
利用Fluent软件对某型号多缸汽油机进气歧管建立了三维数值模型,并对其稳态流场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与分析,研究了进气歧管主要结构参数对流场特性、压力损失和流量特性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岩土工程中的三维地质信息模型可直接应用于指导设计、施工过程的问题,通过对常用BIM软件在三维地质信息模型创建方法、适用性的对比分析,总结出岩土工程三维地质信息模型创建的高效方法,并通过工程实际应用证明该方法高效、便捷、直观、模型信息齐全、可操作性强,基本满足设计及施工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