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江航道测量与航标维护船舶有时在工作中需要借助于测深杆对浅水区域进行水深测量。本文结合长江航道作业船舶在浅水区域的水深测量现状,分析现有测深杆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之处,成功研制出了一种带有触底提示功能的荧光测深杆。经过测量船长时间的实践应用,证明所研制的测深杆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长江航道测量技术的飞速发展,多波束测深系统已在长江航道测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结合多波束系统的测量要求与长江航道特点,提出了基于先验水深图的多波束系统测线布设方法。并以EM2040C多波束系统应用,经过试验验证,证明所提出的测线布设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国家发展对长江航道测量提出了新的任务,长江航道现有测深方式均存在一定缺陷,工作方式和效率有待改进。本文研究了机载激光测深技术的发展,在学习机载激光测深技术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其应用于长江航道水深测量中的假想,结合该系统作业时的制约条件和长江航道情况,从多方面对适用性进行了探讨,最后得出结论,该技术是可以满足长江航道水深测量需求的,但需对水质浑浊度、大功率高重复度激光器、回波识别和处理技术、波浪改正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夏波  朱运权 《水运工程》2023,(S1):133-137
内河天然航道滩险测量中,传统测量方法成果类型单一、精度效率低、人员安全无法保证。在无人机机载激光测深技术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内河航道滩险测量特点,从探测能力、波浪改正、极浅水测量、飞行条件等多方面对其适用性进行论证,得出该技术灵活高效,可以提供高密度水陆地形点云数据,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精度,可以满足内河航道滩险测量需求,但需在提高极浅水测量精度、水质条件影响、回波识别处理技术、水面大比降影响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多波束测深系统能完成全覆盖水深测量、航行障碍物探测,使航道测绘技术从外业到内业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文内对多波束测深系统在长江航道中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和选型探讨。  相似文献   

6.
万军  李太春  张伟 《水运工程》2012,(7):156-160
为了减小航道维护的工程量,减少台风期所造成的损失,开展洋山深水港区进港外航道台风期适航水深研究。通过对航道及其附近浅滩底质及浮泥样品的密度、盐度、颗分分析,并进行航道沉积物的沉降特性试验、流变特性试验以及泥沙起动试验等内容的研究,提出洋山港区航道的适航密度,并应用SILAS走航式适航水深测量系统成功获得了适航水深测量成果,在淤泥质港口的水深维护应用中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更好地掌握三峡河段航行水深,实行船舶分道航行规范化管理,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在多年使用单波束测深仪进行航道维护监测基础上,日前又添置了一高科技航道水深监测设备—多波束测深系统。  相似文献   

8.
长江航道系统的航标船大多采用纵流艏船型,由于其型线的特殊性,使得装在船底的测深仪,在航速大于5km/h时,即不能正常工作显示水深。本课题主要从流体力学、测深原理和船体结构等诸方面进行研究,研制了特殊的组合机构,解决了上述问题,使得测深仪在各种工况下均能准确测量航道,对同类船的改造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长江在航营运船舶终端数据的测深技术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航道水深是表征航道条件、开展航道维护决策、指导船舶航行最重要的航道尺度指标。针对日益增长的航道条件动态监测、航道信息服务需求,在现有航道水深测量、航道水位改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长江电子航道图船舶终端系统的功能,探讨在航营运船舶采集的水深数据的接入、传输、存储、处理、可视化与运用等技术问题。基于长江电子航道图船舶终端,提出了利用在航营运船舶终端数据的测深技术方案,并就技术方案的实施给出了建议。该方案的实施有助于提升航道水深的监测能力、拓展航道水深信息来源、降低航道水深信息采集成本、提高航道水深信息服务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下游张家洲河段属分汊河床,由“张家洲”江心洲将河床分为南港与北港。在枯水期南港与北港的诸浅滩水深不足3.8m,严重影响航运。本文根据地理调查,近100年来历史航道图的比较,航道水深的测量值,以及河床水力几何形态关系的分析,着重研究了张家洲浅水航道的河床演变与南北两港及其浅滩的河床水力几何形态,探讨的成果可作为张家洲浅水航道的整治以及长江中下游航道的开发规划与建设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单波束测深的误差来源,简单分析了误差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并提出了若干控制措施,结合误差因素分析和对应的精度控制理论,在内河航道工程中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性论证研究,在设备和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做了控制航速、测深探头垂直度和RTK精度的对比试验研究,通过效果分析,得出了可以提高测深精度的指导性结论,对类似的水深测量工作将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文静  董慧 《航海》2020,(1):22-24
磁力仪能准确探测铁磁物质所引起的磁异常,且不受空气、水、泥沙等介质的影响,但由于其采用拖曳式测量,灵敏度高但定位精度较差。多波束测深系统测量过程中形成多个波束,可同时获得上百个水深点,实现水下地形的全覆盖测量,定位精度高但分辨率一般。结合磁力仪和多波束测深系统的特点,综合应用于海底金属障碍物的精确定位。应用结果表明,两者结合使用,大大提高了海底金属障碍物的判读和定位的准确性,证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水道港口》2016,(2):213-216
利用深拖系统搭载多波束测深系统、侧扫声纳系统及浅地层剖面系统等设备在深水区进行海洋工程勘察的技术在国内已经得到应用。深拖系统在深水崎岖海底作业时,海底地形的突变对作业影响极大,引起深拖设备安全、资料质量下降和测量精度降低等问题。采用区域踏勘的方法可以预知工区水深,为深拖作业提供安全保障。采用海底归位和综合解释可以解决"假海底"和浅剖资料不佳的问题。ROV搭载压力传感器可以获得预定某点的高精度水深值。这些方法在南海东部的白云和流花区块的项目中已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4.
内河无人航道测量船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内河传统测量船受人力、物力、时间、吃水等因素的制约而导致的航道信息时效性受限以及浅水区域无法测量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用于基于无人船的内河航道信息测量系统。该系统搭载数字测深仪、RTK 、GPS、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等设备,利用船舶无人驾驶技术实现航道水深、流速的自动测量,并通过无线传输网络将测量数据实时传送至测量中心,无人航道测量船的应用是未来内河航道测量智能化的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国产iBeam8120浅水多波束测深系统为平台,阐述了该系统组成及其主要技术指标。重点分析了多波束测深误差产生的原因,质量控制措施等关键点。并以乌江—马鞍山段航道测量应用为案例,阐述换能器安装校准,声速剖面改正及异常点剔除等处理流程,最后给出国产多波束航道测量中的测试效果。  相似文献   

16.
海门港外航道水深浅(最浅处达1.2m)且距离长,吃水深的重载货轮都须乘潮进港。本文针对海门港验潮井的历史演变,考证了近年来海门港航道的稳定性,同时指出当前外航道参照潮汐预报点的数据代表性不佳,提出在外航道“白沙”设一潮汐预报点供重载船舶乘潮作业参照,为海门港外航道通航提供新的航海保证条件。  相似文献   

17.
《水道港口》2016,(3):316-319
回波测深是目前水深测量采用的主要原理,声速是回波测深精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文章分析了声速影响水深测量精度的基本理论,包括声速误差引起的垂直差、声线弯曲引起的测深差、回波位置偏移以及声速时空变化引起的测深差;同时以瓯江口水深测量项目为例进行了详细量化计算,归纳总结了河口区域水深测量期间声速对测深精度的影响,并就减少相应误差给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8.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化石燃料资源、稀有金属资源等,与此同时,海上资源的开采受限于水深和复杂海底地形环境等因素。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基于船舶自动测深系统的海底地形绘制技术,首先介绍了船舶自动测深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系统组成,然后基于多波束自动测深系统和信号滤波器,开发了海底地形绘制技术,并对海上地形绘制的主要特征参数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9.
陈洲峰  唐安慧  张鹭 《水道港口》2005,26(Z1):151-153
中国西部河流岸陡林茂、水下地形复杂、多急流险滩、河水含沙量大.在这种特定的自然条件下测量航道水深,GPS设备的搜星能力和跟踪能力受到限制.文中阐述了如何在当地独立坐标系下利用GPS定位系统进行航道水深测量;测深系统的穿透能力和灵敏度是否适宜这种复杂多变的水下地形和水体条件;RTK GPS系统的电台在峡谷内的发射干扰、接收能力及作用距离;GPS系统的测量精度是否能达到要求的问题,提出了在测量中利用先进的数字传输技术、测量技术及GPS定位技术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在水运中,航道是基础,想要保证船舶的顺利通行,航道必须具备一定的水深和宽度,这一点需要在设计环节做好明确,合理的航道尺寸可以对河流流速和形态进行调节。对于一些冲击性河流而言,影响航行的主要原因是航道水深而非卷度,因此在航道整治中,需要重点增加深度。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就港口航道整治线及断面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保证航道设计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