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汽车工业的进步,人们对汽车乘坐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这成为推动业内对汽车振动和噪声的控制措施进行广泛研究的主因。产生汽车振动和噪声的因素较为复杂,其中动力传动系的扭转振动是引起汽车振动和噪声的主要原因之一[1]。文章以公司自产某前置后驱微型货车为例,经过对该车传动系统采点试验测试,明确了传动系扭转振动是导致该车发动机一定转速范围内产生车内振感和噪声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关措施降低扭振幅值,改善整车NHV性能。  相似文献   

2.
一种中型乘用汽车表面噪声的声强测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郝志勇  韩军  毕凤荣 《汽车工程》2003,25(4):392-394
依据声强测量的原理,研究了声强测量系统在汽车噪声控制中的应用问题。对某中型乘用汽车的车外辐射噪声进行了声强测量试验,并在此基础上对该车的主要噪声进行了识别和研究,为降低该型汽车的表面辐射噪声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声强法识别整车表面噪声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声强测量的原理,研究了声强测量系统在汽车噪声控制中的应用瘌2,对某中型乘用汽车的车外辐射噪声进行了声强测量试验,并在此基础上对该车的主要噪声进行了识别和研究,为降低该型汽车的表面辐射噪声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轻型汽车的转向噪声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及对转向进油管总成进行三维CFD数值模拟分析,发现转向时出现噪声的原因为转向油在流经转向进油管时产生较大压降,导致在油泵入口处出现气穴现象从而产生转向噪声。重新布置该车转向管路,并对新布置的转向进油管总成进行模拟分析。经过实车验证表明,重新布置转向管路后转向噪声问题解决。同时还总结出转向进油管压降随温度、管路直径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5.
对CA130型汽车进行的单项分离噪声试验表明,发动机本体噪声和排气系统噪声是该车的最主要噪声源。通过采取排气管屏蔽、油底壳涂高分子材料涂料、油底壳加筋与隔板、改进消声器设计等措施,使该车的噪声由85.1dB(A)降低到83.5dB(A),达到了有关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前言对某重型载货汽车按照GB1495- 2002《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进行了车外加速噪声测量试验,发现该车噪声问题超标比较严重。对车辆噪声问题进行治理的前提是准确识别出车辆的主要噪声源。在载货汽车车外噪声测试中发现,其主要噪声源来自于发  相似文献   

7.
CFD在整车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鹏  江洪  曾珠 《北京汽车》2010,(1):29-32,43
文中介绍了目前国内CFD技术(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发展情况,及基于CFD技术的汽车整车设计应用方向,对整车设计中汽车外流场、空调系统性能、发动机舱热管理、风噪声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SUV整车噪声源识别与降低噪声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频谱分析法和近场声压测量法,测量了某SUV汽车在静置工况和动态工况下各测点声压级随发动机转速变化的规律。对比分析了整车表面的噪声分布情况,对产生汽车加速噪声的主要零部件进行了噪声源识别和分析。研究表明,风扇噪声、油泵噪声、油底壳辐射噪声是影响该车车外加速噪声的主要原因。针对各噪声源采取了不同的降噪处理,使整车加速噪声明显降低,最大降低了5dB(A)。  相似文献   

9.
汽车车内噪声对汽车的舒适性影响较大,提高乘坐舒适性、降低车内噪声已成为汽车产品开发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文中对某国产轿车在怠速工况下发动机噪声对乘坐室内声场传递路径的研究,得到其发动机舱和驾驶室噪声信号,然后基于数字信号分析技术,对噪声传递路径进行分析研究。对该车乘坐室内多点声压进行了测量,并利用Matlab软件分析各测量点与驾驶员右耳声压的互相关性以及能量的传递,分析乘坐室内声场传递路径的识别方法,并且提出降噪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利用基于LBM方法的CFD软件PowerFlow对某重型载货汽车进行气动外流场计算,分析了车辆前扰流板设计对该车风阻系数及车身门把手位置除尘效果的影响,并基于CFD分析结果提出了改进方案。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扰流板整车风阻系数较原来降低2.4%,除尘效果与原设计方案相比也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1.
Identifying the components of a vehicle’s interior noise is important in many phases of the noise, vibration, and harshness (NVH) development process. Many test methods that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to separate noise sources are based on system identification methods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However, none of the frequency response function-based methods can directly estimate the wind noise component. In this article, an analytical model for the interior noise level based on a simple power law was developed. It was assumed that the mean squared acoustic pressure for the interior noise could be obtained by summing up those of the wind noise, road noise, and background noise. The wind noise and road noise were further assumed to depend only on wind speed and the vehicle’s driving speed, respectively, and to follow a simple power law. The resulting analytical model includes five parameters that can be optimized for the vehicle and the road. The validity of the model was verified by using data obtained from cruise tests performed on a proving ground for cruise speeds ranging from 40 km/h to 130 km/h. The model is applied to the overall and 1/3-octave bands of interior noise and is shown to describe the data trends fairly well. For the test vehicle used in the present work, the overall mean squared pressures for the wind and road noise components are shown to be proportional to the wind speed to the 5.8 power and to the driving speed to the 3.4 power,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2.
汽车怠速工况下,乘员舱内一般可以感知燃油泵工作产生的"嗡嗡音"。文章针对这项问题,从噪音源和传递路径分析燃油泵工作噪音的产生、传递、感知的整体过程,同时在源和路径上寻找降低噪音的措施。在满足整车供油需求的前提下,降低怠速时乘员舱燃油泵工作噪音,提升汽车舒适性。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车身A柱和后视镜的风噪,建立汽车简化模型。基于气动声学风洞试验,设计了外形配置不同的5种模型。以A计权声压级和语音清晰度为评价指标,对侧窗外表面、远场和车内风噪展开对比分析。结果表明:A柱涡区域内高频风噪衰减较快;方形A柱对后视镜风噪具有明显掩蔽作用;后视镜风噪中存在压力级峰值,对应特征频率随风速升高而增加;随风速升高,各模型车窗、远场和车内风噪均明显增加;偏航时,车窗风噪在全频段内表现出迎风侧降低、背风侧升高的趋势,远场风噪与车内风噪在不同频段展现相同趋势。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行驶过程中发动机噪声的贡献消失,气动噪声成为了最容易引起顾客抱怨的问题。相关研究表明,通过侧窗玻璃表面脉动压力产生的湍流脉动和声场是汽车在高速行驶时的主要噪声源。基于开源软件OpenFOAM,采用SST- DDES湍流模型,分别对两款不同车型的前后侧窗玻璃24个点的表面脉动压力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并与风洞试验测试相结合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证明了该方法可以有效捕捉侧窗玻璃的表面脉动压力结果,为后续的车内噪声计算打下基础,同时也有效缩短了开发周期,并降低了后期实车风洞试验的测试成本。  相似文献   

15.
采用FC-Crash对道路交通事故进行重构已是比较成熟的方法,从中可以获取事故车辆的三维加速度与角加速度波形,但无法模拟出乘员的伤情指标,而Madymo软件是建立包含车体、安全带、安全气囊、假人在内的约束系统模型,在给定的加速度下可以计算出人员的伤害指标。故将PC—Crash与Madymo进行耦合计算,即可获得事故车辆在事故过程中的运动参数,再现驾乘者的运动响应,进而得到人员的伤情指标。这一新的事故再现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PC-Crash与Madymo的耦合计算可较为准确地再现事故车辆的减速和旋转运动状态,以及驾乘人员的响应运动状态,对结合致伤机理深入分析事故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可为交通事故鉴定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中对某一SUV风噪的预测与控制进行研究.首先基于风洞测试进行风噪声源特性与传递路径的分析,发现泄漏噪声主要发生在500 Hz以上中高频段,车底风噪主要集中于800 Hz以下中低频段,而在外形噪声中,由车顶和四门传递的风噪的贡献大于翼子板.然后基于气动噪声直接计算法和统计能量分析对外形噪声进行仿真,并结合风洞测试分析...  相似文献   

17.
乘坐舒适性是决定乘客对智能车辆接受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提升智能车辆的舒适性,服务智能驾驶控制算法的设计和优化,开展了基于乘客主观感知的实车乘坐舒适性试验,试验中驾驶人驾驶传统车辆执行多次换道操作,获取了60名被试乘客对换道操作的舒适性评价数据,并采集了车辆的运动数据。选取换道时横向最大加速度、回正时横向最大加速度、横向最大加加速度、横向加速度转换幅值以及横向加速度转换频率这5个车辆运动参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法分析了这5个车辆运动参数对乘坐舒适性的影响,采用接收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法为不同晕车易感性的乘客分别确立了这5个车辆运动参数的舒适性阈值,并根据岭回归分析法确定了不同参数对乘坐舒适性的影响权重。结果表明:所选取的5个车辆运动参数对乘坐舒适性具有显著影响,易晕乘客的舒适性阈值小于不易晕乘客的舒适性阈值,在换道过程中,换道时横向最大加速度、回正时横向最大加速度和横向加速度转换幅值是影响乘坐舒适性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车辆运动参数和乘客生理特征参数建立了基于动态时间归整(DTW)和K最近邻(KNN)算法的乘坐舒适性预测模型,该模型对乘坐舒适性的预测准确率为84%,可用于智能车辆控制算法的舒适性判断。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公交站牌功能简单,信息量少,提供给乘客的信息有限,在公交系统中难以起到分流的作用。智能公交电子站牌的出现,能让乘客及时了解公交车实时车况,可以显著提高城市公交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系统以ARM为嵌入式硬件平台,采用当前先进的嵌入式技术和WIFI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实现了车辆到站预报、车辆到站提示等功能。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性能良好、实时性强、稳定性高。  相似文献   

19.
基于自主研发的真实道路来流参数测量系统,对多地区、多场景真实道路行驶来流湍流强度进行了测试,发现车辆道路行驶时来流湍流强度远高于风洞水平,道路平均湍流强度为4%,沿海地区湍流强度最高可达20%,在跟车或超车时湍流强度可达 28%。在汽车风洞内模拟了道路行驶跟车、超车等试验场景,对测试车辆气流环境进行了采集分析。结果表明,跟车和超车时,后车来流湍流强度较高且伴随有速度损失,湍流强度及速度损失大小与前车尺寸和跟车距离有关,湍流强度分布范围为2%~33%,与道路实测相当,且速度损失最大为19%。进一步探究了前车放置角度、风洞风速对后车来流湍流强度的影响规律,建立对后车来流湍流强度定量调节的方法。完成了双车风噪测试,结果表明,风洞内高湍流强度环境车内风噪测试调制频谱结果与道路行驶测试结果相符,车内风噪频谱曲线差异主要集中在小于70 Hz的低频段。  相似文献   

20.
风噪是影响汽车高速行驶时乘坐舒适性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阐述了利用声音听诊器、超声波泄漏检测仪和封堵排除法对某车型风噪问题的分析和改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