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采用现状调研的方法,对北京市城市道路人行道存在的主要病害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重点对人行道病害成因进行分析,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人行道病害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人行道是城市道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经济和城市不断发展,人行道的功能不单只是作为行人的专用通道,对城市的交通、景观都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该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城市道路人行道铺装材料的设计进行分析,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3.
关于城市道路中人行道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道路中的人行道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其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文从不同角度对人行道的空间利用及材料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人行道的使用及选材。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我国城市道路建设中,人行道是最适合做全透路面结构的区域。从透水人行道的分类,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和排水设计四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和阐述,为透水人行道的设计和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降低非机动车对沿人行道设置的公交停靠站周边交通的影响,对直线式单泊位公交停靠站设置进行优化。选取重庆市6个沿人行道设置的单泊位公交停靠站进行调研,分析非机动车车道宽度、公交车停靠站长度、当量交通量、非机动车速度等参数与3类冲突率(非机动车与公交车3种形态的追尾与横向冲突率)的相关关系,拟合得到回归方程。根据回归方程和相关性系数建立交通冲突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预测模型误差均小于10%。研究表明:当非机动车道设置宽度在3.5~4.0 m、直线式单泊位公交停靠站设置长度在16~18 m时,3类冲突率最低。当量交通量达到700 pcu/h之后,冲突率趋于平稳;此时非机动车速度仍不宜大于6 m/s。选取2个公交车停靠站进行冲突率预测,并对其进行安全等级评价。以冲突率最低值作为约束条件,对沿人行道设置的直线式单泊位公交停靠站进行优化。研究成果可为公交停靠站周边区域的交通管理和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城市道路设计作为城市道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保持其与城市景观的协调性非常重要。因此,从城市道路的横断面设计、人行道铺装设计、路缘石设计、绿化带设计以及照明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景观理念在城市道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要点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北京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特点,实地调研西单5个交叉口交通标志设计设置状况。基于驾驶员对交通标志的认知能力和视觉特性理论,通过数学逻辑公式推导出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标志设计的3个主要技术参数:标志设置的前置距离、汉字高度、牌面尺寸。最后结合所调研道路的实际条件,并基于人的视觉特性设计出在一定的道路条件下较为合理的交叉口交通标志。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对城市道路人行道现状描述,分析步行交通的功能定位。同时,通过工程实践探讨城市道路人行道的设计方法。其内容可为此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大范围断面和区域调查,深入剖析人行道宽度不足的原因,结合规范要求,从设计和管理2方面提出人行道空间优化的措施.同时,对绿化设施带宽度设置和不同区域人行道设置要求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改善建议,以进一步挖掘人行道空间.  相似文献   

10.
城市道路透水铺装是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一种重要的源头控制技术,能有效消除地表径流、减少洪峰流量、防治城市内涝、净化雨水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文中通过比较分析几种透水人行道结构,综合考虑土基回弹模量、荷载情况等设计指标,提出了人行道结构设计及计算方法,说明了透水材料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1.
城市道路中人行道采取人非共板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城市道路中人行道采取人非共板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运用范围和从规划到管理的配套措施。同时,为既能更好地解决行车拥堵,又确保人身安全,该文还提出了将道路横向板块按速度分道,其中把中速道作为辅道供公交车、非机动车和各单位道口车辆出入行驶的办法,人行道为慢速道,保持原功能不变。  相似文献   

12.
从行人步行的舒适度和安全感出发,研究城市道路两侧人行道行人服务水平评价方法。选择9条具有代表性的人行道进行道路几何特征及交通流特征调查,并采用路边询问法进行行人问卷调查。基于调查数据,运用偏相关分析得到人行道行人服务水平主要影响因素为:机非分隔带宽度、非机动车道宽度、绿化带(设施带)宽度、人行道宽度、机动车交通量、非机动车交通量、行人流率及人行道上的障碍物分布状况。进一步分析了不同行人流率范围内行人服务水平与行人流率的关系,最终建立的基于道路环境的行人服务水平评价模型与HCM方法相结合可有效预测人行道行人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3.
南京市在2006年街巷整治过程中,实施多孔隙彩色混凝土人行道面层的研制及试验路的铺筑。该文介绍此种新材料的试验配比、透水系数及施工技术要点。这种新材料以优良的路用性能,较好地解决了城市道路中人行道面层硬质铺装层与城市绿化之间的矛盾,是一种具有推广价值的环保型新材料。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城市道路路基土含水量、温度监测,引用稠度作为判定路基稳定性的标准,对于有效揭示季冻区城市道路路基破坏机理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数据、理论依据。城市道路病害产生因素众多,但根治病害较为困难,往往都是在路面结构层范围内作维护,所以,城市道路建设应首先做强路基,避免路面结构层病害的影响。通过路基温度监测,可直观判断本区最大冻深,各冻结层位路基土温度变化规律,冻结线的引入,直观表述冻融过程稳定冻结期、临界冻结期、稳定融化期、冻融临界期4个阶段路基土冻结规律,揭示了地表以下1.3~1.5m范围内处于最后的冻融临界期,自由水分在期间向该层位聚集,并在多点监测数据中得到证明。季冻区城市道路应加强路基土冻结层的处理工作,应在冻结层范围内填筑透水性材料或在冻结层下设置隔水层,作隔水层以上路基排水设计。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海绵城市的概念以及实践方法,详细阐述了市政道路工程中海绵化设计思路,同时针对具体的市政道路工程案例进行了海绵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具体措施为人行道透水路面、生态植草沟和市政管网配套,对市政道路海绵化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对于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前提就是城市道路建设,而我国的城市道路设计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并且近年来的设计整体水平也有所提升,为了能够给城市居民更好的出行服务,城市道路设计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应运而生。随着道路建设规模的不断增加,使得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城市道路的功能要求也在不断加强,为了能够保证道路的行驶安全、科学、合理的设计上,加强对道路的人性化设计,从而使人们在日常出行中感受到更多的城市发展变化。本文针对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进行研究,通过对一些无障碍设计、景观设计及人性化的人行道设计等,希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满足人们的各项出现要求,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城市多模式道路优化,通过分析我国城市混行交通的特性,建立双层模型,对城市机动车道、自行车道、人行道进行整体设计。上层模型以各类车道数为设计变量,定义城市道路交通效率的3个指标,作为优化目标。下层模型将同时决策组合模型推广到混行交通,进行需求预测,并根据预测流量返算设计变量。设计3种启发式算法和对角化算法分别求解上下层模型,将该方法应用于淮北市的路网规划。对3个目标值各进行10次试算来检验算法,粒子群算法计算花费和解值最小;下层模型的拟合度达0.659,优于假设独立交通的拟合度0.375;优化后的路网可以合理解释不同优化目标,说明了文中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道路美学对城市整体风貌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因此需要对城市道路美学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道路与建筑的宽高比、色彩、绿化,以及路灯、雕塑、路缘石、人行道铺装、栏杆等因素的分析,将城市道路可视范围内的美学效果进行归纳总结,为其他工程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城市道路养护状况调查及相关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路养护是保证城市道路在设计使用期内完好和安全运行的关键,而养护状况调查是评价目前养护工作实施情况,确定下一步养护工作指向的基本依据.基于<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 36-2006)的相关规定,对北京市两条主干路的养护状况进行了现场调查.评定结果显示,两条主干路养护状况良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车行道和人行道的主要病害类型及其成因,并提出了城市道路养护状况调查及评定工作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利用废旧橡胶材料铺设人行道,可解决大量废旧轮胎橡胶的利用问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该文从环保、防滑、防噪、经济性等方面与传统的人行道材料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利用废旧橡胶材料铺设人行道的优点,并对其材料结构、施工工艺、养护技术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可供广大市政工程管理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