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智能座舱已具备巨大的市场潜力,未来,智能座舱是汽车迈向智能化和网联化路径中关键的人机接口,消费者对于汽车座舱的需求已经越来越多样化。1智能座舱的主要领域汽车智能座舱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中控屏、仪表盘、后视镜、芯片、氛围灯、音响系统、座椅系统等部件的升级和座舱域控制器、智能语音、平视显示器(HUD)、数字钥匙等部件的新增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资讯     
《汽车之友》2023,(11):16-17
9月22日,在2023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吉利汽车发布了数字李生座舱系统云化应用技术,是行业首个面向智能汽车座舱体验的专属云应用架构,就像一个数字李生的云端虚拟空间。据了解,吉利云原生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将实现车端和云端算力协同,并基于云计算和4G/5G通讯技术进行实时推流从而突破汽车座舱本地算力瓶颈。  相似文献   

3.
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水平提高,汽车座舱逐渐向以人机交互为核心、多屏联动的智能座舱发展。在芯片研发制造、虚拟化技术大力发展下,在一颗性能强大芯片上运行多个车载操作系统,同时驱动多个显示屏的"一芯多屏"智能座舱方案成为智能座舱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徐飞 《世界汽车》2022,(7):46-51
<正>6月26日,世界智能驾驶挑战赛(WIDC)在天津落下帷幕,作为世界级前瞻智能技术示范推广平台和智能汽车行业交流展示平台,本届WIDC首次设置了针对智能座舱的挑战赛,“AITO汽车Harmony OS智能座舱”一举斩获“TOP Intelligence极智座舱奖”“WIDC极限挑战奖”双项大奖。十几年前,智能手机的出现重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十几年后,我们期待又一项革新的出现,这次的主角毫无疑问就是—智能座舱。  相似文献   

5.
《世界汽车》2022,(10):54-59
<正>随着汽车研发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汽车座舱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三空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选购爱车的时候,都会将车辆舒适性作为重要考量因素。赛力斯汽车立足当下消费者多样化的用车需求,以打造车内健康环境、智能网联系统以及舒适的座舱设计等多个维度,为广大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智能与舒适的驾乘体验。近日,问界M7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进行了整车舒适座舱认证,  相似文献   

6.
《世界汽车》2023,(8):48-51
<正>2023年7月7—9日,第三届CIVC大会在沈阳市大东区举办。同期,第三届中国(沈阳)智能网联汽车大赛顺利完赛,145支赛队围绕多个领域比赛进行角逐,开展了一场智能网联汽车最前沿技术的比拼。本届CIVC大会由沈阳市人民政府、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主办,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大东区人民政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中汽信息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承办。  相似文献   

7.
在汽车向着智能化、网联化和多功能化发展的今天,座舱的智能交互、操作方便性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智能座舱正在成为汽车厂商争夺的高点。本文分析了智能座舱的关键技术,以及其正在面临的技术瓶颈,最后预测智能座舱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已进入智能网联汽车实用化的竞争发展阶段。随着汽车产业与电子信息通讯等技术加速深度融合,ADAS系统普及率快速提升,车联网应用更加广泛,各类型企业纷纷加大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合作。本文基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政策研究室的"智能网联、乘商用汽车政策和行业信息月报"数据库,对2015—2017年6月,各类企业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重要的合资合作项目进行梳理,并得出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投资合作趋势。  相似文献   

9.
《世界汽车》2023,(8):56-57
<正>7月7—9日,第三届CIVC大会在沈阳落下帷幕。大会期间,国家部委领导、地方政府领导、企业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话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前景,聚焦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落地,推动示范运营项目有序开展,打造人才高地及产业聚集区。作为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届中国(沈阳)智能网联汽车大赛历经两年的发展和壮大,逐渐成为了前瞻智能技术实践验证平台和行业交流平台,推动智能汽车行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江淮汽车日前与华为在深圳正式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暨MDC平台项目合作协议,将在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企业信息化、智慧园区、智能工厂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推动智能汽车快速发展。据悉,双方还将利用江淮汽车在汽车行业的积累,华为在5G、AI、云等核心技术和产品方面优势,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云服务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携手加快相关产品与方案  相似文献   

11.
正日前,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芜湖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推动双方业务的发展。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智能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智能网联、智能座舱、车载计算及自动驾驶、智能能源、智能车云服务等领域全面合作,共同打造智能出行新体验,让出行更智慧。  相似文献   

12.
以信息革命和工业革命为代表的产品信息技术正与传统汽车加速融合。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进入了创新的阶段,助推了汽车的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而且随着汽车的改革和发展,汽车不单单是交通工具,还是智能化、网联化的移动终端,更是移动智能的生活空间。本文首先对汽车座舱的发展历史以及智能座舱的概念进行梳理,同时结合市场需求、政策导向与新技术发展趋势,对汽车座舱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探讨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浪潮中的应对战略。  相似文献   

13.
<正>纵观汽车座舱的发展历史,从最早期的机械式座舱到现在的智能座舱,汽车制造商在汽车座舱方面的探索从未停止,汽车座舱的形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以满足消费者在不同阶段的需求。在“华舆奖”中国年度典范智能座舱评选的过程中,通过扫描整个市场的智能座舱,对具有代表性的智能座舱和前瞻技术的深入解读,我们发现当前的智能座舱呈现如下趋势。  相似文献   

14.
随着汽车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软件定义汽车"已成为重要发展趋势,文章阐述了汽车智能座舱的发展过程和未来趋势,提出基础软件技术成为智能座舱新的发展驱动力,将为座舱产品形态、交互方式、场景化服务以及商业模式带来极大变革.因此,软件技术及跨域融合能力将成为未来汽车发展和创新的关键因素,也是打造产品差异化、提升用户体...  相似文献   

15.
《汽车与配件》2023,(3):27-29
<正>智能化是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特点,各大车企在智能座舱功能上不断推陈出新,并且打造出“第三生活空间”的新概念。车企大量投入智能座舱研发,最直接的诉求是形成产品竞争力,提升销量。那么,智能座舱究竟如何促进销量提升?  相似文献   

16.
<正>商用车座舱环境基本上是一个驾驶室,因此也带来了独特的机遇和挑战。雇主们热衷于优化效率和安全,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底线。远程信息技术和网联技术的进步不仅有助于创造更安全的驾驶员—事故更少,停机时间更短—而且还吸引了新的驾驶员,使这项工作总体上更具吸引力。如何为驾驶员创造一个远离家乡的“家”,让驾驶员在驾驶室座舱里可以舒适地工作、休息、放松和进行一般的日常活动?本文介绍了欧美相关车企在智能座舱技术方面的进展和一些解决方案的展示。  相似文献   

17.
高驰 《汽车与配件》2023,(22):46-47
<正>日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SAECCE 2023)在北京召开,多位汽车行业大咖发表主旨演讲,共话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本刊记者整理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车路云一体化是智能网联汽车落地关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克强指出,新一代科技与产业变革推动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加速转型,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形成竞争态势。作为信息物理系统的典型应用,智能网联汽车在推动产业新一轮历史性转型升级。我国明确提出车路云一体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为了助推政府职能转变,赋能实体企业降本增效,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在社会服务各领域的融合应用,本文从政府职能的角度阐述现有的商业模式,提出建立健全智能网联数据分类分级共享机制,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平台应用规范建设,提升智能网联数据共享安全防护能力,为构建车联网数据流通新生态助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网联汽车正在迅猛发展,但越来越多的安全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近年来,机车系统和车联网通信系统遭受攻击的事件时常发生,严重影响汽车安全。虽然汽车制造商和科研人员加大了智能网联汽车新技术的安全性研发,尽量防范网络攻击,但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介绍了智能网联汽车及其通信系统,列举了智能网联汽车的易受攻击点,总结了常见的网络通信攻击手段及其防护对策;结合智能网联汽车通信安全问题的新兴解决方案,对智能网联汽车未来面临的安全性挑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过去十年间,汽车行业逐渐从电子化时代迈入智能网联化时代。在指数级的发展演进过程中,作为承载人工智能、5G、大数据、芯片等各类前沿技术应用的载体,"智能座舱"赋予了汽车全新的定义,并不断刷新着用户对于人机交互体验的认知。虹软科技作为科创板视觉人工智能第一股,其在智能汽车上的产品和布局一直广受市场的关注。近期,本刊记者采访了虹软科技视觉车载业务副总经理蒿继林,就"智能座舱领域面临怎样的行业发展趋势?"、"虹软能够提供哪些相对应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