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根据岩爆的发生机理,对苍岭隧道岩爆在发生时间、空间效应、围岩岩性与岩体结构效应等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并从改善岩石物理性能和应力条件、初期支护加固围岩、二次衬砌等方面详细阐述该隧道在实际施工中采取的岩爆预防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总结乌兹别克斯坦安琶铁路甘姆奇克隧道岩爆特点的基础上,结合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对岩爆的发生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 甘姆奇克隧道的岩爆主要是由于本隧道的花岗闪长岩和正长斑岩属脆性围岩及围岩内赋存很高的水平向构造残余应力引起的; 隧道在埋深仅40 m的条件下就发生岩爆,且岩爆发生在拱顶-拱腰段,主要是由于与隧道轴线接近垂直的水平向地应力为最大主应力的缘故;该隧道的岩爆按形成机制可分为完整岩体的薄片状弹射、近水平向层状岩体折断崩落、岩块崩出+周边围岩塌落和边墙板状岩体折断崩出4种模式。  相似文献   

3.
深埋(特)长隧道往往是道路工程建设中的瓶颈,其硬质岩的岩爆预测问题则往往是隧道勘察设计阶段的重点之一。岩爆的发生与否与隧道地应力量级及岩性有关,与地下水状况、隧道所处的构造部分、隧道轴线与最大主应力的关系﹑围岩的岩体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岩爆的预测既很有必要同时又相当困难。从多个方面采用多种方法对省道303线的控制性工程巴朗山隧道的岩爆问题进行了分析预测与探讨,为设计及施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姜云 《公路隧道》2002,(3):33-38
二郎山隧道、华蓥山隧道在建设过程中分别遇到了高地应力岩爆与岩溶涌突水问题,该概述了二郎山隧道地应力场,岩爆,围岩变形监测预报研究,华蓥山隧道岩溶涌突水特征以及产生原因分析和对隧道影响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对两座隧道所采取的岩爆和涌突水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金瓜山隧道岩爆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余朝阳 《隧道建设》2011,31(4):479-483
通过描述金瓜山隧道地层岩性、围岩结构、偏压应力方向和现场围岩变形累积发展趋势特点,说明隧道洞室在埋深小于或远小于现行规范临界埋深条件下,若多项不利因素迭加和变形趋势累积到一定程度,同样会导致较严重的岩爆发生可能。合理解释了金瓜山隧道强烈岩爆与埋深较小之间的理论矛盾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从鸿图嶂隧道工程地质状况和应力场分布特征入手,采用数值模拟手段,通过对隧道开挖后的围岩应力场特征分析,结合岩爆发生判据,对鸿图嶂特长公路隧道全长范围内可能发生的岩爆状况进行了预测,并给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方便地进行闽西南某隧道的岩爆预测与预防工作,首先,阐述了Heok-Brown岩体强度估算理论和基于修正的Sheo-rey模型的工程区地应力场预测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隧道工程地质调查资料和地应力实测结果,分析了隧道围岩强度,预测了隧道工程区沿线的地应力大小,评价了工程区的地应力状态,结果表明该隧道大部分处于高地应力区.同时,利用强度应力比法对高应力作用下围岩中可能发生的岩爆进行了预测,并且与已发生的岩爆情况进行对比,表明该预测与实际情况一致性较好,证明了本文所采用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张建忠 《隧道建设》2013,33(3):183-189
为了更方便地进行闽西南某隧道的岩爆预测与预防工作,首先,阐述了Heok-Brown岩体强度估算理论和基于修正的Sheorey模型的工程区地应力场预测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隧道工程地质调查资料和地应力实测结果,分析了隧道围岩强度,预测了隧道工程区沿线的地应力大小,评价了工程区的地应力状态,结果表明该隧道大部分处于高地应力区。同时,利用强度应力比法对高应力作用下围岩中可能发生的岩爆进行了预测,并且与已发生的岩爆情况进行对比,表明该预测与实际情况一致性较好,证明了本文所采用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初始应力场对高地压隧道围岩变形和岩爆分析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采用了目前技术较为成熟的空心包体应变计法,成功测量出高黎贡山隧道的原岩地应力,并将该地应力测试成果应用于隧道岩爆预测数值模型中.有限元计算表明:该隧道埋深在400~480 m时有轻微岩爆发生,埋深大于480 m有中等岩爆发生;拱顶是岩爆的危险区域,施工时需格外注意.计算结果和现场岩爆发生位置具有较好的相似性.最后针对该隧道岩爆状况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公路隧道施工常见地质灾害问题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唢  赵明阶  林志 《公路交通技术》2009,(1):102-106,112
隧道围岩地质情况复杂多变,隧道在开挖过程中会遇到滑坡、膨胀性围岩、岩爆、岩溶、断层、瓦斯、流沙等多种不良和特殊地质。结合工程中不同地质灾害相关的病例,综合阐述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常见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周亚萍  姜海波 《隧道建设》2022,42(Z1):321-330
为解决高地应力情况下水工隧洞开挖时产生的岩爆问题,以新疆某高埋深水工隧洞为依托,并结合现场水压致裂法和钻孔套芯解除法测试获得的地应力数据。研究深埋引水隧洞区域地应力场分布规律,通过强度理论判断岩爆发生的可能性;在考虑高地应力与围岩开挖二次应力状态作用前提下,通过岩爆破坏区深度理论公式,结合现场数据计算出岩爆破坏深度。结果表明: 1)隧洞处平均初始地应力应力基本在23 MPa左右,最大水平主应力为28.6 MPa,属于高地应力隧洞; 2)三向主应力间的总体关系为σH(最大水平应力)>σZ(自重应力)>σh(最小水平应力),属于σHZ(走滑型)初始地应力场,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导; 3)隧洞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之间差值较大,依据摩尔-库仑准则,表明该隧洞开挖的临空面会存在较大的剪应力,易引起隧洞发生岩爆; 4)在隧洞开挖过程中,隧洞将会发生中—强等级的岩爆,发生岩爆脆性破坏最大深度为0.68 m。  相似文献   

12.
北武夷山高铁隧道是一座单洞双向隧道,隧道最大埋深达1 100 m,属于高地应力区。经岩爆倾向性研究,可能出现弱岩爆。为了预防岩爆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研究人员采用微震监测技术,在开挖同时配合微震监测,根据监测到的事件数和能量变化情况,对岩爆和片帮发生进行预警。当微震系统监测到的事件率和和能量率同时急剧增加时,说明岩体内部变化剧烈,发生岩爆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根据这一准则,研究人员成功预测了隧道开挖过程中的一次小型岩爆。研究成果如下: 1)总结了隧道施工中常见微震波形的特征; 2)佐证了事件率和相对能量释放率可以客观反映岩体内部剧烈变化的事实,对今后隧道等地下工程利用微震监测方法防治岩爆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给岩爆隧道提供更加符合现场实际规律的岩爆预测结果,针对岩爆预测评价中应力判据界限值的多样性以及单一判据预测结果准确性低的特点,提出采用投影寻踪(PP)与萤火虫算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岩爆预测评价,解决了岩爆预测中采用多种应力判据时多项指标的模糊性和不兼容性等问题。此方法根据岩爆等级划分标准,构建了以实测数据、现场岩爆信息为基础的能够根据各项指标判定岩爆等级的投影指标函数,选取σθ/Rc,σt,σ1三个岩爆评价中常用的指标,并采用萤火虫算法(FA)优化投影指标函数,寻求投影指标函数的最佳投影方向并求得最佳投影值,保证了此方法的精确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萤火虫投影寻踪算法(FA-PP)进行岩爆等级预测可避免传统预测方法中由于主观原因造成的误差,判定精度高,也免去了利用多项判定指标与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而选择一个相对接近实际情况判据的繁杂过程;此方法可利用目标隧道的已知岩爆发生信息掌握其岩爆发生特点及对3个评价指标的敏感度,构建出符合目标隧道岩爆发生规律的FA-PP岩爆预测模型;以拉林铁路桑珠岭隧道为研究对象,将此方法应用到岩爆预测中,得到的预测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较为符合,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田宁 《隧道建设》2012,32(4):486-489,494
岩爆防治是深埋地下工程界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重庆地区某深埋坑道工程是由砂岩、粉砂岩、泥岩构成的层状地层,施工中始终存在岩爆危害。为降低岩爆威胁,从岩爆倾向性室内评判着手,进行了复杂围岩组合试件力学性质和动态破坏特性试验研究,同时研究了浸水对深部岩体岩爆倾向性的影响,最终获得了岩爆倾向室内定量评价结果,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岩爆威胁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保证深埋TBM隧洞岩性界面区域的安全、高效施工,综合应用现场调查、微震监测等手段开展顺隧洞轴向岩性界面区域的围岩破坏特征、微震活动特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岩性界面区域破坏围岩支护技术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由于岩性界面区域应力集中,开挖卸荷后围岩更容易破坏,且隧洞围岩南硬北软的特征导致不同类型的破坏以蚀变带为界分布在隧洞两侧,破坏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2)岩爆、结构型塌方破坏与微震活动具有良好的空间相关性; 3)当岩爆等级较低时,以结构型塌方为主体进行支护,随着岩爆等级升高,支护及防控的主体逐渐过渡为岩爆。  相似文献   

16.
针对穿越不良地质路段的隧道施工难度大、工期长、造价高等问题,以隧道穿越岩爆、煤层和瓦斯等不良地质路段为例介绍了此类工程的设计及施工时的防治措施,重点提到了在岩爆处的设计及施工的关键技术,可为同类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陈绪文  黄磊  邹逸伦 《隧道建设》2018,38(7):1212-1219
为探究适合硬岩隧道岩爆段的快速施工技术,通过对硬岩隧道整体自稳性及岩爆特点的分析,提出以柔性支护为基础、以岩爆预测、松动圈测试和柔性网试验为保证措施的一种快速施工技术。依托米仓山隧道岩爆段的施工,利用陶振宇判据和Turchaninov判据对不同埋深下岩爆强度进行预测,合理划分米仓山隧道岩爆强度区段,并结合松动圈测试、柔性网试验,对锚杆和钢丝绳网的参数进行研究与验证。实践表明: 1)采用陶振宇判据和Turchaninov判据可以较准确地进行岩爆预测及强度区域划分; 2)利用松动圈测试结果能大致判断隧道开挖后围岩破裂区域的深度; 3)相比传统支护技术,采用喷射混凝土+涨壳式预应力锚杆+柔性防护网的快速支护技术,每循环施工可节省用时约4 h,整个岩爆区段施工速度可提高30%~40%。  相似文献   

18.
以宝塔山隧道为工程背景,利用侯发亮埋深判据进行岩爆风险初步分析,得到岩爆可能发生的区段,利用陶振宇判据对岩爆可能发生区段进行深入风险分析,得到相应的岩爆等级。针对不同岩爆等级采取不同控制措施,建立一种公路隧道勘察设计阶段岩爆风险分析与控制体系,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9.
薛景沛 《隧道建设》2019,39(6):989-997
岩爆为深埋隧洞施工的主要灾害之一,为有效解决敞开式TBM在强岩爆地层施工中安全风险高、效率低这一核心问题,依托引汉济渭工程秦岭隧洞岭南TBM段在岩爆防治措施上的多年实践与研究,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强岩爆防治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 1)引进微震监测岩爆超前预测系统后,通过监测实施过程中数据的不断分析与修正,能大致推断出掌子面前方约15 m范围内围岩可能出现的岩爆等级; 2)采取合理的超前钻孔应力释放预处理措施,可以降低围岩出露TBM护盾后岩爆发生的规模与频率; 3)通过对治理工艺进行优化,可实现高岩爆风险区围岩的快速封闭; 4)采用合理的支护材料,能有效防止滞后性强岩爆对初期支护体系的破坏。系统的防治体系有助于强岩爆地层的施工安全管控,也可达到加快施工进度的目的,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