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江汉平原中部尚无纵贯的高等级航道及长江中游荆江航道迂曲且存在碍航因素、进而制约内河运量增长的问题,为构建和完善地区高等级内河航道网络,规划建设与荆江航道并行的横向高等级航道即荆东运河,作为荆州—武汉的第2航道,并在汉江下游沙洋段与长江中游岳阳段间规划建设将汉江与长江及湘江航道连通的纵向高等级航道即汉湘运河,两运河与现有的荆江、汉江及江汉运河共同形成江汉平原“一纵三横”的航道格局。采用定性定量结合、比选分析等方法,考虑运河建设条件、功能定位、河道条件、水资源、地貌地质等,提出9梯级线路方案,进而构建沿线运河经济带,实现水路及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效益。  相似文献   

2.
京杭运河苏北段实现航道现代化是苏北运河发展的目标,而实现航道现代化建设的支撑之一就是实现航道的信息化建设,京杭运河徐扬段续建二期工程信息化建设光缆工程沿运河堤岸敷设光缆,连接运河沿线15个基层单位,最后汇集至苏北运河指挥调度中心,工程建成后,将彻底缓解苏北航务管理处至基层单位通信带宽"瓶颈"问题,为实现苏北运河航道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相似文献   

3.
吕小龙  吴澎  刘晓玲 《水运工程》2021,(10):266-270
航道等级的确定是航道工程建设前须重点关注并解决的问题,常规项目主要考虑腹地水运发展现状及需求趋势并依据上位规划确定,但新开发的运河航道通常规划依据较少且缺乏理论分析支撑。考虑运河与天然河流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基于运河衔接水系的通航条件,采用保证率分析法分析航道、通航建筑物及跨河桥梁对通航的限制影响。根据运输组织方式及大型船舶变吃水运输的经济性分析,综合考虑工程技术经济性、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运输通达性等因素,得出运河推荐航道等级,为运河航道项目的开发建设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平陆运河应采用I级航道标准建设,通航5 000吨级船舶。  相似文献   

4.
为了规范土方疏浚工程,严格监管施工船舶机械,苏州市航道管理处以苏南运河三级航道整治工程为对象,探索、研究、开发了船舶监管系统,对疏浚施工现场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控,同时通过自动化运行,实现了对运泥船采集信息、数据分析、轨迹查询、出区报警、指令发送、运输趟数统计等功能。  相似文献   

5.
沈定安 《船舶力学》2006,10(5):49-53
通过对12300t滚装船过运河压舵角计算,建立了大型船舶运河通航压舵角计算方法,给出了航道宽度和水深对船体水动力影响和岸吸力的计算表达.计算结果表明过运河压舵角取决于相对航道宽度W/B和相对水深H/d的综合作用,并与偏离航道中心线距离y/B直接有关.  相似文献   

6.
航道岸线是航道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加强航道两岸临河设施的管理,合理地控制和利用航道岸线,充分发挥航道的水运资源优势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按照船舶交通流的基本原理,引入了航道占有率模型对航道岸线控制利用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按照苏南运河的最大交通密度和相应的航道占有率为标准,将苏南运河航道岸线划分为畅行区段和拥挤区段。最后对江苏省内河岸线的合理规划利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船艇》1992,(9)
日本的彭塔(Penta)海洋有限公司赢得了苏伊士运河部分航道加深工程的合同,其合同金额为2300万美元。该工程包括苏伊士市北部运河南端的Small Bitter湖区的9公里长的航道。苏伊士运河管理局宣布,该工程计划于1992年10月初开工,工期15个月,航道加深后可通航吃水为56英尺的船舶,改  相似文献   

8.
6月18日至19日,交通部部长李盛霖在京杭运河两淮段航道、淮安船闸、连云港港、连云港海事局考察和调研期间,对江苏水运发展提出了要求。在苏北运河,李盛霖全面了解了两淮段航道整治情况和生态护坡建设情况,并听取了江苏省交通系统领导对苏北运河相关情况的汇报。随后,李盛霖走访了淮安船闸上游远调站,仔细询问了苏北运河航道“三改二”工程的有关情况,并提出在苏北运河推广“一个航次只进行一次  相似文献   

9.
杨有军  葛红群 《水运工程》2011,(11):189-191
根据航道现状及预测运河的货流密度,航道宽度采用全线80 m航宽方案和60 m航宽与80 m航宽的组合方案进行比选,从工程投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对苏南运河航道宽度选取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了全线采用80 m航宽的方案,为运输繁忙的限制性航道宽度的选取提供了参考或借鉴。  相似文献   

10.
运河的建设对于沟通不同水系的航道,使之形成现代化内河航道网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山东省内河航道现状的分析,提出建设京清运河的设想,并且就其航道路线走向、航道建设标准、通航枢纽和港口的设置、沿线桥梁及节制闸的建设、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等,进行了重点阐述,为今后相关部门决策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