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2007年中国船级社(CCS)工作会议上,交通部徐祖远副部长做了一次敞开心扉、倾心而谈的即兴讲话。既对CCS走过艰苦岁月,实现跨越腾飞感到欣慰;又对CCS与国际一流间的差距及其所肩负的重任进行鞭策。期待CCS成为技术立社、诚信为本、与众不同、国际一流的船级社,成为中国海事界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2.
中国造船工业开始了由大到强的全面转型。这一转型,连同中国航运的空前发展,有力地提高和加强了中国船级社(CCS)的地位和能力。那么,船级社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它和造船、航运业的关系怎样?从船级社的角度看,中国在建设造船强国的过程中,应该在哪些方面得到加强?CCS总裁李科浚对此一一做了阐释。  相似文献   

3.
2008年1月24日,中国船级社(CCS)2008年工作会议在北京总部召开,交通部徐祖远副部长高度重视,计划亲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后因紧急赶赴湖北、湖南两省实地调研遭受雪灾后的交通运输保障和春运安排情况而未能到会。本文系根据徐祖远副部长会前准备的书面讲话改编而成,大小标题为编者所加,未经本人审阅。  相似文献   

4.
2003年,交通部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公路水路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国船级社(CCS)作为交通系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持保障系统之一,肩负着为交通行业实施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发挥支持保障作用的重任。2004年2月11日,在中国船级社2004年工作会上,交通部洪善祥  相似文献   

5.
二月中旬的江南,春天踏着轻盈的脚步悄然而至。在苏州城郊美丽的太湖之滨,中国船级社(CCS)2006年工作会议隆重举行。2月10日,交通部徐祖远副部长亲临大会表示祝贺,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在充分肯定中国船级社“十五”期间取得的辉煌成绩的同时,也对CCS“十一五”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徐副部长指着尚有一半空余座位的会议大厅,形象地描绘着CCS的发展蓝图:再经过5年的努力,希望CCS参加工作会议的代表能坐满这样规模的会场,也就是说:CCS的规模要再扩大一倍。  相似文献   

6.
会展快报     
《中国船检》2007,(2):62-62
2007年1月22日,中国船级社(CCS)和挪威船级社(DNV)合资建立技术研究所的协议签字仪式在挪威奥斯陆举行,CCS理事长兼总裁李科浚和DNV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麦恒力(Henrik O.Madsen)在协议上签字。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出席了仪式,他指出,中挪海运和海事部门的密切合作是双边经贸关系发展中的一个亮点,尤其是CCS与DNV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更使中挪交通领域的合作得以深入开展。相信两个船级社的合作一定会取得双赢。  相似文献   

7.
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前不久在大型水运企业安全管理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严格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8.
<正>6月11日晚,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在中国船级社(CCS)总部会见了来华访问的英国劳氏船级社(LR)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塞德勒一行。中国船级社总裁孙立成、党组书记裴万发、副总裁莫鉴辉等参加  相似文献   

9.
2007年12月20日,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在北京召开了《中远集团2006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新闻发布会暨相关方沟通会。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等国家主管部门领导、中企联副理事长、全球契约推进办公室陈英、联合国全球契约理事会主任杜比先生、挪威船级社副总裁等到会讲话,世界和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等社团组织及成员、客户、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和媒体记者相关方代表共计150名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安飞 《中国船检》2005,(12):10-17
为了改善我国航运水平,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国内航行船队,2004年,中国船级社(CCS)启动了国内航行船舶入级工作。2005年8月,颁发了首批临时入级证书。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CCS在国内航行船舶中实施和推广入级业务的做法很好。国内船舶入级服务可为船舶投资者、使用者提供风险识别和商业信誉标志,有利于集聚船队结构性调整所需的资金,从源头上为水上安全提供基础性保障。”正是按照徐祖远副部长“认真总结经验,务实推行该项业务发展”的批示,2005年11月26日,CCS召开了“船级委员会国内分委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百余艘国内航行优质船率先获船级确认,“CSAD”由此郑重登上中国航运的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1.
《中国船检》2000,(4):6
四川合江"6.22"事故的发生,与乡镇渡船的超载滥载有很大的关系.部已专门发出通知,对检查工作做了布置;黄部长也对此提出了要求.在这里,我再提三点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