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对于海上风电双体运维船而言,兴波阻力是其总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CFD技术对非对称双体船进行初步研究,通过改变双体船左右片体角度以及改变单侧片体肥瘦程度来实现内外片体排水体积差的目的2个方面来研究非对称双体船的阻力性能,比较各方案的阻力,综合考虑最终得出最优方案,为今后双体风电运维船的船型设计与优化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对于海上风电双体运维船而言,兴波阻力是其总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CFD技术对非对称双体船进行初步研究,通过改变双体船左右片体角度以及改变单侧片体肥瘦程度来实现内外片体排水体积差的目的2个方面来研究非对称双体船的阻力性能,比较各方案的阻力,综合考虑最终得出最优方案,为今后双体风电运维船的船型设计与优化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穿浪双体船作为一种有着优良快速性与耐波性的新船型,在海上高速运输方面显示出了普通船舶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喷水推进器作为一种适于高速船舶的新型推进器,其技术也日臻成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众多高速穿浪双体船采用了喷水推进器,实践证明了其卓越的综合航行性能。本文以200t高速穿浪双体渡船为例,进行了喷水推进系统主要参数的计算、校核以及双体船航行特性曲线的绘制。  相似文献   

4.
Andy 《游艇业》2012,(8):60-65
相比单体船而言,同尺寸的双体船不但拥有更宽敞的使用空间,还有更强的稳定性和适航性。双体帆船和双体动力艇作为双体游艇中的两大不同门派,都凭借着各自不同的魅力吸引着不同喜好的买家。双体帆船不但可以借风航行亦能使用自带的动力。双体动力艇则可以保证您在平稳中体验海上疾驰的乐趣。  相似文献   

5.
开夏 《水上消防》1997,(6):5-10
介绍澳大利亚国际双体船公司近年来的发展概况及其设计、建造的高速渡船。该公司近期开发的高速渡船有:81m和84m穿浪双体客/车渡船、91m穿浪双体货船以及K系列双体船包括K55、K50、K40的3种双体客/车渡船。  相似文献   

6.
海上风电场维护船船型总阻力和纵摇升沉运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海上风电场维护船的使用和性能要求,分析小型单体船、双体船、多体船对于海上风电场的实用性,最终确定采用双体船型为风电维护船船型。结合小水线面双体船和穿浪双体船的船型优点,对风电维护船片体进行改进,得到常规型和改进型双体风电维护船型方案。采用CFD仿真技术,利用常规双体船型探索双体船阻力CFD仿真方法,对改进船型进行阻力仿真计算。采用船舶设计软件NAPA的耐波性模块计算分析两种船型的纵摇和升沉性能,得到了维护船不同速度和浪向角时两船型的纵摇和升沉响应曲线。  相似文献   

7.
《船艇》1995,(12)
日本九四渡船公司委托川崎重工业公司神户造船厂建造的世界最高速度的喷水式双体汽车渡船“隼”号,前不久在八幡浜~臼杵航线投入运营。该船是一种采用耐蚀铝合金制的波浪贯通型双体客货两用渡船。其主要特点: 1、双体的船首头部造的很尖,在波浪中不像以前双体船型那样会出现坐波,而是穿波前进。因此,与以前的双体  相似文献   

8.
小水线面双体(SWATH)特殊用途船的结构形式和作业功能与常规单体船有很大区别,有必要探究适用于常规单体船的设计和建造标准是否也适用于小水线面双体船,并分专业模块厘清小水线面双体船所遵循的设计建造标准和存在的典型设计问题。针对小水线面双体船为满足公约关于常规船的要求而在设计上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逐项找寻解决方案。通过目标船的设计,总结相关设计经验,可为同类型船舶的设计、建造或改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发现:小水线面双体特殊用途船的设计建造标准分专业模块、按船上所载总人数指向公约货船或客船要求;总体上适用于单体船的要求也适用于小水线面双体船,但在个别要求的合规性上需对小水线面双体船采取替代或等效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9.
海上长球首球尾双体风电维护船波浪增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不同球首球尾长度双体风电维护船在波浪中的阻力性能,基于CFD技术,探究适用于双体船运动响应和波浪增阻的数值计算方法.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在计算域设定和网格尺寸方面提出适用于双体船的计算方案.利用此方法计算不同球首球尾长度双体风电维护船的升沉与纵摇以及波浪增阻,为球首球尾双体船以及风电维护船的船型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双体风电运维船在航行过程中的尾下沉现象,通过对双体船的尾部抗扭箱进行改型设计生成系列方案.运用数值仿真技术模拟双体风电运维船在静水中的阻力及尾下沉情况,并将数值仿真计算结果与实船值进行对比,以此探索抗扭箱对双体船静水中阻力及尾下沉的影响,为双体风电运维船尾下沉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结果表明:尾抗扭箱能够很好地起到减小...  相似文献   

11.
以双体抛石船的改造为例 ,对双体船在工作状态下的受力状况进行了归纳 ,并对归纳的外力工况分别进行了结构应力计算和分析 ,得到了双体船的危险应力部位。并根据结构受力特点 ,介绍了将现役驳船改造为双体工程船的连接桥设计方法和原驳船的结构改造及加强方案  相似文献   

12.
《舰船科学技术》2016,(3):74-79
为研究不同球首球尾长度双体风电维护船在波浪中的阻力性能,基于CFD技术,探究适用于双体船运动响应和波浪增阻的数值计算方法。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在计算域设定和网格尺寸方面提出适用于双体船的计算方案。利用此方法计算不同球首球尾长度双体风电维护船的升沉与纵摇以及波浪增阻,为球首球尾双体船以及风电维护船的船型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科海拾贝     
《航海》1997,(2)
我国首艘穿浪型双体船投入建造 我国第一艘穿浪型双体客船不久前在广东省新会市的航通高速船开发有限公司投入建造。 这艘AMD150高速铝合金结构的穿浪型双体客船,由七院708所设计,按英国劳氏船级社规范建造。船长25米、型宽10.6米,满载航速26.2节,抗风浪能力8级,载客量180人。这艘穿浪型双体船是该公司为浙江省海运总公司建造的,预计明年上半年交付使用。此种船型的开发建造,可结束我国穿浪型双体船依靠进口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资源,与传统的燃煤发电相比,风力发电没有二氧化碳等一些有害气体的排放,是理想的绿色能源,其开发利用受到各国的重视。随着海上风电场的日益发展,维护问题也随之而来。海上风电场维护船是维护人员进行维护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本文根据中国典型的海上风电塔基型式,结合风电场实际使用需要和运营条件,对双体风电维护船功能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不同的双体船型方案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得到性能良好的双体船行方案,为中国海上风电场建造维护船船型选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船舶工程》2006,28(1):I0001-I0002
由中船重工701所设计的穿浪双体船“海峡号”近日在广州沙角试航,获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第一艘自行研制设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穿浪双体工作船。  相似文献   

16.
周熊 《水上消防》1997,(4):11-17
介绍美国双体船公司开发的Andromeda、Cyclocat、Dynacat型3种高速双体船船型以及在美国东海岸和五大湖区使用的新型高速渡船:Marinette Marine公司为阿诺尔德·图兰西德航运公司建造航速为35kn的燃气轮机双体船“海峡快航”号;美国横渡海峡航运公司引进的高速穿浪双体“Sea Jet I”号;美国海上应用物理公司为美海军建造的“探索”号水翼小水面船;美国Aqua Bay  相似文献   

17.
史一鸣 《船舶工程》2004,26(5):29-32
结合中国海洋石油公司的小水线面双体油田交通船的设计建造,对小水线面双体船姿态控制鳍所需面积以及鳍对船舶航行性能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并介绍了如何通过小水线面双体船的拖曳模型试验去分析和验证控制鳍所需面积.  相似文献   

18.
黄振纲 《江苏船舶》1993,10(2):8-10
<正> 双体船具有宽阔的甲板面积和良好的稳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船舶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双体客轮、渡船、推轮、工程船和交通船相继而生,从内河发展到近海,显示了双体船独特的优良性能。本文介绍的双体槽道快  相似文献   

19.
日本和韩国的国立造船科研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长涛 《船艇》2005,(3):48-51
一、日本国立造船科研机构在整个日本造船科研体系中,国立科研院所的数目并不多,但却十分精干,并在整个科研体系中起着支柱性的作用。日本造船科研方面的国立科研机构包括海上技术安全研究所、日本造船技术中心、日本船舶质量管理协会产品安全评价中心等机构,其中以海上技术安全研究所最具代表性。下面以海上技术安全研究所为例对日本国立造船科研机构做较详细介绍。日本海上技术安全研究所作为日本船舶技术研究的核心机构,主要任务是就海洋运输技术、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的有效利用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技术展开研究,重点是基础技术研究。其前…  相似文献   

20.
以从事海上风电场维护的某新型双体船的船模为试验对象,考虑维护船工作海域一般为近海,选取较小倾角进行静水横摇衰减试验,得出船模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六自由度数值及衰减曲线。通过求取减幅曲线和阻尼系数以及船模的横摇周期,对比普通相似船的经验数值,得到该双体船在静水横摇方面优良性良,也体现了船型设计的合理性,为以后海上风电维护船的船型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