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宏湖 《轿车情报》2006,(12):119-123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汽车系统的集成化,人们可以不需要传统的机械结构来传递控制信号,而是通过电子手段来驾驶汽车,这一电子手段就是线控技术(X-By-Wire)。“By-Wire”可理解为电子线控,“X”则代表传统汽车中各个系统。例如线控转向(Steering-By-Wire),线控制动(Brake-By-Wire)等。  相似文献   

2.
汽车线控制动技术及发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林逸  沈沉  王军  任忠生 《汽车技术》2005,(12):1-3,43
现代汽车制动控制技术止朝着线控制动控制方向发展,线控制动系统将取代以液压或气压为主的传统制动控制系统。介绍了汽车线控制动技术的研究现状,对电子液压式制动系统和电子机械式制动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了介绍和比较,并对电子机械式制动系统的关键部件及其性能特点进行了分析,论述了线控制动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汽车工业与电子工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控制技术正在取代汽车传统的机械装置。线控系统彻底摆脱了传统机械连接装置,便于实现和其他系统的集成。本文从线控驱动、线控转向、线控制动和线控驻车四个方面来阐述现代汽车底盘电子集成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
线控汽车底盘控制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各国线控汽车发展现状,以及汽车线控转向系统、线控制动系统、线控驱动系统和线控悬架系统的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和控制方法及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总结了影响线控汽车发展的关键技术,并对信息传输、驾驶人意图与工况辨识、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底盘集成控制等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针对全线控汽车,给出了分层式集成控制系统框架,并对框架内容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线控汽车研究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线控转向是汽车未来转向技术的发展方向。简单介绍了汽车线控转向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重点分析汽车线控转向系统的安全性,阐述线控转向系统的失效原因及失效模式,提出一种安全结构,并对该结构硬件和软件设置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当前发展汽车线控转向系统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电气化技术逐渐提高,其底盘电控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底盘线控技术属于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直接影响车辆的安全性、操作稳定性等,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至关重要。智能网联汽车底盘线控技术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是现阶段智能网联汽车研发的重点方向。文章结合实际研究,探讨智能网联汽车底盘线控技术四个子系统(线控转向系统、线控驱动系统、线控制动系统、线控悬架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通过全矢量单独车轮控制和智能网联汽车线控底盘集成控制架构分析智能网联汽车底盘线控目前常用的控制技术。文章结合智能网联汽车底盘线控容错控制方法,分析智能网联汽车底盘线控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为智能网联汽车底盘线控控制方式提供优化参考。  相似文献   

7.
何京 《世界汽车》2003,(1):27-28
博世公司正在研究汽车线控电子制动和转向系统,即"Brake-by-Wire"和"Steer-by-Wire,这两项技术是满足新时期汽车安全性和舒适性要求的技术方面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8.
由传统的机械液压制动方式转换到电子制动线控,还刚刚起步,电子线控系统应用的主要障碍就是汽车电子的处理速度。当线控技术应用于转向系和制动系时,响应速度是关键。卡车驾驶室通常以独立悬架方式安装在底盘上,Sportiva概念车的底盘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在底盘上设有辅助车架以便安装传动系装置,而驾驶室则安装有独立的悬架。这种悬置式驾驶室又提供了与豪华轿车相媲美的操纵稳定性和平静性。美国德尔福公司开发成功使用磁流改变液压油粘度的减振器,由计算机控制线圈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9.
线控技术--汽车设计的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空工业运用线控飞行技术已有多年,如今在汽车工业中,运用线控驾驶技术来取代许多传统的液压和机械系统已经成为技术发展的趋势.汽车用线控技术将在今后数年中大量出现,并最终实现量产化.  相似文献   

10.
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汽车底盘正由传统底盘向线控底盘过渡。为了追求更高的执行精度、更快的响应速度及更好的安全性,智能驾驶汽车要求底盘系统能够尽可能取消执行机构间的机械连接,用电信号来传递指令。其中,线控转向是线控底盘中控制横向运动的核心部件,是汽车高阶智能驾驶的重要执行机构。文章介绍了转向系统发展历程,讨论了线控转向技术难点和优势。分析了国内外几种典型无人车的转向系统和应用特点。阐述了汽车智能化是未来发展趋势,线控转向系统是高阶智能汽车的核心执行机构之一,并对基于线控转向系统的智能驾驶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汽车为了适应日益强化的安全、节能、排放的法规要求,而使用了越来越多的电子装备。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上,这种电子装备的价值已经占到了全车总价值的以上。譬如通用汽车Sequel氢燃料电池车,已经采用了先进的线控技术,替代传统的机械传动。汽车电子系统固然先进、复杂,但也可以通过分类分析,找出适合于当前我国电子工业水平的部件和系统来进行发展。同济大学的钱人一教授为我们做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介绍了智能网联汽车和线控制动系统的相关内容,对汽车制动系统方式进行了科学分析,探讨了智能网联汽车线控制动系统技术的有效应用,针对网联汽车线控制动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研究,旨在重视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不断地创新其线控制动系统的关键技术,充分发挥智能网联汽车的优势,弥补其中的不足之处,提高智能网联汽车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3.
航空工业运用线控飞行技术已有多年,如今在汽车工业中,运用线控驾驶技术来取代许多传统的液压和机械系统已经成为技术发展的趋势。汽车用线控技术将在今后数年中大量出现,并最终实现量产化。  相似文献   

14.
自动控制技术已经在现代汽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可靠性在不断提高,汽车线控技术在汽车关键系统的运用日益得到青睐.文章的写作是为了深入学习智能汽车线控系统,并为将来基于线控底盘的智能汽车上层控制技术准备基础知识.文章介绍了线控技术的应用必要性及其定义,并展开介绍该系统中主要的子系统及其关键技术,最后将对该领...  相似文献   

15.
无人驾驶汽车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即环境感知及实时定位,计算分析以及路径规划,最后还有就是控制执行。其中控制执行也就是汽车通过感知周围环境并结合路径规划后,实现车辆主控制功能,线控执行主要包括线控制动、转向和油门,而线控制动时最难的部分。目前发展中的汽车线控制动系统主要有两种类型,即电子液压式线控制动系统和电子机械式线控制动系统电子液压式线控制动系统是电子系统和液压系统相结合的产物,电子系统提供柔性控制,液压系统提供制动促动力,是从传统制动系统到电子制动系统的过渡传统tire1如博世开发的Ibooster,日产开发的EACT,大陆开发的MKC1等均已实现线控制动功能。但博世对国内厂家一般只开放ACC和ESP量产接口协议,刹车力度最大大约为0.5 g,标准的刹车力度在0.8g以上,0.5g是远远不够用。因此要实现无人驾驶车辆的线控制动功能,需另辟蹊径。EHB与ABS相结合是实现线控制动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运用,线控制动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被各大汽车制造厂家所推崇,有的厂家已投入研发或已在试验车上进行实验验证。线控制动与传统制动技术相比具有结构简单、功能完善、响应迅速等特点。因此,线控制动技术在未来被用于替代汽车传统的制动控制方式已是必然趋势。文章简述了线控制动技术与传统制动技术的区别,并对线控制动技术的两种主要形式,即电子液压制动和电子机械制动进行了简单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17.
王婧  张欣 《北京汽车》2006,(6):40-43
随着线控(X-by-wire)技术在汽车电子控制领域的应用,适应下一代高速通信系统要求的新汽车网络通信协议成为专家们的主要研究方向。目前,存在两种通信协议:TTP/C和FlexRay[1]能够满足线控(X-by-wire)技术高速、容错和时间触发[5]的要求。文中针对这两种基于时间触发的通信协议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8.
线控转向是汽车转向系统发展中最新的技术,它便于和其他系统集成、统一协调控制。介绍了汽车线控转向系统的体系构成、工作原理和主要特点,阐述了线控转向系统技术的主要发展,展望了其研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介绍了线控制动系统、线控转向系统及线控技术的关键技术,并展望线控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电子产品在汽车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42V电压系统的研究和新型环保节能电动汽车的不断开发,为线控技术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汽车线控转向技术的研发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线控转向技术是汽车转向系统发展中最新的技术,方向盘与转向轮之间通过控制信号连接,摆脱了两者间齿轮啮合的固定传动比限制,转向系统传动比可通过软件自由设定。本文通过介绍汽车线控转向系统的结构和关键技术,总结了其性能特点以及现阶段开发应用中的主要问题。随着电子产品在汽车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新型环保节能电动汽车车如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不断开发,为线控转向技术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