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内河船舶数据采集环境温度变化大、震动强度高、电磁辐射强等问题,以及数据采集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高等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 CAN 总线的船舶远程数据监控系统。文中研究了监测系统结构,通过对监测网络通信方式和计算机网络模式进行讨论,利用网络虚拟仪器技术实现了一种基于C/S构架的远程监控系统。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监控效果良好,监控的实时性和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远程电视监控系统中视频信号传输的基本原理,主要讨论了基于光纤传输的方波频率调制传输和数字调制传输系统,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该系统实用于海港等复杂环境下的远程电视监控。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船舶分段建造过程中工艺数据实时采集与应用方面的问题,以胎架工艺装备为载体,构建一套面向船舶分段胎架管理的物联网系统。该系统由数据获取层、数据传输层和数据管理层构成,其中:数据获取层由传感器设备实现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层由ZigBee无线网络保证采集的数据实时传输;数据管理层由开发的分段建造工艺系统支撑,为胎架管理提供数据基础。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有效采集、传输、分析和存储船舶分段建造过程中的工艺数据,并通过系统软件对胎架进行远程控制。相比传统的分段建造模式,该方法能极大地提高工艺数据采集与胎架管理水平,为后续船舶智能制造模式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种利用船舶卫星宽带网络将疏浚船舶数据传递到岸端并用于实时监控船舶挖泥状态的数据远程传输系统。开发了数据采集子系统,可将压缩过的原始数据通过网络发送至岸端,岸端数据接收程序能实时还原船舶监控系统的画面,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该系统可为行业施工船舶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航道水下数据采集和传输受到水下通信信道的多径干扰,导致数据监测的稳定性不好,提出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航道水下数据监测系统设计方法。采用水下换能器基阵构建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航道水下声纹数据、船舶辐射噪声数据以及海洋混响数据采集,采用局部总线技术进行监测数据的远程传输控制,采用TMS320C50 DSP芯片作为航道水下数据监测系统的核心处理芯片,进行航道水下数据的集成信息处理,监测系统的硬件设计分为无线传感器模块、数据滤波模块、中央控制模块以及总线模块,采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数据监测系统的网络设计,实现水下航道数据流的多路复用、数据帧检测和上位机通信传输。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数据监测系统能实现航道水下数据的准确采集和传输控制,数据稳定输出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6.
张博  严晓明  张辉  刘凯 《船海工程》2008,37(2):107-109
针对传统远程数据传输表现出的不足,介绍了基于GSM模块的远程数据传输系统,并给出其软硬件设计.测试表明,该系统可靠性高,传输方便.  相似文献   

7.
陈静  张翰林 《中国水运》2014,(5):105-107
简要介绍了地波雷达及其系统组成,根据地波雷达测量风、浪、流的特点,选取美国CODAR公司生产的SeaSonde地波雷达系统和苹果公司生产的电脑作为地波雷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项目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对设备进行了现场部署后,地波雷达实现数据采集分析的整个过程及机制,重点研究了"Codar地波雷达"在数据传输中所采用协议和方法,从而实现数据的远程实时传输和远程定时传输。项目已基本完成预定目标,实现了对风场、浪高、流场等参数的实时显示,并得到实测数据的二维图像显示。  相似文献   

8.
船舶电站远程监控系统是一种保证船舶供电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控制系统。论文设计的是结合工业以太网通信技术并且基于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ACDA)的船舶电站远程监控系统,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船舶电站全天候、精准的监控,该系统还具有故障报警、数据采集、设备控制等功能。  相似文献   

9.
由于传输信道中存在随机干扰,监控系统受到干扰后输出的信号中存在随机误差,从而导致传统的船舶舱室火灾远程监控系统实时性差,为此设计一种基于传感器网络的船舶舱室火灾远程监控系统。在系统的硬件部分,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测量温度,利用无线收发模块传输监控数据,并采用数据采集卡采集监控数据。在系统软件部分,利用传感器网络中的无线通信技术感知实时监测的信息,采用数字滤波方法抑制有效信号中的干扰成分,输出监控信号,以此完成基于传感器网络的船舶舱室火灾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实验以明火发现时间与阴燃火发现时间为实验指标。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比传统的基于红外技术的船舶舱室火灾远程监控系统与基于蓝牙技术的船舶舱室火灾远程监控系统发现明火、阴燃火的时间短,证明所设计的监控系统实时性能好,能够及时发现火灾情况。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对船舶的远程监控能力,提出一种基于多传感器组网及融合跟踪识别的船舶远程监控数据动态采集方法,构建船舶远程监控数据采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模型,进行传感器节点的自适应分布式优化定位设计,采用量化融合跟踪方法进行船舶远程监控数据挖掘和特征提取,构建反馈均衡滤波器进行数据采集后的抗干扰滤波处理,提高数据采集的干扰抑制能力,结合数据挖掘算法实现对船舶监控数据的动态采集。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船舶远程监控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好,抗干扰能力较强,输出信噪比较高。  相似文献   

11.
数字通信技术是未来信息传输的发展方向。我国目前所用的船舶水下噪声测量系统的数据传输主要采用模拟传输技术,存在较多弊端。本文所介绍的是采用数字通信技术实现船舶水下噪声测量的数据传输。主要是采用RS-485总线标准作为接口技术,以半双工的通信方式,通过一根同轴电缆作为数据和电源信号同步传输的介质,实现了水下长距离、高速率的数据传输。  相似文献   

12.
设计了一款高精度的土木工程施工信息检测系统。选用ARM7系列主控制芯片,具有较高的实时性;主卡和各采集卡之间采用基于CAN总线的通信方式,板卡更换方便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上位机与数据采集系统之间采用无线传输的通讯方式,并在主控板上用Flash进行数据备份。试验表明该系统稳定可靠,性价比高。  相似文献   

13.
为了满足远距离磁性目标探测和微功耗工作的需要,设计了基于HMC1052的微功耗磁阻式传感器,并给出了具体的实现方法。设计使用了改进的功耗控制电路用以降低传感器的功耗,仿真和实测表明传感器的工作电流由原来的5.7mA降为5.7μA;设计了推挽式置位/重置电路;通过格拉斯磁环实验标定了传感器灵敏度是14.2μV/nT,屏蔽筒中测试得到的传感器噪声是±6nT,传感器高分辨率和微功耗的特点满足了远距离探测和电池供电的需要,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电子战飞机远距离干扰有效区的影响因素,根据设置的作战想定进行了仿真计算,具体形象地展现了远距离支援干扰有效区的覆盖范围,结果符合实际。为未来空袭战争中指挥员了解干扰有效区情况,合理编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VLF通信是远距离、稳定的对潜通信方式。找出了两种影响通信质量的空间因素——大气波导和大气噪声,分析了大气波导对信号场强的影响,以及大气噪声对接收机误码性能的影响,指出了提高VLF通信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曾鹏  胡国方 《舰船电子工程》2011,31(4):91-92,116
通过对通信对抗无人机对海上目标的超短波通信的干扰效能分析,得知在一般情况下,无人机的干扰功率只要大于0.416W就能进行有效干扰。通过与无人机对陆地目标的超短波通信干扰效能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电台通信距离,相同的干扰效果的情况下,无人机对海上舰舰超短波通信电台实施有效干扰的距离小于对陆地上车车超短波通信电台实施有效干扰的距离。  相似文献   

17.
以天津大学海岸工程实验室长×宽×高=90 m×2 m×1.8 m的双轴推板式波浪水槽为对象,开发基于LabVIEW的造波机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造波计算、运动控制、状态监视以及数据采集等部分,实现在水槽造波机上的多轴同步控制。该系统可以实现多种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的模拟,具有友好直观的人机界面,操作方便。对于虚拟仪器技术及LabVIEW在造波机控制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上海崇明越江通道长江大桥工程B2标段施工中,应用了船舶数字化监控系统。通过数据中心、指挥中心和施工船舶上的监控系统,实现远程对施工的船舶、施工进度进行监控管理。减少海上安全施工管理的中间环节,提高应变能力,保证大桥建设高速度、高质量地安全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针对无人水面艇(Unmanned Surface Vessel, USV)航行状态监测及试航性能评估试验中的参数获取问题,设计一套USV航行状态监测系统。以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3层架构为基础,设计小尺寸、低功耗的监测方案。以多源传感器和STM32微控制器作为感知层,以远距离无线电(Long Range Radio, LoRa)网关及LoRa终端作为数据远程传输途径,以传输控制协议(TCP)作为数据远程传输协议,以云平台作为系统应用层,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和应用功能。基于监测系统要求,在应用层设置阈值实现航行状态预警功能。对系统功能及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系统横、纵摇精度为±0.02°RMS,风速为(0.2±0.03) m/s,风向为±2.5°,所有监测参数技术指标均符合要求,且丢包率在通信距离小于1.4 km时为1.5%,较传统方法降低约22%。该系统可为进一步完善USV航行状态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There has been a high degree of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on among the Navy system commands with respect to human performance under the Human Systems Performance Assessment Capability initiative. Additionally, the various warfare centers for Naval Sea Systems Command have shown the ability to team across the wide Navy organization. The steering group has shown the practitioners how to team and work together to accomplish similar objectives across different systems. Opportunities to collaborate have been identified and executed with minimal supervision and measurable contributions have been collected. One of the valuable benefits that has been gained through this effort is the ability for practitioners to share knowledge, methods, and tools with their counterparts across the Navy infrastructure. A shared common approach to addressing human performance data collection is emerging as a result. One of the real advantages of the project is a shared vision on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performance as part of the system engineering process of defining requirements through the eventual test and evaluation phases of a progr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