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运转参数对火花点火发动机未燃HC排放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开展了转速、混合气浓度、点义提前角、节气门开度及润滑油温度对火花点火发动机排气未然HC影响的实验研究,并分析了运转因素对HC排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提高发动机转速,燃用较稀混合气,适当推迟点火和提高润滑油温度均可降低发动机排气中未然HC浓度。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火花点火发动机在起动工况下影响未燃HC排放的主要因素以及项岸狭缝间隙对未燃HC排放的影响,设计了活塞顶岸狭缝处瞬态温度测量系统并对瞬时未燃HC排放进行了测量,通过试验发现,在起动工况下缸内最大的HC生成源是由壁面激冷效应所造成的不完全燃烧,并首次提出了起动工况下狭缝容积释放HC占总体未燃HC排放10.8%的结论。为进一步研究降低火花点火发动机在起动工况下未燃HC排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一、润滑系统对发动机排放性的影响 未燃HC是点燃式发动机排放的一种主要有害物。HC排放除源于燃烧过程中有较少的HC物质未发生燃烧外,主要来自燃烧室内的空隙作用、燃烧室壁的淬熄作用、燃烧室沉积物对HC的吸附/脱附作用、以及排气门导管的渗漏等。汽缸表面润滑油膜对汽油蒸气的吸收/解吸作用。对HC排放也产生一定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火花点火发动机在起动工况下影响未燃HC排放的主要因素以及顶岸狭缝间隙对未燃HC排放的影响,设计了活塞顶岸狭缝处瞬态温度测量系统并对瞬时未燃HC排放进行了测量,通过试验发现,在起动工况下缸涔最大的HC生成源是由壁面激冷效应所造成的不完全燃烧,并首次提出了起动工况下狭缝容积释放HC占总体未燃HC排放10.8%的结论。为进一步研究降低火点炎发动机在起动工况下未燃HC排放提供3依据。  相似文献   

5.
点燃式发动机缸内未燃HC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点燃式发动机缸内未燃HC的研究现状,详细总结归纳了缸内未燃HC的生成机理、数值模拟和氧化过程,并展示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耦合详细化学反应机理对气体燃料发动机排气过程中未燃HC在排气道的氧化及对甲醛(CH2O)生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未燃HC在排气道存在氧化反应,浓度约减少30%;排气温度对HC氧化和CH2O生成有较大影响;CH2O对HC氧化有促进作用;HC的氧化会使CH2O浓度升高或降低,这取决于CH2O浓度与HC浓度的比值。  相似文献   

7.
在发动机气缸内,汽油和空气混合并燃烧,大部分生成二氧化碳(CO_2)和水(H_2O),但也有一部分由于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CO)和碳氢化合物(HC),此外,当燃烧温度很高时,空气中氮与未燃的氧起反应生成氮氧化物(NOx)。CO、HC和NOx是汽车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掌握CO、HC和  相似文献   

8.
延长三元催化转化器使用寿命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元催化转化器是现代汽车发动机的一种机外净化装置,它能够有效地降低汽车尾气中CO、HC和NOX的含量,满足日益严格的机动车尾气排放要求。要使三元催化转化器正常地发挥降低排污的效果,关键是发动机混合气的空燃比必须控制在理论空燃比(14.7)附近,以防止不完全燃烧,避免未燃混合气进入三元催化转化器内。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点燃式发动机缸内未燃HC的研究现状,详细总结归纳了缸内未燃HC的生成机理,数值模拟和氧化过程,并展示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进气温度和燃料辛烷值对HCCI发动机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的进气温度、燃料辛烷值和燃空当量比对均质压燃(HCCI)发动机的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进气温度的提高和燃空当量比的增大,HC和CO排放逐步减少,而NOx排放一直较低;低进气温度下,燃料的辛烷值对HCCI发动机的排放影响较大,辛烷值越大,HC和CO排放量越大,NOx排放值突增拐点的燃空当量比越大;高进气温度下,燃料辛烷值对HC和CO排放的影响很小,燃空当量比对NOx排放值出现拐点的影响作用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11.
二甲醚均质压燃燃烧的详细化学动力学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由美国Lawrence Livermore国家实验室提出的二甲醚(DME)详细化学动力学反应机理及其开发的HCT化学动力学程序,对均质充量压缩着火(HCCI)发动机燃用DME的着火和燃烧过程进行了分析。为考虑壁面传热的影响,在HCT程序中增加了壁面传热子模型。采用该方法研究了燃空当量比、进气充量加热、发动机转速和EGR等因素对HCCI着火和燃烧的影响。结果表明,DME的HCCI燃烧过程有明显的低温反应放热和高温反应放热两阶段;增大燃空当量比、提高进气充量温度使着火提前;提高发动机转速和采用冷却EGR使着火滞后。  相似文献   

12.
一般地说。日本进口汽车的缸套、活塞还是比较耐用的。在使用中,一些日本进口汽车发生缸套内壁拉伤或活塞烧顶等机械故障.大多是由于使用不当所造成。例如:发动机温度掌握不好,润滑油使用不当。行驶中严重拖档等。对于缸套内壁严重拉伤,活塞顶部严重烧熔。活塞环槽严重烧蚀和环岸坍塌等缺陷,用肉眼即可发现并作出准确判断.应及时予以更换。  相似文献   

13.
LP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排放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分析了双燃烧发动机的燃烧放热规律,对直喷式柴油机燃用LPG/柴油双燃料的排放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与单用柴油的排放水平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发动机转速和平均有效压力对污染物排放有较大影响,与燃用柴油相比,燃用LPG/柴油双燃料其烟度排放有明显降低,CO排放在大负荷,高转速时较低,NOx的排放在中,小负荷时较低,其余工况CO,HC,NOx的排放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发动机缸套表面加工方法以及对磨合磨损过程的分析研究,认为在满足选材、形位公差控制、清洁度等条件以后缸套表面形貌控制很重要,由于小平顶珩磨一方面能获得具有一定支承面积的缸套表面,同时还形成一定的贮油容积,利于润滑油膜的形成。鉴于平台上有较低的表面粗糙度值,所以为实现快速磨合提供了必要条件。S1-S2-tp参数控制法是缸套表面形貌控制的有效测评方法;在满足快速磨合条件及制定新的快速磨合工艺时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一种新的柴油机颗粒物排放的实时测量方法。实验在一台6缸直喷式涡轮增压柴油机上进行.采用一台快速响应氢火焰离子检测器(FID)和一台消光式烟度计分别测量排气中的未燃HC含量及烟度值,并利用在一系列不同转速和负荷稳态工况下所推导出的颗粒物、烟度及未然HC的关系式.计算得出瞬态的颗粒物排放量。为了评价此方法的精确度,将瞬态测试期积分得到的平均颗粒物浓度与传统的在稀释微管内过滤后进行重量分析的方法所得到的测量结果相比较,可看到在各种工况下,新方法的精确度都高于80%。  相似文献   

16.
在现生产中,发动机全功率出厂的磨合时间对于不同的机型是有差异的,在确保良好的磨合又能紧缩磨合时间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有效措施。本文对6120型柴油机在生产中全功率出厂的磨合时间进行了研究。试验中对不同的缸套网纹、活塞环型面,润滑油牌号、磨合规范分别进行了选配试验,并逐一介绍各组磨合试验结果。评定发动机磨合效果的主要项目通常是,发动机各项性能指标、活塞环漏气量、润滑油中含铁量、缸套内表面与活塞环外圆面的磨合情况等。根据现有条件,在6120型柴油机全功率出厂磨合时间的试验研究中采用了不同的缸套网纹、活塞环型面、润滑油牌号以及不同的磨合规范,并把这几个变动因素进行了组合试验。  相似文献   

17.
综合考虑缸套热变形、缸套温度场、弹性变形以及润滑油变黏度等因素影响,建立活塞环-缸套摩擦副的瞬态流体动压润滑计算模型,分析发动机工况、活塞环-缸套接触面粗糙度方向和粗糙度大小对摩擦功耗和窜气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当转速升高时,摩擦功耗升高,影响发动机效率;活塞环采用横向粗糙度方向和缸套采用纵向粗糙度方向的组合,能够同时使窜气量和摩擦功耗处于较低的水平;综合粗糙度一致时,采用活塞环表面粗糙度低于缸套表面粗糙度的组合,能有效降低摩擦功耗。  相似文献   

18.
在汽车修理中,采用缸套网状镀铬的修复方法,是提高发动机使用寿命节约燃料和减少润滑油消耗的有效方法之一。介绍了网状镀铬层的形成机理,镀铬的工艺过程,工艺规范和设备,以及易产生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废气再循环(EGR)和稀燃策略下,以一台进气道喷射点燃式大功率甲醇发动机为试验对象,研究了两种稀释策略及复合稀释对甲醇发动机性能、燃烧及排放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稀释率下,稀燃比EGR能拥有更高的缸压峰值、更短的燃烧持续期、更低的燃油消耗率和更高的有效热效率。稀燃策略在降低HC和CO排放方面效果较为显著,而EGR策略能更为有效地降低NOx排放。在未燃甲醇和甲醛排放方面,稀燃策略效果都较好。与EGR单独稀释相比,复合稀释能显著提高甲醇发动机的有效热效率。复合稀释对HC排放的影响较小,在降低CO排放方面和过量空气稀释效果相似,优于EGR稀释,最大降低幅度高达80.3%;拥有更好的抑制NOx排放的效果,最大降低幅度为97%。复合稀释时,未燃甲醇排放与EGR单独稀释时相当,高于过量空气单独稀释;高稀释程度复合稀释时,甲醛排放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0.
我国车用压燃式发动机排放水平及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对国内发动机和汽车厂家压燃式发动机所做的排放检测报告的数据,研究了我国1999~2002年压燃式发动机总体排放特点,发现达到欧Ⅱ排放水平的发动机比达到欧Ⅰ水平的有很大改善,特别是CO和HC排放。通过对发动机各参数分析得出我国发动机技术是可以达到欧Ⅰ的,但要全面达到欧Ⅱ排放要求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发动机技术和零部件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